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第一次世界大战前英德关系的演变(2)
二 前面提到,西方有些学者不同意把第一次大战的起因追溯到19世纪70年代初;但我们还是认为,不这样就无法揭示这次大战的深刻历史根源。 1870年的普法战争,1871年德意志帝国在法国凡尔赛宫的宣告成立,巴黎公社以及1873年后世界经济体系迅速向帝国主义过渡,所有这些事件使得19世纪70年代初成为一个极其重要的历史时期,它们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后数十年世界历史发展的趋势和特点,特别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国际关系的演变和最后格局的形成。 普法战争没有消除普法之间的宿怨。由于割占亚尔萨斯和洛林等原因,战后的德法关系中增加了新的仇恨因素。19世纪最后三十年和20世纪初,大国之间的关系一般都是既有相对抗的一面,又有相勾结的一面,唯独德奥之间的勾结和法德之间的对抗(除极个别无关大局的情况而外)是始终如一的,最稳定的。在这个意义上,法德矛盾应该是最基本的矛盾。但这并不是说,德法矛盾对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起了决定性的作用。法国的军事力量在协约国中比较软弱,如果得不到俄国(陆军)和英国(海军)的合作,它是不敢跟德国打仗的。 和法德矛盾不同,英德矛盾有一个演变过程。 俾斯麦统一德国后,他的总政策目标就是巩固他所缔造的德意志帝国;这也是他的对外政策的出发点。俾斯麦在解释他可以要为德国夺取一些殖民地时说道:“原则上我不是一个主张殖民的人;我对殖民政策深表怀疑,只不过社会舆论的压力和多数人的压力迫使我让步和屈服而已。我是反对建立殖民地的,只不过顺从了我的大多数同胞和国会的多数而已。”(12) 这些话可能是真的,但俾斯麦对殖民地不大关心,当然不是由于他本人的性格和爱好所致,而是由德国当时的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的。德国的统一虽然为经济的发展开辟了道路,但德国经济的新的高潮是从19世纪90年代开始的。(13)正因为此,所以俾斯麦在1871年时宣称新的德意志帝国已经“满足”了。(14)当法国人提出愿以一些海外殖民地支付赔款时,他声称对德国人说来,“殖民事业是一种奢侈品,犹如柔软的黑貂皮大衣对于连长袍都没有的波兰贵族家庭一样”。(15) 在这种条件下,俾斯麦的对外政策是相当谨慎的,他的主要目标是孤立法国。为此他一方面小心翼翼地设法搞好与俄国的关系,尽管在这个问题上困难重重;另一方面则力图与英国和好。所以整个俾斯麦掌权时期,英德关系一般相安无事。但他下台之后,情况很快就发生变化。轻浮自信的威廉二世和他的政府轻率地割断德国“与俄国联系的线”,终止了俾斯麦苦心经营的再保险条约。在对英关系上,威廉二世政府背离了俾斯麦积极主动的立场。它的对外政策的制定者们缺乏远见和灵活性,执拗地认为历时久远的英俄矛盾决无弥合的可能,“英俄谅解”只不过是英国制造的一种吓唬人的“魔影”(16),并企图利用这种矛盾进行投机,从而坐失英国放弃“光荣孤立”政策后寻求盟友的良机,人为地加速了英德关系恶化的过程。 诚然,俾斯麦是一位纵横捭阖的大政治家,威廉二世及其谋士们相形见黜,难能望其项背。他们对于德意志帝国的迅速覆灭是难辞其咎的。但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大国之间关系的演变,特别是英德关系的恶化,则不应由德国统治集团的错误政策负全部责任。从德国方面说,英德矛盾的根源要从德国的经济条件以及德国当时的发展阶段和特点中寻找。 1870年时,德国工业还远远落在英国后面。当时英国的煤产量为11200万吨,生铁产量为610万吨,钢产量为30万吨,德国的相应数字则为3400万吨,130万吨和10万吨。但此后德国工业获得迅猛发展。在1871到1895年这几十年内,德国的冶金工业增长了两倍。到1913年,德国生铁产量已达1680万吨,钢产量达1570万吨,而英国的相应数字则为1040万吨和900万吨,情况完全颠倒过来。1870年, 英国工业生产占世界总额的三分之一,到20世纪初,德国工业生产在世界总额中的比重已超过了英国。直到19世纪80年代,德国还是一个资本输入国,1913年时,德国的对外投资已达三百亿马克左右。90年代末,德国的对外贸易额已居欧洲第二位,仅次于英国。(17)90年代中期,英国杂志《星期六评论》曾这样写道:“现在我们的主要竞争者不是法国,而是德国,如果我们同它打仗,无疑会大占上风……德国和英国推销员此刻正在地球上的每一角落角逐,……如果明天德国被消灭,那末后天世上的所有英国人都会因此变得更富……”。(18)这虽然只是个别言论,但也多少反映了当时英德之间的商业竞争的激烈程度。 随着经济的发展,德国过渡到帝国主义阶段。德意志帝国是普鲁士王国的扩大,它继承了普鲁士军国主义的传统,这种军国主义和以尼采为代表的德国反动哲学思想的结合,就使得德国帝国主义具有特殊的疯狂性。 以上就是威廉二世政府整个对外政策的历史背景,它和俾斯麦的时代既相联系,又有区别。从某种意义上说,威廉二世的“世界政策”只是俾斯麦的“欧洲政策”的继续和发展。实际上,俾斯麦已经在非洲和南太平洋夺得了大片殖民地,尽管他说这是一种“屈从”和“让步”。“屈从”和“让步”,岂不恰好说明帝国主义政策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当然,这不是说个人的作用不重要。即使俾斯麦执行了“世界政策”,这个政策的具体内容也很可能是大不一样的。他不能消除英德矛盾,正如他不能消除战争的根源一样。其实,正是他自己在播种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火种上起了重要的作用。但是,他却有可能设法影响国际关系的格局和事件的进程,避免在不利于德国的条件下发生战争。 俾斯麦下台不久,英德关系就因争夺南非殖民地而恶化。1895年底英国人詹姆逊袭击事件发生后,威廉二世迫不及待地致电特兰士瓦共和国总统克鲁格,俨然以正义主持者的口吻祝贺他“依靠本国的英勇行动”成功地抵抗了入侵的“武装匪帮”,从而“捍卫了国家的独立。”(19)德皇的挑衅性的电文使得英国群情愤怒,一时两国关系极度紧张。此后双方矛盾有所缓和。英国殖民大臣约瑟夫·张伯伦企图缔结英德同盟的努力虽未成功,但两国却于1898年8月签订了预谋瓜分葡属非洲殖民地的条约,德国放弃了对布尔人的支持。南非风波暂告平息。但重新瓜分世界的斗争方兴未艾。 直到1899年,德国的殖民地才一百万平方英里,(20)这与德国帝国主义强大的经济实力显得很不相称,对大日耳曼主义的虚荣心说来则简直是一种羞垢。1897年12月,外交大臣毕洛公然发出了德国要争得“阳光下的地盘”的叫嚣。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