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史学在近代史学中的地位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科学从19世纪40年代诞生之日起,就以崭新的历史观和方法论在西方史坛上独树一帜,提出了同资产阶级史学根本对立的观点,并以其巨大的科学威力,向资产阶级史学提出了挑战。但是,这并不意味着马克思主义史学在它创立之后,立即把唯心史观从史学领域中彻底驱赶出去,完全取而代之。马克思主义史学诞生后的最初半个世纪,正值西方资产阶级“科学的”历史学,也就是所谓19世纪“传统史学”发展的鼎盛时期。那时在学派如林的西方史学界,最有影响和代表性的是德国的兰克学派,相比之下,刚刚诞生的马克思主义史学还未能在西方史学家中引起广泛的注意: 首先,近代西方史学成为一种专门的学科始于19世纪初,兰克学派的史学理论和治史方法开近代史学之先河,形成为一套系统的史学体系,适应了当时西方各国史学普遍走向职业化、专业化的趋势。 其次,兰克学派的史学适应了西方资产阶级当时所处的历史背景和意识形态的需要。兰克学派强调代表西方资产阶级“文明”的“显要人物”及其“强权国家”的“意志”和“精神”主宰着人类历史的命运。这种倾向迎合了各国统治集团的愿望,得到他们的大力扶植,而且在很大程度上适应了当时资产阶级知识阶层的情绪,为他们所景仰,因而兰克学派的史学受到西方史学界的普遍青睐。然而,当时唯物史观刚被提出和马克思主义史学还处于初创阶段,资产阶级史学家对其科学性,或是抱着不屑一顾的态度;或是对它大肆歪曲,横加指责。甚至到19世纪下半叶,马克思主义史学在西方史学中的地位仍未能得到普遍承认。再加上马克思和恩格斯系统阐述唯物史观的重要著作《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全文直到20世纪30年代才公开发表,致使唯物史观的传播受到影响。这也是马克思主义史学在这一时期没能引起西方史学界普遍注意的一个客观原因。 不过,科学的光芒是任何偏见遮挡不住的。到19世纪晚期和20世纪初年,随着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的过渡,资本主义社会发生了一系列新变化,资产阶级传统史学在西方史坛执牛耳地位开始发生动摇,那种以标榜欧洲文明制度优越和“显要人物”创造历史的史学观,已无法解释由于经济危机而引起的资本主义国家出现的种种矛盾。与此同时,唯物史观和马克思主义史学对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分析和预测显示出令人信服的正确性。因此,唯物史观开始引起资产阶级学术界的注意,有的资产阶级史学家开始接受它的影响,并在著述中用经济因素解释社会历史的发展。例如,1888年,英国牛津大学教授罗杰斯(J.E.Th.Rogress)发表《历史的经济解释》一书,援引了马克思的一些观点,认为巨大的历史事实只有从经济背景上才能得到理解。1891年,德国著名历史学家兰雷赫特(KarlLamprecht)开始发表《德国史》巨著,把经济因素作为理解中世纪德国政治和社会发展的基础。他在1900年发表的《文化史的方法论》一书中更明确地提出,历史的对象不应该限于政治史,而应扩大到民族、经济和文化各方面,并且要以集体(社会集团或阶级)代替个人作为历史的重要活动者。20世纪初,美国实用主义“新史学派”创始人鲁滨孙(J.H.Robinson)在《论历史学》一书中,明确承认马克思主义对史学界所产生的巨大影响,指出马克思是“第一个对于科学的历史学作出巨大贡献的”学者。[10] 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马克思主义史学自身也获得了长足的进步。在欧洲主要国家,已有一批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脱颖而出,形成了一支实力雄厚的马克思主义史学队伍,他们在弘扬马克思主义历史科学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历史迈入21世纪时,唯物史观仍然是一种有效的认识历史的方法。但也同时存在着机遇和挑战,要坚持唯物史观,也要发展唯物史观,才能使之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2. [9]列宁全集:第1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 [10]鲁滨孙著。新史学[M].齐思和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