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孔子历史哲学发微(4)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史学理论研究》 朱本源 参加讨论

(二)思辨哲学的方法
    在《易传》中,孔子把“易简”的方法从近取诸身法(自身的直观)上升到逻辑的、甚至思辨哲学的高度。这就是《系辞传上》所说的:“乾以易知,坤以简能。易知则有亲,易从则有功;有亲则可久,有功则可大。……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我们先从逻辑方法说起。什么是“亲”?孔子说:“本乎天者亲上,本乎地者亲下,则各从其类也”(《乾·文言传》)。可见,“亲”就是使个体各从其类;从而同类之物便有“亲属”关系。也就是逻辑上的“分类”(classification)原则,即把一群本性上相同的个体归于一个类中。所以孔子说:“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则性命不同矣”(见《礼记·乐记》所引用的《系辞传上》的话)。《易传》把“天”和“地”作为两个在各自领域中包括一切个体的“类”,即逻辑中的“最高类”(summun genus),其类特征为“上,下”,而《易传》所谓的上和下兼指空间位置、社会地位、价值判断而言,凡属于天者“亲上”,属于地者“亲下”。
    “有亲则可久”意味着“类”是长久不变的。因为“类”是普遍性的规定,是抽象的,所以永久是它自身;至于每一类所包括的个体则是有生有灭的。所谓“易从则有功”一语中的“易从”可以理解为逻辑推理,即荀子所说的“推类”--“以类度类”,“类不悖,虽久同理”(《荀子·非相》)。而“有功”则指类推的逻辑功效,如荀子所说的“以近知远”、“以一知万”等等。
    不论《易传》中的逻辑方法运用到什么程度,逻辑方法本身不可能达到“易简”所要求的最终目的“天下之理得矣”。在古代思维中,一般地说不可能有科学的、实证的方法,而只能靠形而上学或思辨哲学去把握天下之理,《易传》就做到了这一点。例如,“阴”和“阳”这两个概念最初只是象征男女两性的生殖机关的符号(阴爻与阳爻);可能在原始社会的“生殖器崇拜”风俗下,它们被神秘地用于卜筮。后来,八卦创始人在观象于天和观法于地后,以阴阳两爻三叠为一单位,作出八个不同组合的“八卦”图形,并给予专有名称,以象征八种主要自然现象,即乾卦象天,坤象地,震象雷,巽象风,坎象水,离象火,艮象山,兑象泽。但是,这种取象的认识仍然未摆脱直观的、感觉的形式。最后,如《说卦传》所说:“《易》六划而成卦,分阴分阳,迭有柔刚,故《易》六位而成章”。这就是说,以八卦中的两卦相叠(六划而成卦)而形成的不同组合,一共得出64卦384爻的卦象系统。 《易传》把“爻变”(爻在卦中由阳爻变为阴爻或由阴变阳)作为宇宙一切事物变易的信息。如《系辞上传》所云:“圣人有以见天下之动,而观其会通,以行其典礼,系辞焉以断其吉凶,是故谓之爻”;“爻者,言乎变者也”,“效天下之动者也”。于是,这个“卦无定象、爻无定位”(程颐语)的卦象系统成为万物变动的信息关系的总和,并被用来解释或预测天地、日月(如“日昃月食”)、昼夜、寒暑、风雷、山泽等等自然现象的变化;而且同样用来解释或预测有关人事的泰否、损益、剥复、吉凶、祸福、利与不利,等等。总之,卦象系统是把自然现象、人类社会和精神活动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来看待,从而,在孔子的思想中就成为天人合一的哲学世界观。在这个哲学体系中,例如“阴阳”和“乾坤”这两对基本范畴已由感性的直观上升为〔用黑格尔对《易经》的评语说〕“极抽象的范畴,最纯粹的理智规定”。用《系辞上》的话说,“阴阳”和“乾坤”已由“形而下者谓之器”的“器”,上升为“形而上者谓之道”的“道”;该《传》并且明白规定“一阴一阳之谓道”。具体地说,《易传》把阴阳作为万物生成和变化的动力因,故“阴阳合德”能“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至于“乾坤”则被抽象化为宇宙万物的全部生化的信息之“元”。《乾·彖传》云:“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乾道变化,各正性命”。《坤·彖传》云:“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含弘光大,品物咸亨”。所以《系辞传》概括地说:“乾以易知,坤以简能……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
    总之,《易传》的哲学方法归根到底是思辨的方法,亦即形而上学的方法,如马克思所指出(马克思把“思辨的”和“形而上学的”用作同义词),“〔对某些〕形而上学者说……一切存在物,一切生活在地上或水中的东西,经过抽象都可以归结为逻辑范畴,而整个现实世界都……淹没在逻辑范畴的世界之中”。〔6〕上述的“阴阳”与“乾坤”就是孔子哲学系统中关于“天地之道”方面的两个基本范畴。(待续)
    注释: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45页。
    〔2〕转引自《春秋三传》,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纲领》第5页。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60页。
    〔4〕参看《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中文第1版,第461页。
    〔5〕康德:《道德形而上学探本》,唐钺译, 商务印书馆1957年版,第16页。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106页。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