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伯文明与拜占廷文明的碰撞与融合(2)
二、阿拉伯文明与拜占廷文明的交流及融合 虽然阿拉伯文明与拜占廷文明的接触从碰撞开始,但阿拉伯与拜占廷之间,不仅仅是冲突,两国间的交流频繁而且持续时间很长。阿拉伯与拜占廷之间的文化交流是动态的、活跃的、丰富多彩的;阿拉伯人渴求文化知识的活动是积极的、执着的、感人的。 首先,阿拉伯人在征服过程中注意保护古代文物,他们从各地招聘大批的建筑师,给以优厚的待遇,使他们从事城市建设。阿拉伯人攻占大马士革之后,对这座文化古城的建设倾注了大量的心血。“穆斯林看到那些巍峨的基督教堂和古代的宫殿,很自然地受到感染,也很自然地想到,必须建筑一些同样引人注目的清真寺、皇宫和军营,才能表示伊斯兰教和阿拉伯帝国的形象和气魄”。[5](P5) 阿拉伯人在战争中得到大批希腊图书,阿拉伯人直接占有拜占廷的图书馆,并仿照拜占廷在帝国境内建立了许多图书馆。哈里发麦蒙(813~833)曾派学者麦脱尔和伊本。伯特里格去君士坦丁堡,向拜占廷皇帝索要希腊古典著作,甚至送去贵重的礼物,换取希腊的著作。拜占廷皇帝送给麦蒙大批柏拉图、亚里斯多德、希波克拉第、格林、欧几里德和托勒密等人的哲学著作。[6](P251)此外,历代哈里发鼓励学者到君士坦丁堡搜求典籍和各类珍本,鼓励学者云游求学。例如史学家马苏第(?~957)就考察过叙利亚、埃及和巴勒斯坦等地;胡尔达兹贝尔(?~912)的《道里邦国志》就是在考察的基础上写成的。 其次,阿拉伯政府奉行积极的文化政策,与拜占廷帝国进行的是“人才争夺”。各类反映阿拉伯文化的书籍中都提到:麦蒙在巴格达设立的智慧馆,是宏伟的学术中心,在这里聚集了来自各地的学者,除了穆斯林,还有基督教徒、犹太教徒、祆教徒等。有才华的学者见麦蒙厚待学人而竞相进取,一大批具有各种专长的人汇集巴格达。此外,大马士革的学者约翰,属于拜占廷基督教培育起来的文化名人,他曾做过倭马亚哈里发的大臣,著有《知识的起源》等书。还有轰轰烈烈的“翻译运动”,可算世界文化史上少有的辉煌事业,详细记载不绝于书。 事实上最应该大书特书的,则是阿拉伯哈里发不惜一切“挖掘”人才的举措。九世纪前半期,拜占廷的大数学家立奥很有名,哈里发麦蒙邀请立奥来阿拉伯讲学,麦蒙致书拜占廷皇帝塞奥弗鲁斯,请求准许立奥赴巴格达短期讲学,麦蒙许诺,对这次讲学的报酬是:与拜占廷保持永久和平,并缴纳2000磅黄金,上演两国争夺人才的精彩片断。[7](P265)尽管立奥没有成行,但哈里发麦蒙为了一个学者讲学而开的价码,恐怕在世界历史上并不多见。说阿拉伯与拜占廷之间是“人才争夺战”,也许并不过分。 再次,阿拉伯与拜占廷的文化交流中,人际交流和人际传播也不容忽视。阿拉伯人学习和吸收拜占廷文化,绝不仅仅是把拜占廷的哪些典籍搜集来了,或把哪些文献资料译为阿拉伯文了。必须看到几种特别的渠道:一是前面提到的人才流动;二是穆斯林学者与基督教等宗教的异教徒之间经常进行的宗教辩论。例如,许多精通希腊哲学的基督教徒,在学习阿拉伯语言后,在与穆斯林学者的辩论中,转向信奉伊斯兰教,并反过来为伊斯兰教辩护。不得不承认,“学术旅行、学术辩论、学术讨论是传播学问的重要手段。求学的热情、求知的渴望,使学者们把沙漠的酷热、大海的惊涛都视为坦途”。[5](P201-202) 阿拉伯帝国真正傲视群伦之处,与其说是实际的军事征服本身,不如说是被征服地区的民众之阿拉伯化与伊斯兰化。[8](P73)阿拉伯人征服叙利亚、埃及等地区的广大农村后,伊斯兰教和阿拉伯语随之传遍各地。一方面:由于阿拉伯语的推广,懂阿拉伯语的人愈来愈多,这就为阿拉伯学者翻译和引进希腊罗马著作创造了条件。如伊斯塔方首先把外国的星相学、医学、化学的著作译成阿拉伯文。后来其他学者如大马士革的学者约翰、基督教徒马希尔。朱韦息、释奴撒里木等,在译介科技书籍方面作出了很大贡献。侯奈因受命主持“智慧馆”的翻译工作,他自己翻译并指导别人翻译了大批希腊罗马典籍,并到伊拉克、沙姆、埃及、罗马等地收集图书珍本。另一方面:随着伊斯兰教教义和阿拉伯语的传播,征服民族和被征服民族相互融合。此种征服开始于欧默尔时代。被征服民族通过通婚,皈依伊斯兰教,学习阿拉伯语而接受了伊斯兰的社会制度,其结果便出现了兼有阿拉伯血统和外国血统并带着不同民族在生理、思维、道德、精神等方面种种特点的一代新人。[6](P1) 由于阿拉伯文明和拜占廷文明的融合,后人能从阿拉伯建筑风格中看到拜占廷艺术的印记:从阿拉伯自然科学的书籍中能发现大量的希腊罗马人的成就;从阿拉伯哲学中能找到希腊哲学的影子;从阿拉伯的文学、音乐、装饰画中也能看到拜占廷的影响。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