论中国史籍的发展脉络
著名爱国诗人闻一多在满怀激情地回顾中华民族的伟大历史时说: “你降伏了我!你绚缦的长虹—— 五千多年的记忆,你不要动, 如今我只问怎样抱得紧你……”① 每当我读到这些诗句,总不禁联想起我国那浩如烟海的史籍。中华民族是一个富有创造力的民族。在几千年的发展历史中,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明,其中包括难于数计的史籍。仅一部《二十四史》,便有3249卷,4500多万字,时间跨度达4000余年;而这还只是史部中“正史”类的一部分。此外,还有种类繁多、体裁不一的大量史籍。我国从西周共和元年(公元前841年)起,便有了按年记载的编年史,数千年来持续未断;这么早,这么完整的历史纪年为世界所仅见。“史,记事者也”(《说文》)。这些史籍记录着中华民族漫长而坎坷的伟大历程,是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记忆”。它们在人类文明史上,确实构筑了一道“绚缦的长虹”,令人神往,予人启迪。 历史,是人类社会的历史。史籍,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演变的记录与总结。人类自从开始创造自己的历史,同时也开始记忆、总结、探讨自己的历史。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光辉历史,因而,中国的史籍发展史也源远流长,经过了富有蕴含的漫长的演进历程。无疑史籍的发展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政治制度的演变:同时,它与修史制度,历史科学的演变也有极为密切的关系。但本文并非以论述这些问题为目的,而是以此为前提简述中国史籍发展的基本脉络。 中国史籍的发展经历过不同阶段。关于这些阶段的分期问题,学术界见仁见智,纷说不一。其中,主要有三种分法:八分法(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或隋唐五代、五代两宋或两宋、元明清、近代),六分法(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清代近代),四分法(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两宋、元明清近代)②。我们按四个阶段来叙述、剖析。 一、先秦——中国史籍的创始阶段 这主要是指夏、商、周、秦四代,是“中国史学的童年”③时期。这个时期,由于社会生产力低下,而且诸侯割据,社会动荡,语言异声,文字异形,符号载体多为木片竹简史料的搜集,整理和交流都很困难。因而,当时的史籍主要以汇编整理为特征。其代表是《尚书》,此外还有《逸周书》等。《尚书》是我国秦以前官方政治的杂辑,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虽无一定史例、史法,却保存了商、周时代的许多珍贵史料;就其性质而言,是一部以记言为主结合记事的史书。世人公认,这是中国和世界上最早的史籍。它初步形成了编纂史籍的记言记事的方法,并开始体现出史籍的垂训和鉴诫作用。 而公元前722年孔子所编《春秋》的出现,则是体现史籍发展的一块界碑。中国史籍的发展开始出现了一个新的局面:史学逐步变成了“经世之学”。《春秋》记载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至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0年)共242年的历史。它开创了我国史籍的编年体制,是我国第一部编年史。但《春秋》文字过于简约,有的一事一字,使人难见史实的始末因果,王安石讥为“断烂朝报”固然有刻薄之嫌,然而其历史价值因此受到限制却是事实。因而,不少人为之作注作传,其中左丘明的《左传》足为代表。它根据《春秋》的编年顺序,着重记述历史事实,因其记事完整,文笔生动,实用价值大有提高,甚至被刘知几称作编年体之祖。当然,事实上,编年体史籍仍应以《春秋》为最早。章学诚说:“《尚书》无定法,《春秋》有成例”④。这就充分肯定了《春秋》创立中国史籍编年体的重大贡献和崇高历史地位。 《春秋》而后,编史蔚然成风。诸侯各国都有史官记事,《国语》《战国策》《世本》《竹书纪年》等著名史籍相继问世。据说孔子“使子夏等十四人求周史记,得百二十国宝书”,墨子曾见过“百国春秋”。当时史籍发展的盛况由此可见一斑。究其原因,当然是由于社会生活的激剧变化,带来学术思想的空前活跃,促成了史籍的迅速发展。记事史、记言史、国别史以及系统的编年史,都有较大进步。 秦代则是中国史籍发展史上的一个“浪谷”。秦始皇为了巩固自己的政权,实行“无书简之事,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史为师”的文化专制主义,并以残暴的“焚书坑儒”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百家争鸣”的生动局面,严重阻滞了史学的发展。盛极一时的大秦帝国,仅有《秦纪》一种史籍传世,实在令人警省。 但总的说来,这个时期的史籍,从各个方面都对后代起了开拓作用,影响是深远的。诚为白寿彝教授所说:“史学漫长的童年时期在史学各方面的发展,已在历史理论上、历史编纂法和历史文学上,为即将到来的相当完整规模的历史著作准备了必要的条件,从而结束了中国史学的创始时期,迎接中国史学史上新时代的到来”⑤。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