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6月27日,英国战时内阁制定了“夺取、控制乃至消灭法国舰队”的计划,即“弩炮计划”。这是英国政府在法德停战协定签字后做出的一项至关重要的决策。该计划于7月3日开始实施,历时11天,结果法国本土以外的舰队的绝大部分均被英军控制或摧毁(注:“弩炮计划”包括针对法国舰队的一系列军事行动,其中以1940年7月3日英国特遣舰队炮击停泊在奥兰湾米尔斯克比尔港的法国舰队最有代表性。该行动击沉了港内法国舰队的绝大部分,包括四艘战列舰中的三艘,并导致1297名法国海军官兵丧生。英国人称这次袭击为奥兰事件,法国人则称为米尔斯克比尔事件。)。表面上看,“弩炮计划”不过是法国败降后英国政府为消除德国利用法国舰队的潜在威胁而采取的一次预防性的军事行动,但事实上,“弩炮计划”的酝酿和制定决非仅限于军事层面,其中蕴涵的政治、外交等多重因素同样不容忽视。鉴于二战后西方学者、特别是英法等国学者对“弩炮计划”的研究多侧重于计划的实施过程及其对英法关系的影响,而鲜有从外交决策角度深入探讨该计划者(注:西方学者关于“弩炮计划”的研究多见于探讨法国停战前后英法关系或米尔斯克比尔事件的二战史专题著作中,目前尚无有关“弩炮计划”的决策研究专著。关于法国停战前后英法关系的著作中涉及“弩炮计划”较多的有P.M.H.Bell,A Certain Eventuality:Britain and the Fall of France,Saxon House,1974; Eleanor M.Gates,End of the Affair:the Collapse of the Anglo-French Alliance,1939-1940,Berkerley,1981; R.T.Thomas,Britain and Vichy:The Dilemma of Anglo-French Relations 1940-1942,New York,1979; Roy Douglas,New Alliance 1940-1941,London,1982等。而有关米尔斯克比尔事件的个案研究则以法国学者的著作为多,有代表性的有Jules Roy,Une Affaire d'honneur:Mers-el-Kébir,3 juillet 1940,Paris,1983; Jean Jacques Antier,Le drame de Mers-el-Kébir:1940,Paris,1990; Herve Coutau-Bégarie; Claude Huan,Mers-el-Kébir,1940:la Rupture Franco-Britannique,Paris 1994; Francois Beltjens,Mersel Kébir:3 juillet 1940:Exécution,ou Bataille Perdue,Paris:Godefroy de Bouillon,2000.关于“弩炮计划”的制定,英国学者阿瑟·马德1974年的著作:《从达达尼尔到奥兰:1915-1940年战争与和平时期的皇家海军研究》(Arthur J.Marder,From the Dardanelles to Oran:Studies of the Royal Navy in War and Peace 1915-1940,London,1974)的最后一章虽有涉及,但是该书主要从军事角度进行分析,且成书较早又受资料局限,其研究并不深入。),因此本文希望从考察“弩炮计划”制定的背景和过程入手,深入分析英国政府此举在政治、军事和外交等多个层面的动机及其内在联系,以此揭示战时英国政府在危机关头的外交取向及其影响。 一、“法国舰队问题”的提出 “法国舰队问题”是随着法国战场形势恶化以及法国开始寻求单方面停战而逐渐成为英国政府关注焦点的。 1940年5月下旬到6月上旬,随着马其诺防线失守以及英国远征军撤离,法国面临着战败投降的命运。6月10日法国政府被迫从巴黎迁往图尔,14日巴黎沦陷后再迁往波尔多,这期间法国政府内部主张停战谈判的呼声日渐高涨。15日,在抵达波尔多的当天,法国内阁举行会议,正式决定向德国人问询停战的条件。会后,法国总理雷诺将内阁的决定照会英国政府并征求其认可,行文中第一次正式提及法国舰队问题:“为了确知德国和意大利的和平条件,内阁决定请求英国政府同意,通过美国政府探询德国和意大利政府将对法国提出什么样的停战条件。如果英国政府同意法国政府采取这一步骤,法国总理受权向英国政府声明,把法国舰队交给德国将被认为是一个不能接受的条件。”[1](p.1060) 法国政府在照会中率先提及舰队问题并表明立场,主要是担心英国人会因法国舰队归属问题而反对法国单独与德国媾和。当时法国海军是欧洲大陆诸国中实力最强的,其规模在欧洲仅次于英国。具体来讲,1940年法国海军拥有2艘战列巡洋舰,7艘战列舰,7艘装备8英寸口径舰炮的巡洋舰和11艘装备6英寸口径舰炮的巡洋舰,外加27艘轻型巡洋舰,26艘驱逐舰,27艘潜艇和一艘航母以及大量小型舰只[2](p.137)。与英国数量庞大但多已老旧的海军舰只不同,法国海军的舰只绝大多数都是二三十年代建造的新型战舰。如两艘战列巡洋舰“敦刻尔克号”和“斯特拉斯堡号”就是1937年和1938年刚刚建造的,各自装备有8门13英寸口径舰炮,火力强大。另外7艘战列舰中的“黎塞留号”和“让·巴尔号”是两艘即将完工的最新型战舰,装备的舰炮都是15英寸口径的。更重要的是,如此强大而现代的一支舰队的归属对于交战双方的海军力量对比来说必将产生决定性的影响。以当时的海军主力舰只为例,1940年6月英国海军拥有战列舰14艘(均为1927年以前建造的,其中一艘还在修理),法国9艘,意大利6艘,而德国只有1~2艘。在这种情况下,英法联手,其实力会远远超过德意;但若法国舰队易手,则上述力量对比将被彻底改变,英国将丧失原有的海上优势[3](p.17)。所以,为打消英国人的顾虑,法国率先在舰队问题上表态,目的就是换取英国对法国单独停战的认可。 6月16日英国政府的答复印证了法国人的担心。在这份由英国首相丘吉尔亲自拟订的照会中,舰队问题成了英国政府同意法国停战的必要条件。该照会写道:“关于禁止单独进行停战或媾和谈判的协定,是我国与法兰西共和国,而不是与法国某届政府或个别政治家缔结的。因此,它关系到法国的荣誉。尽管如此,假定,也只是假定,法国舰队在谈判期间立即驶往英国港口,则英王陛下的政府完全同意法国政府就停战条件而进行探询。”[4](p.346)英国方面如此反应是事出有因的。事实上,自法国战局恶化以来,英国人就料到法国有可能单独停战,并开始担心法国舰队会因此而对英国构成威胁。早在6月3日英国驻法大使坎贝尔就曾提醒政府:一旦法国停战,德国必然会要求法国交出舰队,而他估计法国会做出让步,所以他建议政府提前考虑法国舰队问题[5](p.59)。坎贝尔的报告引起了英国外交部和军方的重视。6月7日,在外交部建议下,第一海务大臣达德利·庞德海军上将、汉基勋爵和卡多根爵士专门开会研究这一问题。他们一致认为,“最好的解决办法”是让法国舰队沉在海底而不是投降。他们甚至提出:“如果法国人不愿意沉没自己的舰队,作为最后一招,我们可以替他们做。”[6](p.342)总之,“我们的目标是消灭这只舰队”[5](p.59)。6月11日英国三军参谋长向内阁正式提交报告,其结论是:“我们不能坐视法国的舰只和潜艇编入德国和意大利的海军,因此,对我们来说只有两个选择:A,努力劝说尽可能多的法国舰只加入我们的舰队--我们并不认为这种努力会很成功;B,如果A失败,迫使法国人凿沉其全部的舰队。”[7](p.218)同日,英国外交部也提出了同样的建议:“如果法国政府请求停战,德国肯定会要求法国舰队投降。因此,最好的做法是要求法国在停战之前把舰队凿沉。”[5](p.59,注1)英国首相丘吉尔在6月15日召开的内阁会议上将确保法国舰队不落入德国人手中称为“首要问题”,并表示一旦法国政府在波尔多建立,他将亲自前往商谈这一极端重要的问题[4](p.335)。 在这种背景下,英国对于法国请求停战的回应自然会集中在舰队问题上。在6月16日上午召开的英国内阁会议上,丘吉尔一再强调:“在法国舰队问题没有确切落实前,同意法国的请求是非常危险的”;他建议:为了消除隐患,“我们应该以此作为同意(法国停战)的一项绝对条件,即在讨论任何停战条款期间法国舰队应驶向英国港口”[4](p.344)。内阁接受了丘吉尔的主张,并责成他拟订了上述答复照会。 然而,法国人对于英国的要求不以为然。法国总理雷诺评价说:“正当需要法国舰队来对付意大利人以保卫地中海和北非的时候,要求法国舰队驶进英国海港真是太愚蠢了。”[1](pp.1067~1068)雷诺的反应预示着法国舰队问题将成为妨碍英法两国未来相互信任与合作的“金苹果”。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