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世界史 > 世界古代中古史 >

本土资源与外国史研究(3)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南开学报:哲社版》 李剑鸣 参加讨论


    外国史研究在中国的历程,和欧美中国史研究的发展道路有着许多不同,其中最显著 的一点无疑是,中国学者研究外国史,难以得到本土资源的有力支撑,文献资料不足, 学科积累单薄,本土理论相当贫乏。这些因素长期制约着这个学科的学术性的成长。
    若以中国悠久的史学传统而论,外国史不过是处于幼儿时代,许多领域和课题都处于 空白状态,而已经涉及的课题也往往资料单薄,在学术上缺乏原创性。也就是说,“无 论是学科范围的广度,还是专题研究的深度,也无论整个世界史学科对世界学术的贡献 ,还是单个学术成果的世界影响,我国世界史研究的水平与外国相较还有相当大的差距 ”[10]。由于中国的外国史研究未能形成丰厚的学术积累,故研究任何问题,如果不借 助所研究对象国的文献,几乎是寸步难行。但是,外国史研究者往往又受到经济支持和 藏书条件的制约,境外文献的占有量严重不足。于是,缺乏文献资料就成为外国史研究 最大的难题。另一方面,中国的外国史学者利用外文资料的能力也亟待提高。能够熟练 而准确地阅读印刷文件者已属难能可贵,遑论掌握域外古代文字和解读手写史料。不通 古希腊文和拉丁文而研究古希腊罗马史者,不懂西班牙文和葡萄牙文而研究拉美史者, 均不乏其人。欠缺历史语言学和历史语义学的知识与技能,更是一种普遍的现象。
    积累不足带来的困难,在外国史研究生的培养中同样得到反映。许多课程都难以开出 系统的参考书目,老师则多以讲授为主;至于查找文献、解读史料和口述调查的训练, 则更是薄弱。中国史研究生所学习的考据学、史料学和历史文献学之类的课程,通常不 能引起外国史研究生的兴趣。其学位论文大多只能基于二手资料,因而在研究和写作中 ,几乎没有受到系统的治史方法的锻炼。由此导致的能力欠缺,将极大地制约他们今后 的学术发展,也不利于整个外国史研究水平的提高。
    对于外国史这样一个成长中的学科,十分需要从本国史学中获得充足的滋养。自海道 大通、西学东渐以来,中国传统的思想学术从内容到形式都发生了危机,传统史学中长 期积累的理论观念、概念工具、研究方法和写作方式都难以为继,甚至治史者的读书能 力也不断下降;通过吸收日本和西方的资源而进行的重建,走的又是一条山重水复、崎 岖艰险的道路。在内忧外患、社会动荡、政治干预和资源匮乏等一系列因素的交相袭扰 下,中国史学的学术性未能顺利地建立起来。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学术转向,又因观念 、方法和规范等方面的制约而困难重重。本国史学的不够发达和成熟,就使外国史研究 无所依凭,其学术性难以健康地发育成长。因此,如果以美国的中国研究的崛起为参照 来展望中国的外国史学前景,必须要考虑到两国史学在整体水平上的差别。
    更严重的问题是,外国史和中国史呈彼此隔绝状态,学科畛域分明,研究者画地为牢 ,相互影响十分微弱。这种状况对外国史研究的损害更加严重,因为本来有限的本土资 源也未能得到有效的利用。相对欧美的中国史研究来说,中国的外国史研究可以借助的 本土资源固然不够丰富,但若细心挖掘,仍能获得裨益。问题在于外国史研究者对此长 期未给予充分的重视。研究外国史的人通常忽视中国文史的修养,关于本国历史的知识 存在很大局限。未认真读过《史记》、《资治通鉴》的外国史学者,应当大有人在;对 中国其他文史典籍缺乏了解的人,自是更多。研究欧洲古代中世纪史的学者和专治中外 关系史的学者,可能比较注重中国史学在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和动向,而更多的研究人 员基本上不关心中国史研究,与治中国史的学者之间缺乏交流。外国史和中国史形同“ 两股道上跑的车”,没有交叉渗透,缺少相互借鉴,自然不能彼此促进。这种弊端在研 究生教育中即有表现,攻读外国史的学生通常不修中国史的课程,不听中国史的讲座, 不读中国史的论著,从一开始就走上了狭窄的专家之路。流风所及,严重阻碍了中国的 外国史学的成长。治外国史如果不立足本土,如果不从中国史学和整个思想学术中汲取 养分,就根本不可能形成自己的特色。在这一点上,我们的确需要认真吸收欧美中国史 学的经验。
    众所周知,中国的社会科学仍处在引进外来资源以寻求发展的过程中,能为外国史研 究所借助的本土理论几乎阙如。传统史学中的正统论、忠奸观和伦理纲常,在中国史研 究中都不再是有效的分析工具,遑论运用于外国史研究了。20世纪初以来,中国史学的 基本范式、分析工具、研究方法乃至写作形式,无不受到了域外思想学术的支配性影响 。由于中国社会、文化和历史道路各方面同欧美诸国存在一些根本性的差别,故在引人 发源和成长于欧美“情境”中的理论、模式、概念和方法时,难免出现方枘圆凿、牵强 附会、乃至生搬硬套等各种情形,这使一些中国史学者感到很大的困惑,所留下的教训 尚须认真加以总结。具有极为深厚的中国文史功底的陈寅恪,游学欧美多年,饱受西方 思想和方法的熏陶,其治国史,力图中西合璧而春水无痕,寓西方学理于传统形式之中 ,但他的探索显得极为艰难(注:唐史专家张国刚教授对此有精到的见解。)。以陈之天 赋、学养和见识尚且如此,何况他人?来自域外的理论不能盲目照搬,而本土理论又相 对贫乏,史学创新的难度就可想而知了。美国学者在研究中国经济史的时候,可以从众 多的经济学理论中选取合用的理论和概念,获得有益的启迪;如果中国学者研究美国经 济史,又有多少可供吸取的本土经济学理论呢?
    本土资源严重匮乏,而外国史的教学和研究又必须进行,除了依赖域外资源,自然别 无他途。在20世纪中期以前,中国的外国史学者所做的主要工作,乃是引进“西洋史学 ”。大学教材直接采用外国的版本,而出版物则多为国外论著的翻译或改编。这种情形 在1949年以后又延续了近30年,只是翻译和编译的蓝本不再来自“西洋”,而是苏联和 西方左派学术圈。外国史研究的基本框架、材料和话语,均受到苏联史学和西方左派史 学的影响。编译或改写苏联学者的论著,乃是这个时期常见的著述方式。据有的学者统 计,在1840~1990年间出版的731种美国史中文书籍中,由中国学者自己撰写的仅有189 种,占25.86%,其余74.14%为翻译作品;而且,其中字数在20万以上的图书仅有91种, 占总数的12.45%[11](p.1104)。20世纪80年代以来,外国史的许多领域都出现了迅速进 步的可喜势头,但就总体而论,吸收、综合、甚至改编外国学者的有关论著以填补国内 空白,仍是常见的治学之道。“对国外研究成果进行中文宏观话语处理”[10],应当说 尚有可取之处,等而下之者是未能全面了解已有的研究,将早已被驳倒的立论当作新的 发明;或误读国外文献,混淆已得到澄清的史实;更甚者是不惜采取“海盗”行径,瞒 天过海地剽窃国外学者的论著。
    目前中国的外国史学尚未摆脱上述窘困。外国的材料、外国学者的解释,再加上外国 的理论、概念和方法,怎么可能培育具有“中国特色”的外国史学成果呢?外国史的研 究水平虽然在近年里有了明显的提高,出现了一些富有学术创新意义的论著,但整体水平与中国史相比尚有很大的差距,在世界学术的范围内更无影响可言。在外国史学者中 ,与中国史大家齐名的人物比较少见。雷海宗的声望,奠基于他对中国文化的研究和他 在战国策派中的地位;周一良的贡献集中在魏晋南北朝史领域。其他一些颇受称道的外 国史名家,声誉似乎仅限于域内。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