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弩炮计划”决策分析 “弩炮计划”是英国政府在极端严峻的形势下,经过深思熟虑做出的意义深刻的决定。表面上看,“弩炮计划”是针对法国舰队的一项具体的军事行动计划,其直接目的在于消除未来可能的潜在威胁。但是倘若把“弩炮计划”的制定与当时的历史大背景联系起来分析,就会发现,“弩炮计划”的内涵决非如此简单。事实上,“弩炮计划”的制定是一个直接关系到英国战略决策的重要事件,是与英国政府决心排除动摇、坚持对德国作战并争取外援的努力密不可分的。 1940年5月下旬到6月上旬,英法联军在法国战场的溃败以及法国准备停战的动向使英国面临着有可能单独面对德国入侵的严峻形势。由于英国远征军撤退时将大批辎重和装备丢弃在敦刻尔克海滩,致使英国本土防御装备严重匮乏:可用于实战的重炮不超过500门,其中还包括陈列在博物馆里的;空军的装备也供不应求,如5月下旬生产的喷火式战斗机只有39架,而同期损失的就有75架,以至于英国空军司令道丁曾无奈地声称,如果德国人立即进攻英国,他无法保证超过48小时的空中优势。这一切使英国能否单独抵抗德国入侵成了未知数。为此,英国外交大臣哈利法克斯在5月26日的内阁会议上曾沮丧地承认:“我们不得不面对的事实是,目前的问题已不是彻底击败德国的问题,而是如何保卫我们帝国的独立,如果可能的话,还有法国的独立的问题了。”[13](p.156)在这种情况下,英国政府内部对于是否应该坚持对德作战出现分歧,甚至出现了倾向停战的苗头。5月17日,英国内阁组成了以前首相张伯伦为首的特别委员会,研究法国投降对英国的影响。两天后张伯伦在日记中写到:“我们应该继续战斗,但只是为了更好的(停战)条件,而不是为了胜利。”[13](p.154)5月25日,外交大臣哈利法克斯甚至对意大利驻英大使明确表示:“英王陛下政府并不排除在适当的机会就有关欧洲的广泛问题进行讨论的可能性。”[13](p.159)显而易见,严峻的形势需要英国的决策者尽快在战与和的问题上做出抉择。 当时英国能否继续对德作战主要取决于两点:一个是英国能否凭借英吉利海峡这个天然屏障使自己的本土免遭德国的直接军事入侵;另一个就是能否得到美国充分有力的支持与援助。很明显,在英国远征军一败涂地、英国空军实力不足的情况下,能否保住英国的海上优势,直接关系到英国本土能否免遭德国的军事入侵,而本土免遭直接入侵是英国克服国内已经出现的投降倾向、坚持对德作战的必要条件之一。从这点看来,法国舰队的归属问题自然至关重要。因为如果庞大的法国舰队落入德国手中,英国就会失去海上优势,凭借英吉利海峡继续抵抗的希望就会落空。所以,在法国提出停战请求后,英国的决策者一直对法国舰队问题忧心忡忡。同时,由于事关重大,对于德国和法国的保证均不敢相信。6月25日丘吉尔在下院演讲时,对德国表示的不利用法国舰队的承诺嗤之以鼻:“从该条款行文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知道,法国战舰要全副武装地移交德国和意大利的控制之下。当然,我们也注意到,德国政府在同一条款中庄重地保证在战争期间不打算为自己的目的而去利用它们。这有什么价值?可以去找半打国家问一问,这种庄严的保证有什么价值?”[4](p.415)丘吉尔在回忆录中曾清楚地解释了当时他对法德停战协定的不信任,他写道:“揆之希特勒过去毫无信义的言行和当时的事实,有头脑的人谁能相信他的话呢?”因为“停战协定可以在任何时候、根据任何不遵守协定的借口而予以废除”,所以“我们要不惜任何牺牲,甘冒任何风险,想尽一切办法,绝对不让法国舰队落入敌人之手,否则也许会使我们和其他国家遭到毁灭”[14](p.342) 丘吉尔对德国不信任,对法国的承诺同样放心不下。当一些内阁成员对达尔朗的承诺还抱有希望时,丘吉尔回答:“在事关整个英帝国安全的重大问题上,我们不能把一切只寄托在达尔朗的诺言上。”[4](p.395)6月25日的“黎塞留号事件”对英国内阁最终下决心采取行动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外交部官员卡多根在26日的日记中写到:英国一直对使用武力解决法国舰队迟疑不决,“然而当黎塞留号起航后,我们感到不能再完全相信达尔朗海军上将的保证了,于是下达了行动命令”[15](p.307)。由此可见,担心法国舰队成为英国坚持对德作战的障碍是促使英国政府最终实施“弩炮计划”的根本原因,而“弩炮计划”实施的结果也确实有效地消除了英国人的后顾之忧。 除此之外,英国决心实施“弩炮计划”也有争取美国援助的考虑。法国战场形势恶化后,英国决策者普遍认为,如果没有美国的支持,英国是不可能单独坚持下去的。5月25日,三军参谋长在向内阁提交的报告中甚至明确表示:英国单独坚持战斗的基础是美国“给予我们全面的经济和财政支持”;并且断言:“没有这些援助,我们不可能继续这场战争,也不可能有任何胜利的机会。”[6](p.128)而丘吉尔相信,英国的艰苦抵抗有助于美国克服孤立主义的束缚,提前介入战争。他曾明确表示:“一个有关我们在任何情况下都将坚持继续战斗的声明,将会被证明是对美国给予我们支持的最好的邀请。”[13](p.168)从这个角度看,实施“弩炮计划”不但是英国本土防御的需要,也是向美国展示英国抗战决心的绝好机会。丘吉尔曾在对美国国务卿赫尔谈及自己坚持实施“弩炮计划”的目的时说:“全世界很多人都相信英国即将投降,而他想利用这次行动来表明,英国将坚持战斗。”[16](p.799)7月1日,罗斯福总统在获悉“弩炮计划”后,对英国驻美大使洛西恩表示:美国支持英国夺取法国舰队,因为美国希望法国舰队由英国人控制而不是落入德国人手中。他还表示,他本人愿意尽力在他权力允许的范围内帮助促成此事[2](p.159)。8月13日,即“弩炮计划”实施一个多月后,罗斯福又致信丘吉尔,表示美国可以考虑满足英国5月中旬提出的援助请求,立即向英国提供至少50艘急需的驱逐舰[17](pp.58~59)。此举揭开了战时英美结盟的序幕。由此可见,“弩炮计划”的实施,在增强美国的信心,从而进一步争取获得美国援助方面,的确起到了积极作用。 还需要强调的是,在法国先行败降的特定环境下,“弩炮计划”的制定也含有抑制国内投降倾向的意图。7月4日,即“弩炮计划”实施次日,丘吉尔在下院的演说中明确表达了这层意思。他说:“我们采取的行动本身应该足以一举消除那些由德国的宣传和第五纵队到处传播的、关于我们有准备……谈判的打算的全部谎言和谣言。”[4](p.475)事实上,随着“弩炮计划”的制定和成功实施,英国政府内部的投降倾向基本得到抑制。7月22日,曾一度动摇的哈利法克斯在回应德国的和平建议时发表广播讲话,声明“我们在获得自由之前决不停止战斗”,从而正式拒绝了德国的劝降。这表明,英国最终选择了坚持抗战的道路。 综上所述,“弩炮计划”本身虽然只是一个具体的军事行动计划,但其决策动机不仅限于军事考虑,而是直接关系法国败降后英国是战是和的战略大局。从某种角度说,“弩炮计划”是英国战时内阁贯彻单独对德作战战略的有机组成部分,其决策过程也是英国政府在国家存亡的危机关头进行战略决策的一个缩影。“弩炮计划”的制定与实施可谓一石多鸟:既消除了潜在的军事威胁,又加强了潜在盟友的信任;既克服了国内消极投降的倾向,又粉碎了德国不战而胜的企图。总之,借助“弩炮计划”,二战初期身处险境的英国政府和人民以异乎寻常的勇气和毅然决然的行动展示了自己战斗到底的决心,从而在最终赢得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道路上迈出了谨慎而关键的一步。 【参考文献】 [1][美]威廉·夏伊勒。第三共和国的崩溃--对1940年法国战败的研究[M].海南:南海出版公司,1990. [2] P.M.H.Bell,A Certain Eventuality:Britain and the Fall of France,Saxon House,1974. [3] Roy Douglas,New Alliance 1940-1941,London,1982. [4] The Churchill War Papers,vol 2,New York,1995. [5] Sir Llewellyn Woodward,British Foreign Policy in the Second World War,London,1962. [6] Eleanor M.Gates,End of the Affair:the Collapse of the Anglo-French Alliance,1939-1940,Berkerley,1981. [7] J.R.M.Butler,Grand Strategy,vol.2,September 1939-June 1941,London,1957. [8] Walter Consuelo Langsam,Historic Documents of World War II,New York,1958. [9] Charles Eade compiled,The War Speeches of the RT Hon Winston S.Churchill,vol.1,London,1967. [10] US Department of State,Foreign Relations of the United States:Diplomatic Papers 1940,vol.II,Washington,1959. [11] R.T.Thomas,Britain and Vichy:The Dilemma of Anglo-French Relations 1940-1942,New York,1979. [12] Arthur J.Marder,From the Dardanelles to Oran:Studies of the Royal Navy in War and Peace 1915-1940,London,1974. [13] Christopher Hill,Cabinet Decisions on Foreign Policy:The BritishExperience October 1938-June 1941,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1. [14][英]温斯顿·丘吉尔。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第二卷《最辉煌的时刻》上部第二分册)[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5. [15] Darid Dilks,ed.The Diaries of Sir Alexander Cadogan 1938-1945,New York,1971. [16] Corde Hull,The Memoirs of Cordell Hull,vol.1,New York,1948. [17] Warren F.Kimball,Churchill & Roosevelt:The Complete Correspondence,vol.1,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84.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