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世界史 > 世界古代中古史 >

本土资源与外国史研究(2)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南开学报:哲社版》 李剑鸣 参加讨论

而且,欧美史学不仅在学术上成就卓著,在史学训练方面也日臻完备。涉足中国史研 究的人,通常在大学和治本国史的学生接受同样的学术训练,这就为学术传统的传承和 本土资源的利用提供了切实的保证。欧洲汉学在语言的训练方面似有独到之处。戴密微 (Paul Demieville)通汉、日、俄、藏、梵和越南文等多种文字,其他一些研究古代中 国边疆史地的学者,也能运用多种文字工具。陈寅恪之通多种语文,无疑得到过欧洲汉 学训练的裨益。美国的中国研究在理论和方法的训练方面,显示了一定的长处。一些专 治中国史的华裔学者,其学术成果就带有美国史学训练的明显印记。在中国长大成人的 黄仁宇,进入美国学界以后写出了数部中国史著作,其《万历十五年》以小见大,《中 国大历史》(此书较前一著作远为逊色)以大观小,其视角、观点和表述都与国内学者迥 然不同,这显然缘于他在美国接受的史学训练。
    另一方面,欧美中国史的学科积累比较厚重,减轻了对研究对象国资源的依赖。最能 反映其学术积累的指标,乃是其著述的参考文献中本国语文的论著所占的比重。中国研 究在美国乃是一个后起的学科,但其学科积累之厚,仍然不可小视。费正清(John KingFairbank)晚年撰写《中国新史》时,“几乎读遍了近20年来美国研究中国历史及文化 的代表作品,在不到500页的著作中,他引用了多达627位学者的930部作品”[3](p.151 )。20年中居然有如此之多的中国研究出版物,实在是很可惊叹的。若中国学者撰写一 本美国史教科书,又能够找到多少由本国学者撰写的“代表作品”呢?估计不会超过100 种。通史性的著述可以借助较多的本土文献,也许不足为奇,而有一些具体而微的专题 论著,除了在史料方面以中文为主外,其二手文献也基本上依靠本国的出版物。例如, 孔飞力(Philip Kuhn)的《叫魂》所列参考书目的论文与专著一项共163种,其中英文和 其他西文著作115种,其余48种中除去日文论著和地方志,中文论著仅20种[4](pp.308 ~329)。安德烈·贡德·弗兰克(Andre Gunder Frank)的《白银资本》中有关中国历史 的部分,则几乎没有利用中文书刊,而其论述并无材料单薄之感[5](pp.475~506)。
    即使在资料方面,欧美中国史领域的积累也颇为可观。这一方面是殖民主义留下的遗 产,另一方面也得益于经济实力的支持。欧美学者在本国逐渐集聚了基本的史料,有些 专题的资料甚至超过中国。他们借助充足的研究经费,在世界各地遍访资料,并且借中 国学者之助而调查、搜集和翻译史料。魏特夫(Karl August Wittfogel)20世纪30年代 来华调查和搜集材料,曾得到许多中国师生的帮助。史景迁(Jonathan Spence)写作《 上帝的中国之子》,利用了中国同行协助收集的史料,而且还从英国等地发掘了一些珍 贵的材料。在现今美国大学,中国史教授雇中国留学生为研究助手,更是通行的做法。 资料占有量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同样重要的是,欧美学者大多具备较好的解读史料的 能力。欧美早期的中国学研究者不通汉语者大有人在,现今也常有人受“不识字”之讥 ;但是,经过用心的努力和长期的积累,他们在语言和历史语言学训练方面得到显著提 高,解读史料的能力足可称道,能够跟踪和发现新的史料。在对汉简和敦煌文书的研究 方面,欧洲汉学家就着了先鞭;还有外国学者甚至掌握了难度甚大的甲骨学知识和技能 。美国的吉德炜编成商代史料集;英国学者艾兰(Sarah Allan)和中国学者李学勤一起 整理甲骨文资料;戴密微在敦煌学领域和饶宗颐有过合作。这些都是足以说明欧美学者 史料功夫的例证。
    欧美的中国史研究还具有另一个同样突出的优势,就是本土理论资源十分丰富。历史 学本身不以理论见长,其形成问题、解读史料和提出解释,无不需要借助其他学科的理 论;尤其是传统的描述性史学转变为分析性史学以后,在领域的拓展、方法的探索和解 释框架的更新等方面,对于相关学科理论的借重变得更加重要。这一点正是欧美史学得 天独厚的地方。现代社会科学的各个学科,无一不是起源和兴盛于欧美;研究中国古史 所需的历史语言学、考古学、民族学和地理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也在欧美得到充分 的发展。在欧美的中国学者中,除少数不世出的卓异之士外,多数人在对中国文献的掌 握和理解,较之中国学者并无优势可言,其长处正在于运用源自本土的理论来烛照中国 故实,从而得以发现新问题,阐释新意义,提出新观点,最终自成家数。20世纪上半叶 在国际汉学界声名显赫的法国学者葛兰言(Marcel Granet),其汉语水平和治学成就曾 受到丁文江等人的质疑,但他能运用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中国史,得以独出机杼, 被中外学界公认为一代大家。他曾师从迪克海姆研习社会学,后来随沙畹转攻汉学,擅长社会史,这种理论背景自然是十分难得的。另一位法国学者谢和耐(Jacques Gernet) 之研究中国社会史,也和本国的社会学传统也有着极深的渊源[6](pp.315~423)。英国 学者艾兰运用西方哲学中的隐喻理论研究中国上古思想,运用结构主义理论研究中国上 古神话,均有所创见[7](pp.271~314)。
    在借助现代社会科学理论研究中国史方面,美国学者更有独到之处。20世纪上半叶名 震学界的欧洲汉学大家,多为借助东方语文优势而专攻中国文化、边疆史地和中外交通 ,其路数非有特异天赋不能仿效;而美国学者避短扬长,注重运用社会科学理论研究近 代中国历史,经两、三代学者的努力,居然占居国际中国研究的主流。当年深得国内学 界大家推许的沙畹、伯希和高本汉(K.B.Karlgren)等人,如今只能静静地呆在学术史里 ;而当今海内学界不胫而走的域外中国史论著,大多是以理论和解释见长的作品;魏特 夫、费正清、史华慈(Benjamin I.Schwartz)、魏斐德(Frederic Evans Wakeman,Jr.) 和黄宗智(Philip Chung-chih Huang)等人的学问成就,不少中国同行早已耳熟能详。 孔飞力的《叫魂》的解释框架,乃是建立在现代通讯理论和韦伯的科层理论之上的。他 早年的《中华帝国晚期的叛乱者及其敌人》,在解释地方名流和地方军事力量崛起的历 史意义时,大量运用了社会学的阶层理论和社会结构理论,以及政治学关于权力和政治 结构的理论[8]。另外如关于中国经济史的“过密化”理论、关于中国社会史的“权力 的文化网络”理论以及关于中国城市史的“中心区域”理论等等,都曾产生很大的影响 。阅读美国学者的中国史著述,给人印象至深的可能并非其材料的独特和翔实(实际上 ,有人在解读中国古代文献方面存在明显的局限),而是其选题的用意、解释的新颖和 观点的独到,这些正是其理论优势所造就的(注:如罗志田在评何伟亚(James L.Hevia) 所著《怀柔远人:清代宾礼与1793年马嘎尔尼使团》一书时称,“何著长于分析,其理 念的建构胜过史实的重建”。见罗志田:《后现代主义与中国研究:<怀柔远人>的史学 启示》,载《历史研究》,1999年第1期。)。以西方观念剪裁中国史实而削足适履的现 象固然存在,但无损于其整体的学术影响力。
    总之,欧美的中国史研究和其整个史学一起,已经走过了比较漫长的发展道路,成为 了一个积累雄厚和学术性相当成熟的学科。在这个领域中,出现了一些可以和研究本国 历史的大家比肩而立的学者,李约瑟(Joseph Needham)之在英国、谢和耐之在法国、费 正清之在美国,莫不如此。另外,由于欧美的中国史研究随整个学术齐头并进,而中国 史学则处于转型之中,且因社会政治的制约而屡遭挫折,故前者在研究上得以打一个“ 时间差”,其题旨、方法、解释和甚至史料,往往为中国学者所未见,从而能给人耳目 一新的感觉。谢和耐在写作《蒙元入侵前夜的中国日常生活》一书时,就发现可资借鉴 的研究论著甚少,故他的作品“几乎全部是基于原始中文材料写就”[9](p.7)。这样的 著作在中国学界博得阵阵喝彩,便是十分自然的事情。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