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世界史 > 世界古代中古史 >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中期法国外交政策的演变(2)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史学月刊》 马真玉 参加讨论


    希特勒上台执政后,一方面在国内实行法西斯专政,疯狂扩军备战;另一方面在外交上采取种种手段,竭力从《凡尔赛和约》的束缚中摆脱出来,进一步恢复德国的强国地位,为以后的侵略扩张创造条件。对于自己的世敌法国,希特勒早在《我的奋斗》中就说过:关于法国,德国必须由“消极的防御”进入“积极的”和决定性的“清算”,法国的消灭“可让德国民族进行以后的扩张。”要同法国“清算”,要消灭法国,在希特勒刚上台的1933年还不是时候,狡诈的希特勒把这复仇的打算暂时隐藏了起来。当时采取的对法方针是明和暗斗,明和是为了在和中摆脱束缚,发展自己;暗斗则是为了瓦解法国的联盟体系;自己的发展也就意味着法国的削弱;而法国联盟体系的瓦解也就为自己尔后争取“生存空间”铺平了道路。
    1933年3月, 意大利法西斯头子墨索里尼向英国首相麦克唐纳建议缔结为期十年的由意、英、法、德参加的“四强公约”。其主要内容是:四大国在欧洲和非欧洲问题上,其中包括殖民地问题上采取共同的政治路线;在国际范围内可以修改各项和约;各缔约国承认德国和其它被限制武装的国家军备平等。这个建议显然对德、意两国有利。法国如接受“四强公约”,就等于放弃了以国联为工具的传统政策,从此欧洲事务由四国主宰。因此,该公约在法国、波兰及小协约国中引起了强烈不满,尤其是小协约国表示如果法国承认修改和约的原则,它们就放弃亲法政策。“四强公约”虽于1933年6月签字,但由于小协约国的反对和英、法统治集团内部分歧,英、法两国议会没有批准。这样,“四强公约”就成了一签字就无效的文件。但是,此项公约的签订却暴露出英、法向德、意妥协的苗头,希特勒当然清楚地看到了这一点,于是就加紧了向法国的“和平”攻势。希特勒竭力使法国相信德国的唯一愿望,是在于永远消除德法两国的敌意,在多次公开讲话和与外国记者谈话中一再说明这一点。为了解决与法国的关系,希特勒曾建议法国就军备问题签订一项单独的协定,并宣称:他将准备与达拉第会谈。在当时,法国一些与德国财团有联系的右派集团,热衷于加强同德国财政资本的经济和政治关系。但是,广大群众和一部分资产阶级都反对同希特勒德国达成协议。因此,法国政府没有接受德国建议。然而,希特勒并没有放松对法国的攻势。法国的亲德分子,《消息报》政治编辑勃利农曾几次去德国。希特勒在一次谈话中向勃利农保证,为了实现和平和同法国达成协议,他可以比过去的德国领导人作得更迅速,更有成效。希特勒一再表示:除萨尔问题外,法、德之间没有任何分歧。阿尔萨斯一洛林的命运问题,他认为已经解决。希特勒还强调说:“在欧洲并无任何必需用战争来解决的争执,战争不可能解决任何问题,只能引致我们优秀民族的覆灭,将使亚洲侵扰我们的大陆,布尔什维克主义将获得它的胜利”(15)。这时的法国处于财政和政治危机之中,1933年10月达拉第辞职,新上台的萨洛内阁无法解决危机。于是,主张与德国合作的人们,加紧宣传法、德立即谈判。法国政府受此影响,决定听取德国建议。希特勒与法驻德大使庞赛在柏林曾几次会谈。在会谈中德国提出以下建议:(一)德国与不同国家缔结为期十年的互不侵犯条约;(二)德国建立一支30万人的军队,服役期一年,德国有权拥有与其军队相应的武器装备;(三)在平等条件下,对各国军事团体的装备建立国际监督;(四)合并萨尔区,但不经过全民表决,作为交换条件,法国可以继续开采萨尔区某些矿藏(16)。随后,两国在此基础上进行谈判,一直谈到1934年4月17日。在谈判中德国一再坚持自己的建议,但法国表示让德国先维持国联原则,然后再讨论其它建议。尤其是2月中旬后,新上台的以巴都为外长的杜梅尔格政府的态度更加坚决。为了避免法、德谈判破裂,英国试图进行调解,竭力在麦克唐纳计划(17)规定的20万人和德国建议30万人之间寻求平衡。当时任英国掌玺大臣的艾登曾走访了欧洲几个主要国家。他在柏林会见了希特勒,希特勒表示接受麦克唐纳计划,条件是法国必须接受他在1月19 日提出的关于德国空军为法国空军二分之一或法国和同盟国空军的三分之一的建议。但问题能不能解决,还要看法国的态度。当时法国政府内意见很不一致,巴都和庞赛倾向于接受这个计划,当然他们对希特勒的诺言并不相信,但他们认为签订一项协定对德国总算有一个法律上的约束。杜梅尔格和贝当反对,他们认为希特勒政权就要垮台,同希特勒的继承人谈判就容易的多了。法国政府最后赞成了这个观点,于1934年4月17日声明,法国政府正式拒绝承认德国重新武装的合法性,由于德国已重新武装,谈判无法进行。最后谈判破裂。
    德国向法国提出建议,签订协议,只不过是一种手段。实际上希特勒扩充军备,根本用不着什么协定和条约。既是签订了协议也限制不住希特勒德国的行动。在这些和谈的背后,德国早已磨刀霍霍,加紧扩军备战了。
    希特勒在向法国展开和平攻势的同时,加紧对法国联盟体系的瓦解。在希特勒上台后不久,首先就展开了对波兰的外交攻势,经过一段时间的接触和秘密谈判,于1934年1月26日同波兰签订了互不侵犯条约,使波兰改变了传统的亲法方针。 正如庞赛所说:“波兰对我们的态度,特别是外交部长贝克对我们的态度,不是一个朋友的态度,而是一个真正敌人的态度”(18)。其次对罗马尼亚,由于经济危机的爆发,国际市场粮食和原料价格下降,罗急需解决销售问题,德国乘机对罗进行拉拢,扩大了与罗贸易。德、罗贸易的发展,又促使了罗亲德势力的增长,他们积极主张与德国合作,并不止一次在布加勒斯特举行游行,高呼“希特勒万岁!”“打倒法国!”等口号。尤其三十年代中期后,法国对德国采取妥协政策,更促使了罗亲德势力的发展。德在拉拢罗马尼亚的同时还展开了对南斯拉夫的攻势。它利用南在三十年代初农牧产品出口困难,用扩大进口限额,提供特惠税等办法,大大扩大了对南贸易。到三十年代中期,德国在南的对外贸易中已占首位。尤其在1934年亚历山大国王被刺后,德、南关系进一步发展,南同小协约国的关系日益疏远。希特勒德国的分化、拉拢、罗、南对外关系的变化,分散和瓦解了小协约国的力量,增加了小协约国和欧洲其它国家对法的离心倾向。三十年代中期后,随着法国外交政策的转变,德、意等国对小协约国的继续分化瓦解,加上英国的支持,法国在一战后苦心建立起来的联盟体系也就分崩离析,彻底瓦解了。此后,法国在欧洲也就处于越来越孤立的境地。
    从希特勒上台到三十年代中期,德国利用对法国的和平攻势和分化瓦解等手段,一步步摆脱了国际上的种种束缚,不断发展壮大着自己。1933年10月德国退出国际裁军会议,同月退出国联;1934年3月德国恢复义务兵役制;1935年6月英德海军协定签订;1936年3月德国武装占领莱因区。 而法国随着它的联盟体系的瓦解和国际上的压力,其国际地位不断下降,这便导致了法国外交政策的转变。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