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斯拉夫主义的基本思想 19世纪斯拉夫派思想的主要支点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一)斯拉夫派的思想基础是俄国的公社(制度)。俄罗斯自古以来就与西欧国家不同, 其根本不同是土地制度,俄是公社土地所有制,西欧是私人土地所有制。公社土地所有 制体现的是集体主义和平均主义的道德和理性,所以俄罗斯人不沉湎于物质世界,不像 西欧人对物质有着强烈欲望。俄罗斯有不同于西欧的道德观念,这是俄罗斯社会的基石 和生命力。斯拉夫派极为赞赏俄国公社内存在的人与人的兄弟友爱和集体与社会的整体 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的价值观念。阿克萨科夫说,俄国的公社是“放弃利己心和个性的人 们的联合”,“个人在公社中没有被埋没,而是放弃他的惟我独尊的态度”(注:Nicho las v.Riasanovsky,Russia and the West in the Teaching of the Slavophiles,Har vard University Press,1952,p.135.),在个人自觉的理性基础上形成的和睦共处心愿 是东正教所表现出来的一种高尚的行为,它生成了公社精神,即俄罗斯精神,也是基督 教正教的精神。斯拉夫派认为公社所体现的价值观念就是俄罗斯精神,它与西方的个人 主义和利己主义完全相对,是“革新俄国和世界的希望”。俄罗斯之所以避免了西欧的 纷争和革命的骚动在于俄国不存在蕴涵为私利争斗的社会机制。西方是物质的、理性的 和个人主义的,而俄国是精神的、道德的和公社主义的。 公社既是社会结构,也是经济结构,公社是个人和社会的结合点。科舍列夫认为公社 是“社会的安宁、秩序和稳定”的重要保障(注:[俄]斯拉德克维奇:《俄国社会思想 史纲》,列宁格勒1962年版,第66~67页。)。所谓俄罗斯民族精神就是个人、家庭和 社会之间有机合理的联系。斯拉夫派接受专制主义,但局限于国家层面,强调公社和个 人自由是必需的,不容专制主义的侵犯。他们鼓吹拥护人民的沙皇,抨击彼得的时代脱 离了人民。 总之,斯拉夫派认为俄国文明比西方先进,西方的历史、文化、宗教是分离、堕落、 被冲突和革命撕裂的历史,公社是俄国立国的基点,俄国必须在坚持传统的基础上进行 改革。他们反对彼得大帝的改革,提出回到彼得以前的“纯朴的罗斯”。 (二)发扬光大俄罗斯东正教精神是斯拉夫派思想的又一重要支点。斯拉夫派认为东正 教是俄罗斯民族精神生活的惟一原则,它是个人、家庭和社会组织之间联系的纽带。俄 罗斯东正教是俄国最优秀的历史遗产,因为俄国的东正教忠实地履行了基督教的教义, 它不是依赖于理性而是以真诚的感情和直觉倾注对基督教的虔信,而西方对基督教采取 惟理论和经院哲学的态度,没有真正领会基督教的真谛。俄罗斯的东正教是俄罗斯精神 的支柱,比起西欧的宗教,纯真、神圣和统一,人们追求的是精神的整体性和灵魂的崇 高性。东正教的境界是追寻完美的道德,而生活在公社的俄罗斯人则不断在修炼这种完 美的道德。俄罗斯东正教不仅继承了基督教的精神,也体现了俄罗斯精神,俄罗斯精神 和东正教精神是一脉相承的。因此,只有俄罗斯的东正教才是真正的基督教。俄罗斯肩 负着恢复基督教正教的历史使命,基督教正教的历史使命就是俄罗斯的历史使命,“俄 罗斯将被赋予在精神方面实现重大发现的使命,而全世界精神生活的中心将移至俄国。 ”斯拉夫派只相信俄罗斯民族能够承担东正教的历史使命。斯拉夫派鼓吹用东正教的道 德精神和俄国公社自然性和纯洁性来拯救世界,否则世界将被西方的工业化和理性主义 所污染,宗教就无虔信可言。斯拉夫派在此又展现了普世主义和救世主义的哲学观。 斯拉夫派承认俄国在物质和技术上是落后的,主张“洋为俄用”,借助西方的技术推 动俄国物质的进步,但是反对西方文化的输入。他们认为,俄在道德、精神和文化上绝 对胜于物质主义的西方,俄在实现技术进化的同时要避免道德和精神的退化,免遭西方 文化的污染。斯拉夫派倡导的社会境界是人类的生活环境不只是物质的,还有精神的需 求和满足。 (三)斯拉夫派的历史使命观蕴涵着俄国文化中根深蒂固的“救世主义”传统。公元476 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君士坦丁堡的拜占庭帝国以第二罗马自居。1461年奥斯曼帝国占领 君士坦丁堡,俄国就出现了以莫斯科取而代之的“第三罗马”之说。俄国人相信,在犹 太人之后,救世主降临的意识已成为俄罗斯人所特有。俄罗斯的沙皇是“普天之下惟一 的基督教皇帝”,是王中之王;俄罗斯国家是全天下的王国,正如同第一罗马和第二罗 马一样;莫斯科王国的臣民是上帝的选民。这些注定俄国人负有继承和捍卫基督教的历 史使命,“以俄罗斯为首的斯拉夫族人应该揭示出自己的精神能力,取代那些已经衰落 的民族”。 19世纪上半叶和下半叶俄国民族主义的代表阿克萨科夫和陀斯妥耶夫斯基都信奉斯拉 夫主义的传统,特别是陀斯妥耶夫斯基吸收了斯拉夫派的俄国救世主义的主张。他以俄 国、俄罗斯东正教和俄国人民而自豪,认为像俄罗斯这样伟大的民族不能甘心于在人类 历史上充当默默无闻的配角,而是要扮演主要的角色(注:[俄]陀斯妥耶夫斯基:《魔 鬼们》,企鹅古典丛书,1962年版,第258页。)。他称早在伊凡三世于1472年在君士坦 丁堡与佩略罗加王朝的索非娅结婚就为俄罗斯“用泛斯拉夫主义和泛东正教来复兴基督 教的整个新世界的未来领导权奠定了最初的基石。”(注:Hans Kohn,Pan-Slavism:ItsHistory and ideology,New York,1960,p.211.) 斯拉夫派将东正教精神作为拯救世界的精神武器,并将拯救世界看作是俄国的历史使 命,这样斯拉夫派不可避免地散发着泛斯拉夫的气味,因为承担这样的责任就是要在斯 拉夫各民族中享有天赋的领导权。同样不可避免的是救世主义的思想必然使斯拉夫主义 的民族观走向沙文主义。19世纪斯拉夫主义的许多观点被继起的泛斯拉夫主义者使用, 并且加以发挥,不少斯拉夫主义者同时也是泛斯拉夫主义的鼓吹者,而在19世纪的历史 环境中俄国的斯拉夫派和泛斯拉夫派之间并没有泾渭分明的界限。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