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趋利避害”的原则将人类划分了不同的“利益集团”,在特定的时空中的人们出于 对概念中的“利益”追求和占有欲望,而结成不同的利益集团--家族、宗族、阶级、 国家和国家联盟,等等。“利益”的不一致,导致利益集团的对立和竞争。当然竞争并 不必然导致冲突和战争,只有“当各方力图贬低对方的地位而提高自己的地位,力图阻 挠他人实现其目标,力图使竞争对手‘破产’,甚至消灭竞争对手时,竞争才转化为‘ 冲突’。冲突可以是暴力或非暴力的(也就是看是否动用武力)”[6](P199)。而从事争 斗的各方、角色也是非常复杂的。争斗的层次可以是群体之间、阶级之间、民族之间、 国家之间和国家联盟之间,也可以是所谓“非对称性”的集团之间。总之,战争总是发 生在不同的利益集团之间。那么这种冲突与战争的发生与发展的逻辑是什么呢? 理清人类在投入战争行为时的态度和价值取向是非常重要的。在理性的人类思维中, 对于最高烈度的冲突--“战争”这种人类的暴力行为,人们的态度历来都是自相矛盾 的:既渴望它给自己带来的利益获得,同时又惧怕它给自身造成的痛苦和损失[7](P36) 。前者驱动人们走向战争,后者要求人们远离战争。当预期的痛苦和损失小于预期中的 利益获得的时候,人们的心中就会产生一种战争期待,从而主动走向战争;当预期中的 痛苦和损失超出了预期中的利益获得的时候,人们便会远离战争。事实上,人类的一切 行为的取舍,都取决于对于他们自己认可的利益的得失评价和由于这种利益得失在心理 上形成的感受;当一种行为导致利益的获得并且在心理上产生了满足的幸福感受的时候 ,他们必将对这种行为给予肯定、并热衷于这种行为;而当这种行为带来的是利益的损 失并且导致了心理上的不满足的痛苦感的时候,他们必将否定这种行为,深恶痛绝。 在现实中,似乎任何一种理由都可以被认定为人类投入一场战争的原因或理由,历史 上人们也正是各自按照各自的道理走向战争的。诸如“人性论”、“国家论”、“民族 论”、“阶级论”、“社会论”、“技术论”、“生存理论”、“地缘政治论”、“心 理学理论”、“世界主义”、“宗教主义”等等[8](P70-71)。其实,倒是联合国教育 、科学和文化组织的《宪章》提出一个耐人寻味的观点:战争的发生起因于单个人的意 愿。其根据是心理学家普遍认为,个人的本性中并没有任何因素会使战争成为不可避免 的事,但是,个体的早期教育、社会管束和政治上的忠诚等,这样一些条件会使大多数 人都形成爱寻衅滋事的潜在的倾向;同样,小孩子在接受社会行为训练过程中,也会对 其监护人或最亲近的人群产生寻衅滋事的情绪,特别是在他们每次受挫而未能够实现自 己的目标的时候,就会产生这种情绪。不过,这种情绪倾向可以暂时被克制、压抑,因 为他们懂得,在“自己人集团”里通力合作是值得的,精神和情绪上的某种损失会由于 合作获得利益而受到补偿;因而,他们会把这种情绪发泄到“外面人集团”的身上。随 着合作范围的不断扩大,这种“自己人集团”和“外面人集团”就意味着某些利益团体 、利益集团、某些阶层、阶级、国家、国家集团、种族和民族等等[7](P49-50)。但是 这还是没有说明人类为什么会用战争的方式解决冲突。 让我们先从战争爆发这一结果开始,回溯战争历程,从概念上分析战争中的每一个环 节,从而找出某些必然的因素;而每一个这样的必然因素就是一道战争的门槛。这样我 们就可以辩清什么是那最后的门槛,从而止步于战争门槛之前。 综观人类历史,我们发现在理性的思维中,一般的战争逻辑过程表现为如下程序: k5o901.jpg这个程序显示了如下的理性的思维逻辑:A、B、C、D依次表现为后者是前者 的必要条件,肯定不是充分的条件,但是当后项不存在的时候,则前一项就会失去存在 的条件;前项是后项的充分条件,即只要前项存在,就必然会有后项的存在。进一步的 解读便是: 第一,战争“A”的参与者皆为利益相对立的利益集团,他们为了解决他们相互之间的 利益冲突B而将战争作为最后的手段选择。正如克劳塞维茨所言:“如果不知道用战争 要达到什么以及在战争中达到什么,那么就不可能开始战争,或者就不应该开始战争。 ”[9](P854) 第二,那么,这种集团和利益冲突是怎样产生的呢?我们知道所谓利益集团必定是由利 益和价值取向较为接近和一致的众多个体组成;他们为了最大限度地实现“利益获得” 而结盟。因此,这种矛盾必然体现在集团利益的对立之中,这些集团就是不同的阶级、 政党、民族、种族、国家等等。 第三,既然如此,那么人类的个体利益冲突又是缘何而来呢?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研 究表明,人类个体利益的矛盾状态“C”存在与否,取决于人类个体生理及心理要求的 矛盾状态“D”。满足人类个体生理及心理需要的一切相关的条件因素,都自然地成为 个体意识中的利益范畴,是必须要以行为给以获取和维护的。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