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世界史 > 世界古代中古史 >

本土资源与外国史研究(4)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南开学报:哲社版》 李剑鸣 参加讨论


    在目前的情况下,中国的外国史研究要发展,需要踏踏实实地学习和吸收欧美中国史 研究取得成绩的经验。欧美的中国史研究经过数百年、若干代学者的努力方有其成,中 国学者也必须平心静气,铢积寸累,日就月将,一点一滴地逐渐增进学术的积累。调整 选题策略、不断引进资料、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减少重复和杜绝抄袭剽窃,都是必要的 措施,而且也已引起许多研究者的重视。改进和强化学术训练,特别是语言和方法的训 练,改善研究者的知识结构,提高研究能力,这一点也有学者业已论及。相对而言,外 国史研究如何有效地利用本土资源,还没有引起足够的注意。正是由于本土资源不足, 在研究中不得不片面地依赖外国资源,因而中国学者必须更加有着于发掘和利用本土资 源,在修养和学识上形成一种对域外资源的过滤、消化能力,并借助本土文化底蕴、中 国文史修养和深切的现实关怀,形成独特的观察角度和解释框架,以期在某些领域和专 题上取得突破。
    外国史研究作为中国史学的一部分,其成长自然离不开中国史学的支持和影响。虽然 研究领域有中外之别,但学科特性、史学观念、治学精神、乃至基本方法,当有诸多共 通之处。而且,本国史学无论在哪个国家都是史学主流,是一国史学水平的体现,因而 外国史研究必须和本国史研究同步发展。如果像以往那样,外国史从学术训练到专题研 究都自成系统、自行其是,便会成为无源之水和无本之木,所谓“中国特色”的期许, 不免沦为妄谈。美国大学里的中国史学者和其他领域的学者有着广泛的交流,他们对于 其他领域的学术活动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中国史的研究生通常选修其他领域的课程,其 资格考试也涉及史学及其他相关学科的知识。更有学者在受过良好的欧美史训练后,方 转攻中国史,《转变的中国》的作者王国斌便是一例,他在学术背景和知识结构方面的 优势,在其著作得到了鲜明的体现。国内一些在外国史领域享有盛誉的学者,如雷海宗 、齐思和、吴于廑、杨生茂、刘祚昌、罗荣渠等,无一不是具有深厚的中国文史修养, 他们当中没有人做出令对象国学界重视的成绩,并非本人天赋和学养不足所致,而是中 国整体学术滞后和社会政治制约的结果。
    外国史研究必须同中国史学同步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来自于外国史研究本身的特点 。由于国内外国史各领域的学术积累普遍比较单薄,因而研究任何问题都必须大量、甚 至完全依靠对象国的文献,研究者做一个课题,从原始文献到第二手著作都是外国的, 在研究中难免受其影响,在范式、观念、史实、解释框架和具体观点各个方面,都会受 到潜移默化的熏染,其结果不免是随人之后而亦步亦趋、人云亦云,甚至拾人牙慧而以 为独创,借他人之说以立一己之名。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学者必须具备本土文化的本位 意识,借助本国的史学资源,在内心形成一种铺垫或过滤层,对从域外文献中得到的信 息进行潜在的过滤、消化、清理、乃至抵制,避免不自觉地跟人走,从而形成自己的思 路和独立的见解。另一方面,外国学者,特别是欧美诸国的学者,对于本国历史资料的 整理和利用已经十分完备,在具体的问题上要找出新的解释空间,通常是十分困难的。 台湾史学名家严耕望曾说,运用新材料而取得成就并不困难,难得的是从常见史料中发 现新的问题和提出新的解释[12](p.23)。对于中国的外国史研究者来说,后一点确为取 得成绩的必由之路。中国学者在占有材料和使用新材料方面,无法望对象国学者之项背 ;所能见到和运用的史料,多经他们所整理编辑和广泛使用,如果要从这样的史料中发 现新问题,学术的眼界、理论的修养和学识的积累就成了关键因素。缺乏本土的理论资 源,固然极大地限制了中国学者从寻常史料中发掘新意的能力,但如能凭借中国文化底 蕴所构筑的不同参照,通过由对中国现实的关切所产生的独特视角,也未必不能旧题新 作,发人之所未发。吴于廑关于15、16世纪以来世界历史趋势的一组论文[13](pp.91~ 227),在这一点上做了有益的尝试,其经验值得借鉴。
    强调本土文化在外国史研究中的重要性,可能会导致一个新的疑问:学术研究应当遵 循学术规范,注重“价值中立”,而本土文化的介入,是否会造成文化和民族的偏见影 响乃至支配历史解释的局面呢?这的确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本土文化资源只能作为 寻找观察角度的参照和形成解释框架的铺垫,而不能作为评论外国历史问题的标准。这 是谈论本土资源的重要性的前提和限度。另一方面,历史研究,无论本国史还是外国史 ,都始终是在价值中立和主观介入的“张力”中不断翻新和发展的。这种局面也反映了 史学的人文性和科学性之间的微妙关系。在美国史学界,史学的“客观性”问题几乎成 为一个“世纪的争论”,越来越多的史学家放弃了对这个问题的理论关注,不以对“客 观性”的追求为治学的鹄的,更加注重课题和解释的新意。实际上,历史的重建有赖于 解释,而解释框架的形成又与解释者的学识、修养、立场、经历和气质直接相关,同时 还受到时代、环境和学术条件的多重影响,因而难以实现真正的“价值中立”。正是由 于历史解释的不确定性和多样性,才赋予历史学家较大的自由空间。从这个意义上说, 本土的文化底蕴和学术资源,可以对外国史解释的建构发生积极的作用,从而有利于知 识和思想的增益。
    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中国历史知识可以成为外国史选题和研究的重要参照。虽然比 较史学的可信度经常受到质疑,学界毁誉不一,但比较却是史学研究中不可缺少、实际 上也无处不在的方法。杨生茂教授在谈到外交史的研究方法时写道:“历史不能重演, 要正确认识历史,就须比较。外交政策史同样需要比较,纵向力求在一国历史发展各阶 段间对比,横向力求国与国间对比。……对国内因素和国际因素都须用比较法。”[14] 研究外交史离不开比较法,其他领域也不例外。除显性的比较外,更多是研究者基于自 身的学养和现实关怀而形成的隐性比较。研究任何外国历史问题,只要与本国的历史和 现实有一定的关联或相类,研究者都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在选择角度、发明意义和提出观 点时,以自己对于本国类似问题的关切和理解作为潜在或明显的参照,而这种参照对历 史解释的参与,自然就形成了比较。人们经常批评欧美的中国学者从其本土观念出发看 待中国问题,带有“东方主义”的偏向,殊不知这正是其潜在关切与比较意识的必然表 现。法国学者托克维尔考察美国的民主,在立论时总是以他对法国历史和现实的理解作 为参照,因而能够看出美国学者所不能发现的问题。日本学者沟口雄三研究明清思想史 ,其内在的参照乃是欧洲和日本的政治思想。一位研究美国黑人选举权的中国学者,在 其英文著作的前言中明确写道,鉴于他那一代中国知识分子好就美国民主的优劣发表抽 象空泛之论,他的研究就是要提供一个实例,以说明美国民主如何在特定历史条件下演 变和转化[15](p.xiii)。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研究美国西部史的学者,心里大多 装着中国的西部开发问题,这种关切对其立论倾向有着明显的影响。如果能够掌握火候 ,以本国历史和现实作为内在参照,不失为建立外国史研究的本土特色的一条有效途径 。如何掌握火候的关键不止一端。首先要准确把握本土文化的精髓,具备丰富的本国历 史知识,紧密跟踪中国史学者对于相关问题的研究;同时要借助“价值中立”的堤防, 以免本土关切肆意泛滥;另外还要极力追寻所研究问题的本来意义,将有关的人和事置 于具体的历史情景中看待,避免变“比较”为“比附”、化“参照”为“标准”。因此 ,外国史研究者必须加深中国文史修养,关心中国史研究的动向,认真检阅中国史学中 关于同类问题的研究文献。例如,探讨美国民主的起源和演变,如果了解清末民初以来 中国关于民主的观念和实践,并以当今中国的民主建设为潜在参照,就能在选题和提炼 观点时找到新的突破口。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