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甲骨学的七个课题(2)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历史研究》 李学勤 参加讨论

第三,缀合、排谱的研究:
    早有学者指出,甲骨大多分裂破碎,“为求文例的研究,及窥见卜辞的完整记载,甲骨缀合实为最急切最基本的工作”(注:曾毅公:《甲骨缀合编》,陈梦家序,修文堂,1950年。)。原属同版的甲骨碎片联接复原,称为缀合;本相关联的不同版甲骨的排比连属,则称为排谱。
    我一直认为,最需要也最值得做缀合、 排谱这种整理工作的, 是1936年小屯村北发现的YH127坑卜甲(注:胡厚宣:《殷墟发掘》, 学习生活出版社1955年版,第99-101页。)。 这坑卜甲本有“完整之龟版三百余件,惜亦因第二次大战,辗转运输,又复破碎”(注:《中国现代学术经典·董作宾卷》第291页。)。50年代以来, 有《殷虚文字缀合》、《殷虚文字丙编》等等缀合成果,在《甲骨文合集》里联缀也很多,可是三百余版的原貌尚未恢复。最近著录此坑的《殷虚文字乙编》已有新版及补编,坑层记录亦已发表,彻底整理这坑卜甲的条件业已成熟。
    YH127坑卜甲有与《乙编》以外碎片拚合的事例, 如胡厚宣先生缀合的“四方风名”腹甲上半部,《殷虚文字缀合》中收录的于省吾先生旧藏腹甲等。唐兰先生旧藏的两版刻兆整龟(注:陈梦家:《殷虚卜辞综述》,图版拾玖,中华书局1988年版。),很像此坑所出。50年代初,由文化部拨交北京图书馆的一匣甲骨,也有可与YH127 坑卜甲(如《乙编》4810)缀合的。这些材料的出现都较晚。此外,YH127 卜甲有无与以往著录缀合或同文之例?有无与胛骨同文或系联之例?都是与认识该坑性质有关的重要问题。如能证明该坑确是武丁一段时期卜辞的全部,以之研究当时历史文化的价值即大为增高。
    在村中、南系卜辞中,特别值得做缀合、排谱整理的,是近年大家讨论很多的历组卜骨。如所周知,这种内容十分丰富的卜辞多见于《库方》与《金璋》(《英藏》)、《甲编》(三次)、《宁沪》(清华)、《明后》(《明续》)、《怀特》、《京都》等著录,前几年出版的《小屯南地甲骨》所收尤多,其年代集中于武丁晚世到祖庚。只要着手,重要成果不难取得。
    第四,礼制的研究:
    甲骨文所反映礼制的分析研究,长期以来未能得到足够重视(注:王宇信:《甲骨学通论》,李学勤序,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其实《周礼》设有《大卜》专章,占卜原系古代礼制的组成部分,占卜的内涵也无不属于当时礼制。我国夏商周三代,礼制一脉相承,对于其间沿革的关系,孔子曾作讨论,叹息因为文献不足,“殷礼”已不足征。甲骨的出现,使佚亡无存的殷礼有了大量的材料依据,无怪乎罗振玉收藏甲骨,就自号为“殷礼在斯堂”了。
    由礼制角度研究,可以为解读甲骨提供新的启示。近期的殷墟甲骨分期研究,指出当时卜法存在两个系统,卜官亦有左右之别。这使人联想到上述《周礼·大卜》所云“大卜掌三兆之法,一曰玉兆,二曰瓦兆,三曰原兆”,被认为是夏商周三代卜法,故商代应有两种卜法并存。殷墟也有商末周人卜法的实例,如1950年四盘磨出土的卜骨、1980年清理出的卜甲(注:李学勤:《周易经传溯源》,长春出版社1992年版,第148-151页。),足证所谓“三兆之法”并非全属子虚。
    商周礼制的同异,自王国维撰《殷周制度论》以来,已成为古代研究中的一大问题。1984年,在安阳召开“全国商史讨论会”,我曾提交论文,以殷墟所出二祀邲其卣铭文,与1948年洛阳所出周初的保尊、卣铭文对比,说明两者均记殷见之礼,彼此类同,可见商周礼制实际是因多于革(注:《邲其三卣与有关问题》,《殷都学刊》增刊《全国商史学术讨论会论文集》,1985年。)。这个看法对不对,当然需要更多的研究予以证实。
    第五,地理的研究:
    甲骨文含有许多历史地理方面的材料,久为学者注意。早在1915年,《雪堂丛刻》所收王国维《殷虚卜辞中所见地名考》,已为甲骨地理研究开其先河。然而多年以来,有关研究进展不是很大,揆其原因,恐怕主要是受到一些传统观念的拘束。
    由于风行的疑古思潮的影响,以及当时刚在发轫的考古工作范围的限制,早期学者大都以为卜辞所及地理仅处于以河南北部为中心的一个相当小的圈子内。这种成见,已经被近年广泛开展的田野考古工作从根本上打破了。许多事实证明,商文化和直接受商文化影响的遗存,其分布的地域,远远超过以往所能想像。因此,我们探讨卜辞地理,必须将眼界大为拓宽。1939年曾毅公先生有《甲骨地名通检》,1958年日本岛邦男有《甲骨卜辞地名通检》。到1994年,饶宗颐先生主编的《甲骨文通检》第二册《地名》问世,所收地名已达1027个(注:饶宗颐主编、沈建华编辑《甲骨文通检》第二册,前言,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这样繁多的地名,也绝非狭小的区域所能容纳。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