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谷梁传》的真伪和写作时代问题考辨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福建论坛:文史哲版》 谢金良 参加讨论

关于《谷梁传》的作者和写作时代等问题,自古异说纷纭。本文拟就诸家之说,对此问题试作清理和判断。
    一、《谷梁传》不是刘歆伪作
    《谷梁传》属于今文经,但近代的今文学家崔适在《春秋复始》中却考定为古文经,同属刘歆伪作。书中指出:“《汉书·梅福传》,推迹古文,以《左氏》、《谷梁》、《世本》、《礼记》相明,《后汉书·章帝纪》令群儒受学《左氏》、《谷梁》、《古文尚书》、《毛诗》,此于《谷梁》,一则明言古文,一则与三古文并列,其为古文明矣。古文为刘歆杂取传记而造,则武、宣之世,安得有《谷梁》。……歆造《左氏传》,以篡《春秋》之统,又造《谷梁传》为《左氏》驱除,故兼论三传则申《左》,并论《公》《谷》则右《谷》……然则《儒林传》谓《公》《谷》二家,争论于武、宣之世者,直如捕风系影而已矣。至成帝绥和元年立二王后,采梅福所上书,引《春秋经》曰:宋杀其大夫。《谷梁》曰:其不称名姓,以其在祖位,尊之也,是为引谷梁氏之始,去河平三年刘歆始校书时十八年矣。歆所造伪书已出古文也”〔1〕。过去一般都以《公》、《谷》并称,作为今文载籍, 自崔适书出,《谷梁传》的真伪也成问题了。其后张西堂先生还专门写了一部《谷梁真伪考》以扩张崔氏之说。这些翻案文章是近代疑古思潮下的产物,所列证据都不够坚强有力,所以绝大多数的学者仍维持旧说。
    事实上,崔氏所论是有误的。《谷梁》并非真是古文,它虽曾与三古文并列,是有其历史原因的。纵观经学历史,《谷梁》之学向来殆如附录,只有在西汉宣帝时期尤为兴盛。在汉代主要是受到《公羊》学的压抑,在立官的道路上多次受挫。参加宣帝亲自主持的“石渠阁”经学讨论大会的《谷梁》学派代表尹更始,本是重要的《谷梁》学传人;“擢升谏大夫、长乐户将”之后又受《左传》,“取其变理合者(变通而合于《谷梁》之理者)以为章句(为《谷梁传》之章句)”〔2〕, 这便在《左氏》、《谷梁》两传间,架设了桥梁。之后又有不少《谷梁》传人兼治《左传》,所以此后《左》、《谷》两家乃较为接近。《毛诗》因与《左传》同受压抑,所以在东汉,两家也较为亲近,于是《左氏》、《谷梁》、《毛诗》再加上《古文尚书》,便成为东汉“古学”的骨干,并因争立学官组成联盟。这都与文字上的今文古文之分无关。
    再说,刘歆之父刘向,据《汉书》所载是宣帝时期《谷梁》学的主要传人之一;《史记》中也有了关于《谷梁春秋》的简单记载,而崔氏却认为《谷梁》是刘歆伪作以供《左氏》驱除对立学派的,实在是不可置信。显然,《谷梁传》不是刘歆伪作的。但是,能就此肯定《谷梁传》不是一部伪作吗?这个问题还需作进一步的考辨。其实,它所以遭到“伪作”的怀疑,问题就出在来源、作者、写作跟成书的时代,没有明确的史料记载。
    二、《谷梁传》是不是子夏所传的
    《谷梁传》在唐代的“九经”、“十二经”和宋代的“十三经”中,都被列为“《春秋》三传”之一。所谓“传”,就是阐发和解释经义的意思。它和《公羊传》,确是以阐明《春秋》的“微言大义”为目的,相传均是子夏私相传授的。很明显,如果《春秋》中不含“微言大义”,《公》、《谷》之书就是后人杜撰出来的。可是,关于《春秋》的文义问题,由于缺少真实可信的史料依据,至今还是纠缠不清的。所以《谷梁传》的来源问题,很难说清楚。笔者认为,《谷梁传》很有可能是源于子夏所传的《春秋传》〔3〕, 但决不是一部子夏口传的《春秋》经义实录。以下分两点来说:
    首先,一些史学家认定《春秋》中没有所谓的“微言大义”,是没有根据的。诚然,依靠所有现存的史料还很难断定《春秋》就是孔子的著作。但是,从现有的学术成果来看,至少可以肯定:1、 《春秋》与孔子的学问有着密切的联系;2、 《春秋》是从周代(主要是鲁国)的旧史中删定出来的。由此我们又可以得出:1、 孔子很可能对旧本《春秋》作过一些整理、解释和个别文字订正等删修性的工作;2、 孔子对《春秋》一书有着自己特别的见解,并按一定的“义例”,赋予治国平天下的理想模式来编撰和讲解《春秋》的;3、 不论孔子是否修订过《春秋》,作为一部史书,应该会有它的记事体例和对史实的褒贬,即使不便直书而隐约其辞,也应该是稍加探索而即可明其真相的。例如鲁桓公“薨于齐”一事,三传都有或详或略的记载说明,证之以《诗经·齐风》中的《南山》、《敞笱》、《载驱》,就可以真相大白。4、 《春秋》作为我国第一部编年史,而记事极为简单,大多是点到为止,这是不能用当时书写工具落后来说明问题的。今天我们所见到的《春秋》既是删定之书,就不可能为了记史而修史,说它在记史之外别有寓义,也是合情合理的。因此,我们应当把《春秋》也当作经书来看待,才能还它的本来面目。当作经书,就不能否认其中有“书法”、“义例”的存在。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