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掌握辩证法,克服认识论上的片面性。“左”倾错误的再三推行,在很大程度上是利用了工运领导层和工会工作者“‘左’比右好”的片面性,这一观念的形成和流行,有其历史和政治的原因,尤其是毛泽东的推崇。他在1957年5月所写的《事情正在起变化》一文中指出,在共产党内有各种人:“有一部分人有教条主义错误思想,这些人大都是忠心耿耿,为国为民的,就是看问题有‘左’的片面性”。“又有一部分人有修正主义或右倾机会主义错误思想。这些人比较危险,因为他们的思想是资产阶级思想在党内的反映”。毛泽东还说:“真正的教条主义分子觉得‘左’比右好,是有原因的,因为他们要革命。”虽然他也说:“对于革命事业的损失来说,‘左’比右并没有什么好,因此应当坚决改正。”②但是在1957年以后的长期实践中,并未真正彻底反过“左”,而是一次又一次地、大张旗鼓地开展全党全国的反右群众运动。在毛泽东上述观点的影响下,在不断反右的实践中,相当多的人思想上逐渐形成了“‘左’比右好”,“‘左’是方法问题,右是立场问题”的错误观念。不怕“左”、只怕右的“恐右病”由此产生。“‘左’保险,右危险”、“宁‘左’毋右”几乎成了从上到下的一种通病和顽症。这是“左”害得以横行的一个重要思想条件。 认识上的片面性还表现在其他许多重要问题上。诸如:把工会的独立性与服从党的领导对立起来,实际把工会作为党委的群工部;把对职工群众负责同对党负责对立起来,实际只是眼睛向上不向下;把维护职工权益的职能同其他职能对立起来,实际是否认工会是职工利益的重要代表者;把民主同集中对立起来,实际只把民主视为集中的附属物,是为“集中”服务的一个程序,等等。这些片面认识,当然减弱了人们抵制“左”害的能力。 因此,掌握辩证法,克服片面性,是使工运领域的反倾向斗争,不出或少出大的偏差的一个重要保证。 “左”比右好这种片面性的流行,除了理论水平不高和政治斗争经验不足之外,往往与思想意识、政治品质的不纯有关。相当一部分人,为了在政治斗争的漩涡中明哲保身而随波逐流;也有一些人是出于政治投机,趁人之危,落井下石,通过打击他人以保“乌纱”,或谋高位。所以,学习马列主义理论,必须开展严肃的思想斗争,与改造世界观紧密结合起来。 第三,要健全工会内部的民主制度,创造民主探讨的氛围。 工会是以群众化、民主化为基本特征的社会团体,更应创造民主的氛围,注意民主制度的建设。当出现重大分歧和进行理论、政策探讨时,如果领导者谦虚谨慎,内部民主生活正常,大家能够畅所欲言,不同意见尤其是少数人的意见能够得到保护和尊重,当事人的申辩权有所保障,那末,是非是不难辨明的,失误与错误也就可能避免或减轻。但是,第一、三两次党组扩大会议,民主生活很不正常,所谓民主集中制,基本上无民主可言,剩下的只有集中。(何况是错误的集中!) 李立三、赖若愚等是为探索新形势下工会理论和政策主张,而遭到非难、打击的。在批判进程中,曾遭到不少人不同程度和不同方式的抵制,当时头脑清醒者也不乏其人,有相当多的人是赞同李立三、赖若愚的理论观点或政策主张的,但在专断的气氛和强大政治压力下,一些人不得不“转变”态度,有的还违心地进行揭发批判,终于在表面上形成一边倒的形势,并且作出了政治结论和组织处理。专断的危害在这里完全反证了民主的重要。 关于工会的民主,邓小平在工会“九大”的致词中作了正确的论述:“工会要为工人的民主权利奋斗,反对形形色色的官僚主义,它本身就必须是民主的模范。”③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这种“民主的模范”作用,首先应该在工会的领导层、决策层中得到充分的体现。要创造民主探讨的氛围,建立和健全工会内部的民主制度,起码要做到以下三条:其一,必须在工会各级组织中贯彻执行集体领导的原则和扩大民主。一切重大问题的决定,都要在适当的集体中经过充分的讨论,允许不同观点的无拘束的争论,择善而取,择善而从。其二,任何组织和领导人必须善于耐心地听取和慎重地考虑反对者的意见,认真而坚决地接受合理的反对意见或者反对意见中的合理部分。其三,对于动机正确、按正常程序提出反对意见、不同政策主张和进行理论探讨的任何人,必须团结共事,不允许排斥打击,坚决反对“打棍子”、“抓辫子”和“扣帽子”。 以上,着重从工运内部条件探讨应该吸取的经验教训。但是,仅有工运方面的改进是不够的。当代中国工人运动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国家整体政治格局中的一部分。因此,如果没有党的领导的真正改善,没有国家政治体制改革的切实推进,工人运动仍会裹足不前或步履维艰。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三次挫折给当代中国工运造成重大损失。值得庆幸的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纠正了长期“左”倾的严重错误,恢复、发展了党的正确工运方针;工运领导层在拨乱反正的基础上确立了正确的指导思想,从而工人运动出现了历史的转折。工会“九大”以后,中国工人运动进入了复兴、开拓和改革的新时期。历史证明:中国工人阶级是经得起重大挫折的;在正确总结和吸取了历史的经验教训之后,工人运动正以前所未有的稳健步伐向前发展。 注释: ①《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5页。 ②《毛泽东选集》第5卷第423、424页。 ③《邓小平文选》(1957-1982)第128页。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