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世界史 > 世界古代中古史 >

论乔治三世个人统治(2)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 吴必康 参加讨论

(二)
    乔治三世个人统治是在社会危机中逐步形成并确立巩固的。
    六十年代和七十年代初期是一个充满一系列危机冲突的时期。乔治三世和资本主义化贵族地主阶级在此时期结成了紧密关系:前者鲜明地代表后者的阶级利益;后者给前者坚定支持,成为他的强大社会基础。
    从乔治三世登位到1763年的《北不列颠人》报事件是乔治三世个人统治初步形成阶段。在这个阶段贵族地主阶级赋予国王个人统治的第一个阶级使命是:反对资产阶级民主斗争,镇压下层人民反抗,维护贵族地主的政治垄断。
    六十年代初,面对王权的迅速增长,国王之友政府的成立和贵族地主的嚣张气焰,伦敦资产阶级率先反击,其中尤为突出的是威尔克斯的《北不列颠人》报。该报尽力抨击国王之友政府,经常含沙射影地攻击国王。对此,乔治三世表示:“现在必须显示坚定和决心,……唯有如此方可恢复秩序,把国家从无政府状况中拯救出来。”(23)1763年4月,《北不列颠人》第45期直接抨击国王及其政策,宣称国王必须“向人民负责,”与“臣民平等”,并警告国王不得步斯图亚特王朝专制的后尘,高呼“自由是英国人民的特权”。(24)如此大胆攻击激怒了国王和国王之友派,他们立即决定由大臣直接下达未说明罪名即可逮捕人的非法命令,拘捕了多人,并无视议员不受逮捕的特权,将威尔克斯投入牢狱,搜查其住宅。乔治三世欲借此开创压制资产阶级的先例。
    伦敦资产阶级接连举行抗议游行,街头出现严重骚乱。“威尔克斯与自由”的呼声不胫而走,成为激动人心的政治口号。然而贵族地主势力坚决支持国王。南方的贵族地主“对国王受辱感到义愤填膺,……认为议会不以高压手段干预,将很快出现无政府状态。”(25)下院多次以绝对压倒多数通过决议,宣布威尔克斯的抨击是对国王和议会的“傲慢无礼,诬蔑诽谤和侮辱咒骂”,是企图“离间人民对国王陛下的感情”,并“煽动反对国王政府的叛乱”。下院还宣布议员不受逮捕的特权不适用于此类案件,命令公开焚烧《北不列颠人》报。(26)威尔克斯被迫出逃法国并被议会开除。国王之友政府的建立和资产阶级制止王权增长的第一次努力的失败使得乔治三世个人统治初步形成。
    随后几年,辉格党曾短暂地返回政府,但更大的冲突正在酝酿着。1768年威尔克斯事件爆发,形成工业革命时期第一次大规模激烈社会斗争。在此阶段,国王个人统治得以确立巩固。
    这年,威尔克斯回国并被选为议员,引起国王和托利党人的恐惧。乔治三世认为:“把威尔克斯赶出议会一事,至为重要,必须实现。”(27)威尔克斯再次入狱。虽然他连续三次被选为议员,却均被议会剥夺当选资格。议会最后竟悍然宣布由竞选惨败的托利党人取代威尔克斯当上议员。这就直接破坏了资产阶级奉为圭臬的民主选举的政治权利,危及其政治地位。老皮特将此痛斥为“砍向自由之树根部的利斧”。(28)柏克愤怒谴责此举“动摇和颠复了宪法”。(29)
    正在资产阶级准备为捍卫其民主权利而发动一场“威尔克斯与自由”的全国性斗争之时,下层人民也趁机在“威尔克斯与自由”的旗号下掀起了自己的猛烈反抗斗争。
    早在二年前,一份报纸就写道:各地“由于穷人造反,发生了许多暴动,造成无数伤害;一切生活物品都过于昂贵,把穷人逼到发疯地步。”(30)威尔克斯再次入狱后,伦敦下层人民首先揭竿而起,高呼“威尔克斯与自由”的口号,向富人武装进攻并捣毁其房屋。《绅士杂志》惊呼伦敦响起了枪声,失业工人捣毁了一些工厂。伦敦市政厅多次遭到攻击,王宫甚至一度被围。伦敦、纽卡斯等港口的海员强行封港,要求增加工资。有一段时间泰晤士河上船只停航,伦敦港口瘫痪。许多地方的工人破坏机器,农民袭击地主,反对圈地。他们公开呼吁“这是从未有过的最好革命时机。”(31)
    面对如此革命形势,统治阶级惊呼:“社会形势正在紧张到最后程度,如不立即采取行动,就将发生许多令人害怕之事。”(32)乔治三世杀气腾腾地说:“血腥镇压是恢复顺从法律的唯一办法。”(33)5月10日,军队奉命弹压圣乔治广场上的群众,死伤数十人,制造了大屠杀。在新科克莱因,军队与破坏工厂的织工发生激烈枪战,互有伤亡。同时,议会颁布第一个以死刑镇压破坏机器者的法令。国王和大臣们公开谈论“一个专制政府比一个暴民政府好得多。”(34)1769年初,下层人民的反抗暂时被镇压了。乔治三世以此表明他能以专制手段完成其阶级使命并直接掌握了政权,内阁政府虚有其名而已。紧接着,他又挥戈指向资产阶级。
    1769年,资产阶级发动了一场声势浩大的请愿抗议活动。各地纷纷集会,有18个郡和14个城市呈交了请愿书。一份请愿书针对议会指出:“现在有一种新异情况……即人民代表反对人民。”(35)朱利乌斯信件公开警告乔治三世:“如果英国国王遭到痛恨和蔑视,将一定是不幸的。这大概就是唯一的政治真理,国王应该信服它,不可以身相试”,“仿效斯图亚特王朝行径的君主”,将失去王冠。(36)许多请愿书强烈抗议国王和政府肆意捕人,破坏法制,屠杀人民,践踏选举权和政府的北美政策破坏了工商业发展;要求恢复威尔克斯的议员资格,解散议会,更换政府。一些请愿书还要求限制王权。更重要的是激进分子提出议会改革,要求扩大选举权,重新分配选区等。英国历史上轰轰烈烈的资产阶级激进主义运动由此蓬勃兴起。
    英国此时正面临严重内外危机。马克思指出威尔克斯事件一度有动摇乔治三世的王位之势。(37)在英国本土以外,北美和爱尔兰人民斗争风起云涌;法、西两国分别在科西嘉岛和富克兰群岛与英国发生严重对抗,双方剑拔弩张。在此形势下,贵族地主们急于进一步强化王权以应付危机局面并纷纷向乔治三世表示效忠。埃塞克斯郡地主的效忠信写道:“我们决心以自己的生命和财产支持陛下的权威,镇压一切煽动和暴乱的企图。”(38)乔治三世更是凶相毕露地扬言将“求助于宝剑”。(39)
    1770年1月,托利党在议会先后四次以压倒优势击败辉格党,二院一致决议:拒绝请愿书,褫夺威尔克斯议员资格是合法的。强大的贵族地主势力再次坚定支持国王,资产阶级的请愿运动遭到沉重打击而失败。
    乔治三世立即再次清洗政府和军队中具有辉格倾向的官员,唯国王之命是从的国王之友派首领诺思出任首相,从此执政12年之久。乔治三世完全控制了政府。至此,国王个人统治确立。
    各地资产阶级斗争大势已去,但伦敦尚在最后抵抗。唯有打破这一抵抗,乔治三世方可完全巩固其个人统治。1770年,伦敦市政府多次仿效1640年的大抗议书,直接向乔治三世提出抗议书,谴责议会剥夺了资产阶级的选举权利,其结果“比查理一世的船税,或詹姆斯二世的专权更有毁灭性”,坚持要求解散议会,更换政府。(40)伦敦市长当面对国王说:“下院已不代表人民。”(41)对此,议会二院联名致信给国王,对抗议书表示“极为关切和愤怒”,重申要坚定支持国王。(42)不久,下院公开决议谴责伦敦,并颁布法令,宣布任何人都可以控告任何议员。此举旨在取消对资产阶级政治代表人物的法律保障,以专制手段强化国王个人统治。
    次年二月,下院借口激进报纸报导议会辩论是破坏议会特权,拘捕八家报纸出版人,企图破坏资产阶级的言论出版自由。伦敦城则扣押一名捕人的议会官员作为反击。乔治三世立即下令逮捕伦敦正副市长,“否则下院的权威就会彻底毁灭”。(43)伦敦街头因此发生严重骚乱,议会又以“率领暴民闹事”为由,逮捕伦敦的治安官。伦敦被迫屈服。在伦敦漫长的历史上,由国王和议会合谋关押其首领达一月多之久,实属罕见。从此,反对乔治三世个人统治的斗争长期低落。这一个人统治完全巩固了。
    一位国王之友早就十分崇敬地认为乔治三世有如法王路易十四和英王查理二世,兼有前者的“威严”和后者的“亲切”。(44)当时一本法学书为国王个人统治辩护说:“每个社会都必须有这样或那样的权力,……它不容被限制,渗透全社会,管理从属者,有权执行或取消法律,设立或撤销司法审判,扩大或缩小各种特权”,除了一个空洞的“自然法则”,它本身不受讯问或控制;鼓吹“所有人都要听从国王指挥,服从于他。”(54)而柏克抨击说:“几乎死去并腐朽了的王权,现在以极大力量复活了。”(46)
    分析三大社会力量的这场斗争,便可看出建立国王个人统治的直接原因:一、贵族地主阶级拥有强大的政治经济实力,决意恢复王权以对付严重的内外危机,维护其私利;乔治三世亦培植了君主势力。1770年,下院有190名所谓“官职议员”(Placemen)。这些人在议会为立法者,在政府,则为执法者,形成听命于君主的官僚集团。二、下层人民尚未具有较高的斗争觉悟,他们的斗争往往分散孤立,频频失败,不可能阻止君主个人统治的形成。三、资产阶级则处在这样一个发展阶段:十八世纪经济发展使之为民主改革而斗争,却又未使之成熟到足以战胜贵族地主的程度。他们也缺乏一个明确而且统一的斗争纲领,内部分歧较大,不利于团结斗争。
    这一时期的激烈社会斗争,终于以下层人民和资产阶级的失败而告终。乔治三世个人统治的确立和巩固标志着资本主义化贵族地主的政治势力膨胀到了极点,这个阶级以君主个人专权的形式建立了本阶级寡头统治,为全面推行其政策铺平了道路。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