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干宝在历史编纂学上的贡献(3)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西北大学学报(哲社版 李颖科 参加讨论

三、承前启后,发展史论
    史论是史家于叙述历史事实之后所抒发的自己的看法,是记人记事的点睛之笔,其作用在于“辩疑惑,释凝滞。”(28)古代的史论,自司马迁始,限于篇终,各书一论,而且都是简单数语的对历史的直接评论。这些都反映了史论的原始性和不成熟性。自荀悦《汉纪》开始,史论不再限于篇终,而是因事随时而立。这就避免了像《史记》、《汉书》那样因各书一论而造成的“理有非要,则强生其文”(29)的冗辞赘句的不良现象。这是史论成熟与发展的表现。但就内容而言,《汉纪》的史论失之繁芜。史书是用来记载历史事实的,其根本作用在于如实地反映历史面貌,理所当然应以记事为主,也应以记事取胜。但间或于叙夹议,表明作者对某人某事的态度,一则有裨于后人的研究工作,二来亦便于读者吸取经验教训。不过,史论冗长,势必冲淡史事记述,导致不良后果。《汉纪》共有38则“荀悦曰”,一般都在数百字以上,有的竟长达一千多字,使人难以卒读。无怪乎刘知几责其“失在繁富”。就史论形式而言,一方面,干宝继承了荀悦进步的一面,随时在篇中一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之后着墨落笔,阐发议论。如《晋纪·文帝纪》载:“蜀诸葛瞻与邓艾战,败、及其子尚死之。”干宝论曰:“瞻虽智不足以扶危,勇不足以拒敌,而能外不负国,内不改父之志,忠孝存焉。”(30)综览《晋纪》佚文,是属之例,举不胜举。这种夹长短史论于具体史实之中的写法,比起那种限于篇终,“结言于四字之句,盘桓乎数韵之辞”、“促而不广”(31)的史论形式,无疑是一进步的表现,它更能给人一种直接、具体、深刻的感觉。正因如此,司马光撰《资治通鉴》时便采取了这种史论形式。另一方面,干宝在继承前贤的基础上,又有所创新。《晋纪》末立有《总论》,为干宝首创。就现有史书而言,在干宝以前的各类史体中,尚无一部史书作有总论。单以写作而论,总论要比那种限于篇末或置乎篇中的一般史论难写得多。一部史书,有无总论,正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史家史才之高下。《晋纪》有总论,这与干宝“有良史之才”(32)是密不可分的。这种总论的史论形式对后世史家深有影响,明李贽《藏书》即作有《世纪总论》、《大臣总论》等,明末清初查继佐《罪惟录》的帝纪和各志、传也有总论。
    就史论内容而言,干宝《晋纪》的史论简要、切中。首先,它既不像《史记》、《汉书》那样“本无疑事,辄设论以裁之”(33);又不同于《汉纪》“荀悦曰”的冗长拖沓、繁杂无谓。而是发所当发,论所宜论,且持论简洁。史论宜从简洁,这是古代史家特别强调的一点,刘知几、郑樵、章学诚即分别在其《史通·论赞》、《通志总序》和《答甄秀才论修志第二书》中大畅此说,特别是刘知几对那些“私徇笔端,苟衔文彩”,以虚文敷论寄诸史册的史家多所非议,谴责他们不知“史书之大体,载削之指归”。与此同时,他甚为推崇干宝,指出:“必择其善者,则干宝、范晔、裴子野是其最也,沈约、臧荣绪、萧子显抑其次也,孙安国都无足采,习凿齿时有可观。”诚如斯言,就《晋纪》佚文来看,除《总论》和《论晋武帝革命》外,共有28条史论,基本上都是数十字的短论,《论晋武帝革命》,只有140余字,就是全书的《总论》也不过2700余字。这在史家论史,好驾空凌虚、题外生枝的魏晋南北朝时期堪为异军突起,在当时史学界反响甚大。
    其次,《晋纪》的史论,深刻、剀切。《左传》的“君子曰”虽有100多则,但都是有关人物言行和历史事件合“礼”与否的评论,显得空洞、迂腐。同样,《史记》的“太史公曰”、《汉书》的“赞”和《三国志》的“评”,亦囿于人物,多为品藻言行之论。而干宝论史,则紧密结合史实,主要讨论为政得失。《晋纪总论》于此表现得尤为突出,它上起宣帝,下迄愍帝,从“得”、“失”两个方面对西晋一朝53年的历史作了全面而深刻的论述,总结了晋室何以短祚的原因,指出了封建统治者为政的“根本”和封建王朝兴亡盛衰的“关键”,其中颇有不少精采之论。因此,后人对它的评价很高,何法盛《晋中兴书》云:“宝撰《晋纪》,起宣帝迄愍,五十三年,评论切中,咸称善之。”特别是唐、宋时期的书籍还每每收录《晋纪总论》,《文选》卷49《史论》上即全文载录。《晋书》卷5 《晋愍帝纪》卷末的“史臣曰”依然把它作为西晋史的总论。司马光在《资治通鉴》卷89《晋愍帝纪》建兴四年十一月条非议世风时政,论述西晋亡国之因时也采用的是《晋纪总论》的观点。据此可知《总论》见切之精,影响之大。
    总之,无论从史论形式,还是就史论内容而言,干宝《晋纪》的史论都有其显著的特点,它既远迈前代,又导启后世,可谓是古代史论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四、工求文笔,叙事简约
    一部史书,文字表达的优劣,直接关系着史书对历史事实表现的好坏和史书本身广泛、长远的传播与否。在我国,自《左传》始端,经《史记》发展,史家撰史,讲求历史文笔,就成为古代历史编纂学中的一个优良传统,同时也是古代史学名著的一大特色。我国古代著名的史学评论家刘知几和章学诚都很重视这一点,“史之为务,必借于文”(34)。如果“言之不文”,势必“行之不远”(35),因此,“良史莫不工文”(36)。《左传》、《史记》、《资治通鉴》之所以脍炙人口,流传不朽,一个很大的原因就在于文辞优美。干宝撰史,很注重历史文笔,《文心雕龙·才略》云:“孙盛、干宝,文胜为史。”这充分说明干宝富有创作才能。他很注重语言文字的雕琢,能够把文学的特点运用到具体的史书编写中去,览《晋纪》佚文,就给人一种斥暴政则语气激烈,砭时弊则文辞尖刻,纪暴行则残忍横前,陈败亡则凄凉可悯的感觉,不仅修饰峻整,叙述生动,而且跌宕不群,纵横自得。但是,干宝并非单纯地追求辞藻的花哨,不像那些才艺之士,一味地舞文弄墨,溺于文辞以为观美之具,而是把艺术加工和历史事实巧妙地结合与统一起来,使史文屈曲适如其人其事。如干宝在痛斥西晋朝政时指出:“朝廷宽宏,豪右放恣,郡县从容,寇贼充斥,交相请托,朝野溷浊。”(37)寥寥数语,不仅文字洗练、文笔畅达,而且恰中时弊,尖锐而深刻地活现出一副朝政腐败、政治混乱的社会图案,是对西晋社会黑暗面的真实刻画。干宝在工求文笔的同时,还力求叙事简约。史书编撰,宜从简要,刘知几曾强调指出:“夫国史之美者,以叙事为工,而叙事之工者,以简要为主。简之时义大矣哉!”(38)他认为“文约而事丰,此述作之尤美者也。”(39)《四库全书总目》亦云:“史之为道,撰述欲其简。”的确,一部好的历史著作,总是以精炼的语言,表达出丰富的内容。干宝撰《晋纪》,一方面,取材审慎,不铺陈堆砌。同是西晋史,王隐《晋书》93卷,而干宝《晋纪》只有23卷,这除编年体本身具有记事简约的特点外,当与干宝对材料的取舍有一定关系。另一方面,讲求叙述技巧,用辞简洁,引语精炼,凡引用当时人物的语言,既简炼而又能客观、全面地表达出事情的原貌。如《晋纪·武帝纪》:“咸宁四年,何曾卒,下礼官议谥,博士秦秀议曰:曾资性骄奢,不修轨则,奕世以来,宰臣辅相未有受诟辱之声,被有司之劾,父子尘累而蒙恩贷,若曾者也。谨按谥法,名与实爽曰缪,怙威肆行曰丑。曾宜谥为缪丑。”(40)仅此数语,便把何曾那种骄奢淫逸、放荡不羁的卑劣本性暴露得淋漓尽致。总之,《晋纪》通体简约爽洁,无繁冗芜杂之弊。可是,长期以来,一提起史书叙事简洁,人们往往交口称赞《三国志》,而干宝《晋纪》却不为人所知。其实,就叙事简约而言,《晋纪》是可以和《三国志》相媲美的,刘知几早就指出:“陈寿、干宝,颇从简约。”(41)此论深中肯綮。干文简炼,向来有口皆碑,《晋书》、《建康实录》、《群书考索》皆盛赞《晋纪》“辞简理要”、“世称良史”。鉴于《三国志》过于简略,裴松之为之作注。无独有偶,南朝宋刘彤亦“集众家《晋书》,注干宝《晋纪》为四十卷。”(42)马克思主义认为,“任何一个人在文学上的价值都不是由他自己决定的,而只是同整体的比较当中决定的。”(43)评论一个史学家亦然。干宝在史书撰述方面的成就,也只有把他放在东晋史家群中加以比较,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众所周知,魏晋以来,“时无良史,记述烦杂”,国史之文,日伤繁富,“作者芜音累句,云蒸泉涌。其为文也,大抵编字不只,捶句皆双,修短取均,奇偶相配。故应以一言蔽之者,辄足为二言;应以三句成文者,必分为四句。弥漫重沓,不知所裁。”(44)若寻其冗句,摘其烦词,则“一行之间,必谬增数字;尺纸之内,恒虚费数行。”(45)在这种历史条件下,《晋纪》的出现,宛如奇葩独放,以其鲜明的色彩和独特的风格,猛烈地冲击着史学界那种彩丽竞繁、板涩藻饰之恶习,为史坛注入了新的血液,有力地推动着史学的健康发展。
    综上所论,干宝在历史编纂学上作出了重要的贡献,远远超过与他同时或相距不远的很多史家,把我国封建时代的史学推进到了一个新的更高阶段,在中国史学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应当引起史学界的足够重视。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