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战后引进技术的经验(3)
对于引进项目,主要审议以下六个方面的内容: 1.引进该项技术的根据和目的何在,引进后有无足够的消化能力; 2.对对方公司的实情了解到何种程度; 3.该项技术的国内、国外差距有多大,各有何特点; 4.引进合同(草案)的内容有无问题; 5.引进后五年内产品的内销和出口额、生产成本和盈亏预计各有多少; 6.引进费用、引进后五年内的收益、产品出口换汇额以及替代进口的节汇额预计各有多少。 日本政府通过行使对技术引进的审批权,引导、控制技术引进活动,借以推行其产业政策。具体做法有: 1.通过把技术引进的机会比较均等地分配给所有的主要财团,促使各企业或企业集团之间的竞争,防止个别企业或企业集团实行垄断。同时也注意防止出现过度竞争和生产能力过剩的现象。 2.对于对国民经济的发展有重要影响的外国技术,努力促使其在一家企业引进后向全国推广普及。 3.当涉及到一些新兴技术领域时,积极组织有关企业共同引进,协作开发。这样一方面可以避免重复引进从而节省外汇,另一方面可以集中几个企业的资金与技术力量对引进技术进行消化、吸收与发展。 4.重视技术引进后的国产化效果,优先批准那些技术水平高、生产条件好的企业引进技术。一般来说,要求引进技术在五年后国产化程度能达到90%。 5.为了减少对国内工业的冲击,政府有时推迟批准引进某些外国技术,或者在批准引进某些技术、设备时,附有在一定时期内限制市场占有率的条件,以便其他有关企业有时间采取措施,迎头赶上,目的在于推动全行业的技术进步,同时尽量减少损失。 6.必要时,参与日本企业同外国公司的技术转让谈判,以推迟批准或不予批准为筹码,要求修改不利的合同条款,力争以最有利的条件引进技术。 日本政府在采取上述种种政策手段与行政措施的同时,还致力于发展教育,培养人材,增强本国的研究开发能力,完善与充实专利管理制度,推行工业标准化与规范化,扶持信息产业等方面的工作。这些对于日本技术引进的成功都起了重要作用。 日本技术引进管理模式的演变 日本战后技术引进管理模式的演变大致可以分为五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1949年~1961年5月)是对技术引进实行严格管制的时期。 这一时期的方针是:在限制外国资本进入的同时,有计划、有重点地引进外国技术,只批准符合所谓“积极条件”的外国技术进口。批准条件包括; 1.有利于改善国际收支;2.有利于促进重要产业部门和公用事业的发展;3.属于重要产业或公用事业技术引进项目中的未完继续部分。这个时期之所以对技术引进活动实行严格管制,主要是为了节约外汇和保护竞争力不强的本国工业。 第二个时期(1961年6月~1968年5月),政府在一定程度上放宽了对技术引进的管制,开始用所谓“消极条件”管理技术贸易。批准技术引进的条件变为:1.不妨碍国产技术的发展;2.不排挤中小企业;3.不对产业秩序有明显的扰乱等。另外,对那些含有不公正条款的合同、不符合法律规定的合同,以及用欺诈手段或强制手段使其生效或对其修改的合同,政府不予批准。与此同时,政府还采取了若干简化技术引进审批手续的措施。产生这些变化的原因主要有三点:1.随着经济的发展,日本的国际收支状况有了明显的改善;2.日本企业的技术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技术水平已经与一般西欧国家不相上下;3.1964年,日本先后加入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正式实行了开放的经济体制。按照OECD的章程,日本必须承担资本自由化的义务。 第三个时期(1968年6月~1971年)被认为是第一个自由化时期。 技术引进的审批标准大幅度放宽,批准条件改为:1.不妨碍自主技术的开发;2.不造成专利垄断;3.不引起中小企业的大批倒闭;4.不妨碍产业结构的调整与改善;5.在合同中没有不适当的约束条款等。技术引进的审批手续也进一步简化。 第四个时期(1972年~1980年11月)被称为第二个自由化时期。这一时期的自由化是逐步实行的,到1974年7月, 政府对技术引进项目的单独审查已经全部取消。但是根据日本关于禁止个人垄断和保护互惠贸易法的规定,如果合同中含有限制出口、限制生产竞争产品之类的条款,即被认为是非互惠贸易,对这类合同,政府仍要进行干预。 第五个时期是从1980年12月开始的。1980年12月1日,日本政府公布了经修订后的“外汇法”,同时废除了“外资法”。技术进口由过去的“原则限制,例外许可”改为“原则自由,例外限制”。就是说,最终从法律上确认了自由化的原则。新外汇法实施以后,原则上只要事前申报就可以自由引进外国技术,只有通产大臣认为该技术的引进有害于国家和公众的安全,或者会给日本经济的发展带来不良影响时,政府有关部门才对其进行审查。 战后日本政府对技术引进的管理模式虽然先后经历了严格管制、放宽管制、部分自由化到完全自由化的演变,但其目的都是为了维护日本的经济利益,促进日本的经济发展。 尽管日本技术引进的经验值得我国借鉴,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现在的中国与当时的日本相比,在社会制度、国际环境、资源条件、人口素质、工业基础、市场经济发达程度以及经济发展模式等方面都有很大差别,我们应该从我国的实际国情出发来借鉴日本的经验,而不能简单地模仿其具体做法。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