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世界史 > 世界古代中古史 >

英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历史考察(6)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世界历史》 李世安 参加讨论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虽然英国经济增长缓慢,但是英国农业机械化的步伐加快,实现了集约化、机械化、化学化和电气化,因此又出现了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转移。1931年,英国农业劳动力为125.8万,占全国劳动力总数的6%。但是到1965年下降到4%,1978年为2.2%,1986年降至2.2%。
    第四,重视农业科研和农业教育,提高农业劳动者的素质和劳动生产率,以减少农业劳动人口。1976-1977,政府对农业科研的投入约为6500万英镑,极大地促进了农业的科研和教学。
    第五,发展第三产业,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英国的非农业人口,开始大规模向第三产业转移。例如,1961年,第三产业就业人口的比重为48%,农业就业比重为5%。但是到1970年,第三产业就业人口比重上升到51%,而农业人口下降到2%。
    在历史上,英国政府是不干预第三产业发展的。但是为了为剩余劳动人口开辟就业渠道,英国政府开始干预第三产业的发展。20世纪60年代末,英国制定了《旅游发展法》,规定对营建旅馆的资本开支给予20%的补助。这样在短短几年内,全国增加客房5万多间,解决了不少人的就业问题。进入80年代后,英国政府兴建了20多个“企业区”,实行特殊政策发展工商业,这些企业区对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发挥了很大作用。
    第六,在英国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的过程中,英国政府还采取了其他一些成功的做法。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发展“农工综合体”。“农工综合体”是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建立,到60年代发展起来的。所谓农工综合体,就是在农村发展的非农业产业,例如食品加工工业等。这些工业使大量农业劳动力转移为非农业劳动力。例如1970年,英国全国劳动力总数为2434万,其中在农工综合体就业的人数为210万,占劳动力总数的10%(注:戎殿新、司马军:《各国农业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第195页。)。
    目前,英国还在创造条件,以进一步减少农村剩余劳动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朝最优化方向发展。英国正以新的方式人为地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英国当代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政策,较好地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
    三、英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历史经验
    英国在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过程中,积累了许多经验,其中最成功的经验是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不能靠惩罚或者救济,而应当由国家干预,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职业培训、就业机会和社会安全保障。这一经验为大多数欧美国家所认同。
    德国、法国、意大利和西欧其他国家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发生的都较迟,大多从19世纪工业革命开始后才缓慢开始,到了20世纪下半叶才迅速进行。由于可以学习英国的经验和引进国外的机器、资金和设备,因此这些国家的工业革命比18世纪的英国工业革命的起点高,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的工作和生活条件都远比18世纪的英国要好。所以在这些国家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工业部门和非农部门的转移过程中,没有出现过英国社会严重的“流浪汉”问题,也就没有制定过像早期英国济贫法那样的政策。但是为了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这些国家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上都借鉴了英国的经验,即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由国家出面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进行技能培训、提供就业机会和社会安全。
    19世纪末,德国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上的做法,主要得益于俾斯麦的福利政策,平稳地实现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这可能与英国的做法不谋而合。但事实上俾斯麦在制定政策时,分析和总结了欧洲各国政府对待工人运动的态度,当然也就会考虑到英国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方面的做法。至于其他欧美国家,则或多或少地借鉴了英国的经验。
    法国在1789年大革命后,成为一个小农生产占主导地位的国家。小农经济的存在影响了法国现代化的进行,成为法国现代化发展缓慢的原因之一。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为了发展经济,法国学习英国,鼓励土地集中,扩大农业生产规模,鼓励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为此,法国政府为自愿合并的小农场主提供资金和奖金,对剩余的农村劳动力给予安排工作或提供社会保险。这一政策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从1955年到1977年,法国全国农场的数目减少了48%,农场平均规模扩大了一倍以上,农村人口迅速减少。
    美国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也学习了英国的经验。美国独立后向西部扩张,需要大量农业劳动力,所以谈不上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南北战争后到19世纪末,美国迅速实现了工业化,农业实现了机械化,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才提上日程。
    从1910年开始,美国真正开始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由于美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在工业化基础上进行的,工业化为农业生产力的提高创造了条件,因此美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比较平稳,没有英国那么曲折。但是随着农业垄断企业的出现,美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进程加快。美国政府为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也采取了英国的一些做法,如制定了一系列政策,特别是制定了提高农民素质、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教育培训,以帮助他们就业等方面的政策。
    意大利更是直接借用英国的经验,由国家来拟定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计划,以促进意大利南部农业经济的发展。
    因此英国是欧美国家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先驱和榜样。
    英国政府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政策经历了从惩罚、救济、“济身”、促进就业、人为促进劳动力转移和建立福利国家的复杂变化的过程。在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过程中,英国政府采取了许多措施,其中包括逐步完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法律、向海外移民、为失地农民创造就业机会以及制定一系列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政策等。最后英国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政策开始与福利政策挂钩,为失业者提供职业培训、提供就业计划和社会安全保障,从而创造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良好的社会环境。
    尽管在不同历史时期,历届英国政府的做法不相同,但是它们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政策随国民经济的发展而变化,始终处于不断更新的过程中。当前,为了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力,以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英国又在主动积极地创造农村剩余劳动力。英国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上的成功做法是值得借鉴的。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