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世界史 > 世界古代中古史 >

解读人类战争历史(3)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黑龙江社会科学》 李朋 参加讨论

3
    至此,我们的制止战争的努力似乎没有任何意义了,我们人类将无所作为了。其实在 这个逻辑过程中,每一个过程都可能是一道阻止战争的门槛。就目前的人类认识水平而 言,“D”的决定因素来自两个方面:一是遗传;二是环境。
    所谓遗传因素是指人在出生之前,作用于胎儿或细胞的诸多“先天”因素;所谓环境 因素是指通常所说的“后天”因素。在“先天”的遗传因素方面,还可以分为两个来源 :一个是基因遗传,另一个是非基因遗传。至于基因究竟会遗传给后代人类什么样的战 争因素?它是否可以控制?除了神学和哲学家们做出过描述性的结论之外,自然科学家们 尚未能够提供具有说服力的实证论断。所以,就“先天”遗传方面的因素而言,无论是 基因遗传,还是非基因遗传,假如果真存在战争的遗传因素的话,而要施以人力的改造 ,那都将是十分困难的过程。因为,尽管在现代科技发展的条件下,基因遗传也不是完 全不可以被人力改造而变异,但是目前还只能够说处于“实验室”阶段。如果要大规模 地改造人类的心理、生理需求及其满足的指标和规律,使之按照理想的模式发展,且不 说能否实现,就是实现了,其代价知多少?例如:如果真的发生了这些变化,对现有的 生态、人类社会自身的影响,在实施过程中投入的物质和其他方面的代价,都将是不堪 设想的。
    所以,我们努力的可行的方向只能是在“后天”的环境影响因素了。首先,要从新生 一代人和仍处于尚可以塑造的年龄的一代人开始,培养和塑造他们的健康的个性--非 对抗性个性,使之不至于形成导致未来冲突的生理习惯,转变他们从先辈那里遗传下来 的具有潜在冲突因素的生理习性;以理性教育他们养成平和的心理要求。要做到这一点 ,前提是统一和普遍的教育,以及世界范围的平等的发展,以使全体人类拥有一个平和 的共识,和协调一致的生理需求,否则,所有的说教在现实面前都是徒劳的。另一方面 ,还要不断地改善和增进物质基础,以协调和平衡个体的心理和生理的需求。然而,由 于民族主义、种族主义、地区发展差异等有损于“和谐”说教的思潮和事实的影响,这 种理论上的可能性在现实中几乎是难以实现的。“D”因素几乎是不可阻挡地迈过面前 的门槛,进入“C”状态。
    第二,既然人类个体之间的心理和生理需求矛盾不可避免地存在于人类社会之中,并 且,人们在冲突中的首选是维护自身的利益,那么就无法出现个体利益的和谐一致的状 态;可是,假如我们能够使利用冲突的个人拒绝组织化,不谋求组成各种对立的利益集 团,那么战争也会停止在这道门槛前面的。但是事实表明,人们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 会自然而然地选择组织化;即使某个或某些利益集团消失了,也会在现存的利益集团中 重新分离出各种对立集团的。在这里,我们并不否认现实生活中的“个例”,即牺牲个 体利益而维护和平。不过,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认为人类成员正 是在为维护自我利益的斗争中进步的。而非集团化状态只能够存在于人类的蒙昧时代, 或者现代人的“理想国”之中。于是乎,战争不费很大的力气就跨越了第二道门槛,进 入了状态“B”。
    第三,进入“B”状态后,人们就面对最后一道战争门槛:使人们相信和采用和平手段 解决集团之间的利益冲突了。但是令人忧郁的是:尽管人们对战争的谴责由来已久,可 是,冲突各方为达到目的,会不惜一切代价,穷极当时所有能够投入的战斗力量和战斗 手段,进而使得战争逐步升级,除非其中一方在中途就达到了目的,否则战争将会持续 到一方被征服或者双方都无力再战[9](P874)。克劳塞维茨指出:战争不论原来的目的 有多么地有限,往往都有变为绝对战争的趋势[9](P876)。可见,人们是不会自觉地放 弃战争这个有效的手段而选择和平手段解决争端的。
    那么究竟怎样才能够让人类彻底放弃战争手段呢?综上所述,我们发现,人们之所以能 够顺利地踏过战争门槛,在于交战的各方在心理上对战争结果存有“有利期待”,即认 为所要进行的战争以及向战争跨出的每一步必定会在某种程度上实现自己的目标,至少 这种“有利的结果”不会少于“不战”。战争的发动者当然强烈地怀有这种战争“有利 期待”;而被动卷入者肯定也怀有自己的“有利期待”,否则他们就会选择让与利益条 件下的媾和与投降;而且,只要有任何一方怀有任何程度上的战争“有利期待”,就不 可能阻止他们投入战争,战争就不可能从根本上被制止。所以,我们可以肯定地说:人 们是在战争有利期待的驱动下,投入战争的。
    我们可以想像:如果预期的战争后果在战争爆发之前,就明确地昭示给冲突的各方的 是确凿无疑的“痛苦体验”甚至是“自我的毁灭”,或者说从战争获利要少于战争损失 ,那么处于冲突之中的各方还会首选战争作为解决矛盾的手段吗?很显然,除非在“非 战”的状态下将会遇到比这种明示相同或者更糟的处境,人们是不会投入战争的。可见 ,对战争实施的后果价值判断,决定了人们投入战争与否。
    因此,在二战后,拥有终极武器的国家之间,做出了实际的和平努力,以避免他们之 间的战争。更重要的是他们的确避免了这样的战争。一旦他们之间发生了局部的冲突, 各方也都是极力地限制战争升级到最后的门槛;他们都在小心翼翼地维待着他们之间的 和平。相反的情况是那些不具备这种毁灭性战争能力的人们,或者在只有一方拥有这种 能力的集团之间,仍然遵循着古老的战争规律,投入战争实施。所以,我们可以得出一 个真理:人们放弃战争手段的前提是保持人类对战争后果的恐惧,“战争最后止于毁灭 性的战争”,或者“战争止于对战争恐惧的心灵”;一旦这种“恐惧”或“毁灭性”丧 失,那么,任何形式的战争都会必然地被发动起来,持续下去。
    战争只是实现政治目的的手段,而不是相反;手段是为目的服务的,目的选择手段; 如果同战争这一手段相比,还存在更少代价的手段可供选择,用以实现政治目的的时候 ,人们完全可以放弃战争手段。战争完全是可以被制止的,只要战争手段的成本远远高 于其他手段;只要我们努力发现和创造“非战”的手段来解决人类生存与发展中出现的 争端;只要不忘历史,着眼未来,世界就会和平、发展。
    收稿日期:2004-03-24
    【参考文献】
    [1]达尔文。物种起源[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75-78.
    [2]Frank X.Ryan.Darwin's impact:Social Evolution in Americal 1880-1920[M]。 Englang:Thomas,2001.87-92.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4]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马克思恩格斯军事文集(第1卷)[M].北京:战士出版社 ,1981.52.
    [5]陈鸿猷,马成业,等。马克思主义军事哲学史[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1993.
    [6][美]詹姆斯·多尔蒂。争论中的国际关系理论[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87.19 9.
    [7]军事科学院计划组织部。论战争与军事科学[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1990.
    [8]列宁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出版,1979.
    [9][德]克劳塞维茨。战争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