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世界史 > 世界古代中古史 >

英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历史考察(5)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世界历史》 李世安 参加讨论

社会团体建立的移民区,比较有代表性的是1891年“救世军”在艾塞克斯郡的哈德里建立的“救世军土地移居地”,占地3000英亩;此外还有1892年“家庭移民协会”在斯塔斯韦特建立的占地130英亩“农村移居地”等。而由政府建立的劳动移居地主要有1904年在伦敦波普勒区建立的莱恩敦劳动移居地,1905年由伦敦失业委员会建立的豪尔斯里湾劳动移居地。前者占地100英亩,后者占地13000英亩。
    但是由于这些劳动移居地从事农业性质的劳动,对城市失业者吸引力不大。同时这些劳动移居地也受到当地农民的强烈反对,因为这将把就业人口转移到他们居住的地区。从操作上来说,这种办法也难于实行。因为维持劳动移居地需要资金,依靠自愿捐赠的基金来源不可靠,而依靠地方政府的拨款,则又引起纳税人的不满。因此劳动移居地的存在不能长久,英国建立劳动移居地的尝试是不成功的。
    英国政府逐步认识到,解决失业问题仅靠济贫院和建立劳动移居地等等还是不够的,必须加强政府的调控努力,制定相应的计划,实行再就业制度和劳动保障制度。1886年3月,英国地方政府事务部大臣约瑟夫·张伯伦(Joseph Chamberlain,1836-1914)就向所有地方济贫官员提出了一项“市政公共工程计划”,要求在对贫困者和失业者进行救济时,应该通过市政工程计划的扩大给失业者再就业提供机会。这一指令,开始了英国国家从宏观上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努力。
    按照张伯伦的指示,各地方政府开始把失业者组织起来修建公共工程。于是以公共工程计划为形式的劳动救济措施成为济贫法之外解决失业问题的又一官方措施。但是张伯伦的这一计划很快就失败了。因为参加公共工程计划的失业者大多数是非熟练工人,他们没有什么技术。而大多数熟练工人在失业后,并不愿意参加公共工程计划。加上公共工程的实施需要巨大的资金,给地方政府带来了巨大的压力,而失业者创造的价值远远赶不上办公共工程所需的资金。因此用公共工程计划来解决实业问题的尝试必然失败。
    在创建公共工程解决失业问题的努力失败后,英国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办法开始向福利国家方向发展。英国国家福利政策的核心,是就业政策。英国福利国家的设计师威廉·贝弗里奇(William Beveridge, 1879-1963)在1905年出版的《失业:一种工业问题》一书中指出:“失业基本上是一种工业和国家的问题,而不是个人品行以及地方在供需调节方面的问题。”他强调了失业不是个人品行造成的,而是工业社会发展过程中对劳动力供需进行调节的某种经济力量未能发挥真正效力的结果,这种经济力量要想发挥效力,仅靠地方调节是不够的,还必须由国家进行调节,建立福利制度,以利于就业问题的妥善解决。他的观点,为解决失业问题提供了理论基础(注:考特:《1870-1914年英国经济史:评论与文件》(Court, British Economic History 1870-1914, Commentaries and Documents),剑桥1965年版,第402-405页。)。
    1905年,英国工党成立后,立即在议会中提出了上述政治经济要求,迫使英国通过了《失业工人法》,规定了对失业工人的救助措施和解决失业工人再就业的办法,使国家的济贫制度开始向福利国家制度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为彻底解决失业和贫困问题,开始建立福利国家,试图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
    二、从“济身”到人为创造农村剩余劳动力
    英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第四个时期,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即西方后工业化时期。在这一时期,为适应战后重建和经济一体化的要求,英国根据新情况采取了新政策,鼓励农业科学的发展,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节省了农村劳动力,进一步制造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并由国家保证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安排中的社会安全,这些措施促进了英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英国政府建立了从“摇篮到坟墓”的福利制度,基本保障了失业工人和贫民的利益,这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无疑是有帮助的。因为农村剩余的劳动力即使没有找到工作,也不会再像其先辈那样流离失所,无家可归。这样,农村剩余劳动力离开农村和农业劳动就不会给社会带来大的冲击。
    也正是在这一时期,英国政府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政策有了巨大的变化,从历史上消极应付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转移,发展到主动积极地创造农村剩余劳动力,并把他们转移到非农业部门和第三产业中去。这样做的目的是扩大经营规模,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为此,英国政府采取了新政策和新做法。
    第一,重视农业生产的发展,加大对农业的投资。英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失去了广大的海外殖民地,需要加强本国农业的发展。为此,英国政府加大了对农业的投资。农业投资的增加,使农业有关的各项配套设施得到加强,从而减少了农业的劳动投入,促进了农业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业产业的转移。
    第二,英国政府鼓励扩大农场的规模,以取得规模经济效益。结果是造成了更多的农业剩余劳动力。1967年英国修订的农业法规定:对合并的小农场,政府提供50%的合并费用,愿意离开农业的小农场主,可从政府那里得到2000英镑的补助。1973年以来,英国政府用于农场合并的补贴每年在100万英镑以上。由于政府的鼓励,英国小农场合并的速度很快。1965年英国共有农场43.78万个,到1977年就减少到27.51万个。其中5公顷以下的农场,从16.83万个减少至4.74万个。农场的合并和扩大,促进了农业机械化、电气化和化学化,节省了农业劳动力,导致农业人口向非农业部门的转移(注:戎殿新、司马军:《各国农业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第198页。)。
    第三,促进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在19世纪50年代以前,英国的农业还在广泛使用畜力和古老的农具。19世纪下半叶才开始使用简单机械,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从美国进口拖拉机时,英国才真正开始了机械化进程。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英国基本实现了机械化,但是机械化的水平还不高。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