翰老与中国大百科非洲史卷 一场考试大概在1979年底,我访问法国回来不久,翰老打电话通知我,说要跟我谈 谈工作。第二天,我奉命前往。见了翰老,翰老劈头就说:“我今天要考考你。”“考 什么呢?”我心想。我已50多岁的人了,还要考试!可转眼又想,我从小学读到大学,我 不知道经历了多少次考试,考就考吧。我对翰老说:考吧。翰老从书桌上随手拿起一本 英文《中国妇女》杂志,对我说:“请你把它的第一篇文章念给我听,然后翻译成中文 。”我说:“好。”我按着翰老的吩咐,读了一遍,又把它翻译成了中文。翰老点点头 说,还没有考完呢。接着又拿着一份用信封装着的稿件,对我说:“这是一家杂志请我 审阅的稿件,请你看看,能否采用。”我看完说:这篇稿件不能直接采用,需要修改后 才能用。翰老问:“为什么?”我说有的观点不对头,我谈了我的看法。翰老听后说: “好的,请你给该杂志写封回信,把你刚才对这份稿件的意见写上。我马上写了回信, 请翰老过目。翰老说不用看了,你给我念一遍。我念了,翰老就在信的结尾签上了他的 名字。最后,翰老对我说,还有一项任务是:你回去到图书馆找找英国《大百科全书》 和美国《百科全书》中关于埃及这个国家的条目是怎么安排的,比较这两本书在这方面 的异同和它们的优缺点,半个月后再向我汇报。 听了翰老的吩咐,我很纳闷:我是搞科研的,正在研究非洲奴隶贸易问题,怎么又让 我搞《百科》。回家后的第三天,中国大百科出版社负责外国史的一位女同志来我家了 。她告诉我她们正在筹备出版中国第一本大百科全书。她说中央对这本书很重视,她相 信这本书出版后会引起世界各国的关注。它也是世界各大学、各学术单位和图书馆的必 备书。她并告诉我,目前,他们已拟定了全书的负责人,主任是胡乔木。副主任有好几 位,陈翰老是其中之一。目前正在考虑各学科编辑委员会负责人人选。学科负责人的挑 选难度比较大,他应该享有中外著名学者的声誉。陈翰老知识渊博,是中外知名的学者 ,是适当的人选。我们一再请他担任一两个学科的编委负责人,但他说他老了,他最多 担任一个,非洲历史。他还提出一个要求,说他老了,眼睛又看不见,需要一个助手帮 他处理日常事务。大百科出版社的负责人同意翰老的请求,并要他自己提出认为合适的 人选。出版社的这位同志对我说:“翰老点了你的名,他认为你是合适的人选。”并让 出版社的同志来我家征求意见。我听了后感到很为难。我告诉她:我来所不久,目前, 我负责一个研究室的工作,还要带两位硕士研究生的教学工作,我哪里有时间兼搞《百 科》。她要我不要小看了《百科》,说它是国家级科研规划的组成部分,翰老是学贯中 西的大学者,“你当他的助手,拜他为老师,肯定可以学到很多东西,对你来讲是个难 得的机会啊”。我仍然摇摇头,请她另请高明。我们俩面对面地坐着,谁也说不服谁。 最后她说,翰老已经表明,如果我执意不肯,他也不当非洲历史的主编,因为他老了, 视力不好,一个人担当不起啊。她还告诉我说,如果我拒绝,她就不走,因为她无法向 上级交待,我们的非洲历史书不能没有主编。无奈,我只好说,我考虑一下吧,请你也 向我们的所长汇报一下。就这样,我被拉进中国大百科外国历史卷非洲部分的编辑工作 。我被列为非洲史的副主编,翰老是主编。 “我不当挂名主编”编辑《百科》,对我和所有参加这项工作的人来说,都是陌生 的工作。1979年开始,我们参与编写《百科》的人,首先就是要学习。这时,中国大百 科编辑部已经为我们编印了很多材料,主要是如何编写《百科》,翻译了国外大百科不 同条目的书写样本,等等。同时还列出时间讨论研究中国大百科外国历史的框架、条目 、字数的分配,作者队伍的建立。总之,事情很多。我感到有点棘手。这时,翰老对我 说:“你不用担心。我是主编,你是我的助手,我请你帮忙,但我绝不当挂名主编,我 们可以有些分工,有困难,我们可以协商解决。”接着,他提出分工的方案,说凡是重 要的集体讨论问题的会议,他力争参加。重要条目的审定,一般采取三读全稿,(1)即 首先由我看原稿,提出意见,即:可以采用或需要修改,或重新改写。(2)请其他副主 编和编写小组成员一起讨论,提出共同的意见。(3)由翰老最后裁定。翰老必须自己审 读原稿(院里当时为翰老安排了两位中、英文的秘书,专为翰老阅读文件,书写信件)。 翰老还告诉我他自己编书、写书的几条原则:(1)最重要的是精选作者,要采取“伯乐 识马”的方法,不要光看外表,光凭简历或者凭人推荐,要经过全面的考察,选择“良 马”。(2)撰写外国历史文章的人,还必须掌握外语,还要有著作成果。(3)文章采用的 资料必须以原始材料(第一手资料)为主。我认为翰老定下的这3条原则是保证质量的基 本条件,我表示我将努力去执行。 翰老自己确实按照分工的程序去做。我记得,从1979年大百科外国历史卷(共3卷,300 余万字)正式上马后,大概在头三年的暑假,参加全卷的主编、副主编及分卷的正副主 编及编写组成员,由大百科出版社安排,利用暑假,去西山半腰的兄弟楼,集中讨论外 国历史卷每个国家的框架、条目、分类、字数,等等。每一次翰老都如约参加。兄弟楼 在半山腰。因此,为了到达目的地,80多岁高龄的翰老总要步行一段路程。在审读条目 中,我和其他同志有时遇到不同意见,相互争论不休时,我们也采取集体方式去翰老家 ,找翰老,各人在翰老面前陈诉自己的意见,倾听翰老的意见。我的感觉讨论是愉快的 ,问题大多能得到解决。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