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发现唯物史观用于指导历史研究,在实践中检验和丰富唯物史观,再指导历史研究,从而开辟了历史研究新纪元。 最早在中国传播唯物史观的是李大钊。最先把唯物史观中国化,使之落地生根的是郭沫若。以郭沫若为首的一批历史学家致力于用唯物史观指导历史研究,以各领风骚的力著为中国史学发展划出了一个新的时代。 唯物史观传入中国后,传统的考据学找到了前进方向并取得了可喜成果。社会主义中国的历史研究者,不论从事历史学哪个分支学科研究,都要坚持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回到乾嘉学派”的想法和做法是不足为训的。 唯物史观开辟了历史研究的新纪元 唯物史观,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又称“唯物主义历史观”或“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研究人类社会的伟大发现。他对唯物史观作出比较完整的表述,最早见于1846年写成的《德意志意识形态》。 马克思发现唯物史观以后,就用唯物史观指导历史研究,并对唯物史观进行检验。《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就是这种实践的辉煌成果。当时,研究1851年12月路易·波拿巴发动政变、废除共和、复辟帝制的著作,影响较大的有两部:一部是维克多·雨果的《小拿破仑》,另一部是蒲鲁东的《政变》。由于唯心史观的束缚,前者只有对政变主人公的个人暴力行为作了尖刻的斥责,而将政变本身描绘成了偶然性的晴天霹雳;后者虽然想把政变描述成以往历史发展的结果,但对政变的历史说明又成了对政变主人公的历史辩护。马克思则革故鼎新,用唯物史观剖析这个通过偶然性表现出的必然性历史事件,论证了“法国阶级斗争怎样造成了一种局势和条件,使得一个平庸而可笑的人物有可能扮演了英雄的角色。”他的结论是,波拿巴得以黄袍加身,是因为法国社会中人数最多的小农阶级拥戴他。由于小农阶级势单力薄,自己不能主宰自己的命运,于是便将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乞求别人来代表自己。波拿巴正是利用法国小农阶级这种致命弱点,实现“行政权支配社会”的。 马克思通过研究历史检验唯物史观,进而又发展唯物史观。1859年,他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进一步对唯物史观作了经典性阐述:“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2卷,第32~33页) 《资本论》是马克思用唯物史观研究历史和丰富唯物史观的又一杰作。它从分析“资本主义财富的元素形式”商品入手,通过剖析商品,进一步发掘劳动二重性、价值、货币、剩余价值、资本、以及资本积累、分配和流通等内涵,揭示出“被物的关系所掩盖”的社会成员间的生产关系,以及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形态的运动规律和发展规律,科学论证了资本主义必然为社会主义取代的历史趋势。 继马克思之后,恩格斯在《反杜林论》和《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以及致约·布洛赫、康·施米特、瓦·博尔吉乌斯等人的信中,也对唯物史观作了详尽的阐述。特别是在致布洛赫的信中,突出地强调了两点:一是强调经济基础是“历史过程中决定性因素”,“上层建筑的各种因素”同时发生“相互作用”;二是强调历史的创造“总是从许多单个意志的相互冲突中产生出来的”,“这样就有无数互相交错的力量,有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由此就产生出一个合力”,每个意志都对合力有所贡献,包括在合力里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4卷,第696、697页) 根据马克思、恩格斯的精辟论断,唯物史观包括以下主要内容: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其中,物质资料生产是整个社会生活的基础,人们在生产中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生产力(包括科学技术)是生产发展的决定因素,生产关系取决于生产力又反作用于生产力。二、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其中,经济基础是历史的决定性因素,一切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在于经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服务并影响经济基础;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并影响社会存在。三、阶级、阶级矛盾与阶级斗争。其中,阶级同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阶级对立和阶级斗争构成原始社会解体后一切社会历史的重要内容;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历史发展的直接动力;阶级斗争必然导致无产阶级专政,无产阶级专政是达到消灭一切阶级和进入无阶级社会的过渡。四、民族与民族之间的关系。其中,民族的内部结构和各民族之间的关系,取决于各个民族的生产力、分工和内外交往的发展程度;私有制和资本是造成民族剥削和民族压迫的根源,民族解放战争是进步的、革命的。五、领袖、政党、阶级、群众的关系。其中,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决定历史结局的主要是人民群众,杰出个人对历史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列宁高度评价唯物史观,强调它是“唯一的科学的历史观”,是“社会科学的别名”,是“科学思想的最大成果”。唯物史观发现后的历史证明:是唯物史观破天荒第一次把历史安置在它的真正基础上,为历史研究指出了“对各种经济形态的产生、发展和衰落过程进行全面而周密的研究的途径”,使之得以走上“科学地研究历史这一极其复杂、充满矛盾而又是有规律的统一过程的途径”,(《列宁选集》第2版第2卷,第425页)从而开辟了历史研究新纪元。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