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世界史 > 世界古代中古史 >

究竟什么力量推倒了柏林墙(4)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世界经济与政治》 李华 参加讨论

苏联对民主德国的影响是推倒柏林墙不可或缺的外部力量
    如果说经济滑坡、政治倒退引起的公众不满是民德推倒柏林墙的主要内因,那么,苏 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所起的作用,则是产生这一后果的重要外因。
    众所周知,“长期以来,民主德国一直是苏联的卫星国,并被当做是39万华约军队的 前线驻地,同时也是苏联的最大贸易伙伴国。”(注:[美国]丹尼尔·本杰明:《苏联 赞同两德统一以后》,载[美国]《时代周刊》,1990年2月12日;现代国际关系译丛(专 辑)《论苏联东欧和国际形势新格局》,北京:时事出版社,1990年版,第116页。)因 此,当1987年6月联邦德国总统冯·魏茨泽克向戈尔巴乔夫提出德意志民族统一问题时 ,后者强调:他在原则上“不排斥德意志国家重新统一,但认为从政治角度看,提出这 个问题为时尚早,并且有害。”(注:[俄]米·谢·戈尔巴乔夫著,述弢等译: 《真相与自白--戈尔巴乔夫回忆录》,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28 4页。)至于“100年以后将会怎样,那要由历史来决定。……目前存在着两个德国,这 是国际条约公认的现实。任何一位现实的政治家只能尊重它。”(注:[苏]米·谢·戈 尔巴乔夫著,苏群译:《改革与新思维》,北京:新华出版社,1987年版,第259~260 页。)可见,戈尔巴乔夫上台之初,在德国统一问题上的反对态度是明确而坚决的。不 过,1987~1989年,戈氏的态度大有改变:他逐步理解了“德意志这样的民族被分成两 部分是不正常的。”(注:[俄]米哈伊尔·戈尔巴乔夫著,徐葵等译:《对过去和未来 的思考》,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年版,第251页。)影响其思想变化的历史及现实因 素有以下几点:
    第一,德国分裂后,联邦德国政府一直致力于国家统一,反对民族分裂。柏林墙修筑 前,民主德国政府亦然,只是此后才放弃统一旗帜。(注:吴友法:《“柏林墙”与德 国的分裂和统一》,载《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5期,第116~12 2页。)但是,民德人民却一直“不愿再隔着(柏林)墙生活下去。”而是“非常强烈地希 望到操有同一种语言的邻居那里去。”(注:[民主德国]埃贡·克伦茨著,沈隆光等译 :《大墙倾倒之际--克伦茨回忆录》,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1年版,第142页 、第160页。)这证明民族统一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
    第二,民德领导人昂纳克,对于戈尔巴乔夫上台执政,从一开始就不像东欧其他国家 领导人那样高兴。其后,对于戈氏推行的内政措施,他又“有保留”,并“持怀疑和疏 远的态度。”(注:[民主德国]埃贡·克伦茨著,沈隆光等译:《大墙倾倒之际--克 伦茨回忆录》,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1年版,第107页。)
    第三,如上已述,昂纳克为了保住自己的乌纱帽迟迟不肯进行改革。对此,戈尔巴乔 夫“当然不是瞎子”,他对民主德国领导人所执行的政策有自己的看法。(注:[俄]米 ·谢·戈尔巴乔夫著,述弢等译:《真相与自白--戈尔巴乔夫回忆录》,北 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293~294页。)为此,戈氏曾多次“小心翼翼 ”地尝试说服昂纳克,“切不可拖延国内和党内改革的时间”,“但没有收到任何实际 效果。”(注:[俄]米·谢·戈尔巴乔夫著,述弢等译:《真相与自白--戈尔 巴乔夫回忆录》,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294页。)
    第四,1988年10月24日,戈尔巴乔夫与联邦德国总理科尔在莫斯科举行首次历史性会 晤,两位领导人进行了一次“非常坦率而严肃的对话。”通过会谈,两国领导人在一系 列问题上建立起政治上和人际间的相互谅解。(注:[俄]米·谢·戈尔巴乔夫著,述弢等译:《真相与自白--戈尔巴乔夫回忆录》,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 002年版,第287~288页。)从此,“开创了苏德关系的新篇章”。(注:[俄]米·谢· 戈尔巴乔夫著,述弢等译:《真相与自白--戈尔巴乔夫回忆录》,北京:社 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289页。)
    然而,与此同时,苏联与民德的关系相反有所降温。1989年10月6日,民主德国迎来了 其国庆40周年。戈尔巴乔夫作为首席贵宾参加了庆典并在6日晚的庆祝会上发表了讲话 。随后,又与民德统一社会党中央政治局委员举行了会谈。本来,民德领导人是希望戈 氏的光临,能有助于安定人心、稳定政局。但出人意料的是,戈氏不仅大谈他的“政治 新思维”,宣传苏联的“公开性”、“多元化”和民主自由,并且郑重告诫民德领导人 要改革,再不要误了“革新的最后一节火车”。(注:吴友法:《“柏林墙”与德国的 分裂和统一》,载《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5期,第120页。)10 月7日,他与昂纳克会晤时又以教训的口吻说:“谁跟不上形势,谁就会受到现实生活 的惩罚。”(注:[英国]《经济学家》,315卷,第7661期,1990年6月30日;陈乐民: 《东欧剧变与欧洲重建》,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1年版,第112页。)在民德领导 看来,这无疑是当头泼了一瓢冷水,也无异于给这个国家已在冒烟的动乱之火浇了一桶 燃油。(注:高德平:《柏林墙与民主德国》,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2年版,第1 12页。)随之,上街游行和借道别国前往联邦德国的人数迅速增加。人们的游行口号也 在不断升级:从要求“改革”、“旅游自由”、“新闻自由”迅速变为要求反对派组织 合法化,实行多党制,举行“自由选举”。(注:高德平:《柏林墙与民主德国》,北 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2年版,第112页。)戈尔巴乔夫形容当时的民德“很像一只烧 得滚开而盖子又扣得紧紧的锅。”(注:[俄]米·谢·戈尔巴乔夫著,述弢等译 :《真相与自白--戈尔巴乔夫回忆录》,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 294页。)面对险情,戈氏头脑中“从未想过违背‘新思维’的基本政治原则--选择的 自由和不干涉内政。”(注:[俄]米·谢·戈尔巴乔夫著,述弢等译:《真相与 自白--戈尔巴乔夫回忆录》,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293页。)他 “没有偏听那些想使事态激化的人的话”,而是向民德领导人明确表态:苏联政府不会 像1953年6月17日东柏林爆发反政府暴乱时那样,应其请求动用部署在民德领土上的苏 军坦克进行武力干涉,(注:[联邦德国]凯·迪珂曼、拉尔夫·格尔克·骆约特著,葛 放主译:《我要的是德国统一--科尔自述》,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 101页。)旨在“尽一切可能让各种进程沿着和平的轨道发展。”(注:[俄]米哈伊尔· 戈尔巴乔夫著,徐葵等译:《对过去和未来的思考》,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年版, 第253页。)这一立场,对于民德统一社会党领导人放弃对人民的骚乱进行血腥镇压,“ 起了一定的作用”。因为他们很清楚,“无论发生什么情况,苏联军队都始终留在军营 里。”(注:[俄]米·谢·戈尔巴乔夫著,述弢等译:《真相与自白--戈尔巴 乔夫回忆录》,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294页。)基于上述种种情况 ,民主德国部长会议被迫于1989年11月9日做出决定:开放“柏林墙”。(注:[民主德 国]埃贡·克伦茨著,沈隆光等译:《大墙倾倒之际--克伦茨回忆录》,北京:世界 知识出版社,1991年版,第160页。)旋即,戈尔巴乔夫表示:“苏联支持民主德国领导 人这一最新决定”。(注:[民主德国]埃贡·克伦茨著,沈隆光等译:《大墙倾倒之际 --克伦茨回忆录》,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1年版,第171页。)至此,历经28年 风雨、象征着德国和整个欧洲分裂的“柏林墙”终于“名存实亡”,(注:[联邦德国] 凯·迪珂曼、拉尔夫·格尔克·骆约特著,葛放主译:《我要的是德国统一--科尔自 述》,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89页。)不再起作用。
    从以上分析中可以看出,民德人民向往联邦德国富裕生活、对本国政治状况倒退强烈 不满以及戈尔巴乔夫支持民德改革诸因素互动形成的整体合力,才是冲垮“柏林墙”的 根本动力所在。事实证明:“柏林墙”倒塌与被扭曲的民德社会主义以及联邦德国资本 主义制度的某些“优越性”并非无关,而是有着直接的、深层的因果关联。鲁品越先生 在文章中无视并否认这些重要史实,只看到西方发达国家资本扩张对柏林墙的冲击和影 响力,当然不可能全面、客观且令人信服地揭示“柏林墙”倒塌的真正动因。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