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述两说之不可信,还可由其所定西周始年推之。按《纪年》,西周始于1027B.C,加496年,则为1523B.C 。 据《三统历》, 西周始于1122B.C,加629年,则为1751B.C。勿庸赘言,这两个数字, 无论以那一个作为商之始年,都是不适宜的。 相较之下,我认为“载祀六百”之说是较为可信的。一则此说较《纪年》和《三统历》为早,即最早的记载;二则此说是专就商代积年而言的;三则此说不是按任何历法推算出来的。所以,我们可以毫无拘束地和重新推定的西周始年相加,得出商代始于何年来。具体来说,1050+600=1650B.C,这很可能就是商代之始年了。 商代始于何年,我开始是按《夏文化探索》中的理解判断的。在那篇文章中,我提出二里头文化一、二、三、四期均为夏文化,但四期已进入商代了。所以夏、商之交应断在二里头文化三、四期之间略偏前一些。后来,我依据二里头文化各期测得的数字,推定商、夏年代相交于1700B.C至1600B.C之间。如取其中则恰为1650B.C。 这与上述推定就完全一致了。但由于我当时的意见是三、四期之间偏前一些,所以到偃师商城发现后,我将商之始年定为1670B.C。后来我听说, 从商城宫殿前废井中的出土物测得出3个年代数据,依次是:1670,1650,1630B.C。据说,赵芝荃先生采用后一个数字,黄石林先生采用前一个数字,而我则反复斟酌,决定采用中间一个数字,定商代始年为1650B.C。 商代共积600年。 这600年如按商代17世29王平均分配,则每世约合35年, 每王约合20年稍多一些。我认为,这是比较合乎实际的。当然,这600 年也可减20年。如是,商代共积580年,每世约合34年,每王则得20年。 但只能到此为止,不能再减了。为什么这样说呢? 从考古学上看,商文化可分早、中、晚3段,盘庚迁殷后为晚期。 本期按《纪年》所说共273年,而自盘庚至纣王共8世12王,盘庚与阳甲为一世,即使将盘庚归入上一世,也得7世12王。如是,则每世得39 年,每王得22.6年。这显然是不合适的。如按《纪年》所说商代积年,减此273年,前此只有223年了,盘庚迁殷以前的年数会如此之短吗?因此,我将《纪年》所说273年,按东周的平均王年计算,削减为252年。这样,盘庚迁殷之年,无论按《纪年》之说,还是按我们的计算,均为1300B.C。顺带一提, 这是因为我们将《纪年》所说盘庚迁殷后的积年减去之后,加在其所说的西周始年上去了。据此,盘庚迁殷之前的商积年,按我们的计算,或为350年,或为330年。这350年或330年, 如按9世17王计算,则每世约得40年或37年,每王约得20.5或19.5年。考虑到盘庚迁殷前,商王多兄终弟及,其平均王年如此推算,是较为合理的。如果再往下减,辟如说商代始于1600B.C, 则盘庚之前的商积年就只有300年了。这300年分配到9世或10世17王头上,每世或可说得过去, 每王就不足18年了。这恐怕是难以说得过去的。 前几年,我从小杜(金鹏)那里得悉,他们发掘了偃师商城东北角,估计此城约建于公元前16世纪,心里感到不太合适。后又从高伟处获悉,此城是陆续修建的,最早的是西部小城(即过去所说西城墙)。这样,商城始建之年就超出1600B.C,或为1630B.C,或为1650B.C了。 我还不知道对此小城测得的数据,但我预计,它将超出1600B.C。 商代的王系是十分清楚的,所不清楚的是积年和王年。积年应保持600之数,最少不能小于580年。王年很难求得较为准确的数字。如果勉强为之,盘庚迁殷后的250年或可粗略计算出来。我看到一个数字, 说武丁始于公元前1209年。武丁在位共59年,向无异见。这样,武丁应卒于1150B.C。如前所说,西周始于前1050年。1150年减去1050年, 恰余100年,这就是武丁以后8王的年数了。不过,这样断的话, 武丁以前3王就有90年了,这是不是可信呢?我看,对商代王年,能断则断之,不能断就不必浪费人力、物力和金钱了。 三 在商代积年有了谱之后,我们就可以探索夏代的积年问题了。夏代共14世17王,加上后羿和寒浞,共19王,勉强加进寒浞之子,也不过20王。文献中之夏积年有两个数字,一个是431年,另一个是471年。我认为,前一个数字是较为可信的,后一个数字就很难说了。何哉?如以东周的平均王年衡量,夏代最多不过420年;如以西周的平均王年计, 则恰为431年。而471年按20王平均,则得23.6年。这既超出了东周的平均王年,也超出了西周的平均王年,更不要说商代的平均王年了。因此,我们应取431年,舍弃471年。 为前所说,商代始于公元前1650年,再晚不过公元前1630年。1650加上430,为公元前2080年;如减20年,则为2060年。我取一个整数, 2100年,这就是夏代的始年了。如果有人认为这样欠妥,我们也可笼统地将夏代始年定为公元前21世纪。 国外有学者认为,夏代不过是个传说。这种看法,在考古学中的夏文化未发现之前或可备一说。因为,那时连我们自己也只能这样推定:既然《史记·殷本纪》中所载商王世系已被殷墟出土甲骨卜辞所证实,《夏本纪》也应是可信的。现在我们已找到了考古学中的夏文化,夏代的存在就用不着怀疑了。考古学中的夏文化初名洛达庙文化,后名二里头文化。二里头文化的上限约为1920B.C, 其东下冯类型的上限约为1980B.C。二里头文化各期之间约为100年,其前还有一个过渡期或形成期。这样,二里头夏文化约形成于前2020年;东下冯类型约形成于2080年。2080年减去1650,得430年;减1630,得450年。前者接近431年, 后者则超出431年。如2020年减1650年,则得370年;减1630年, 可得390年,二者均少于431年。不过这不要紧, 一则这不影响夏代始于前21世纪,二则如我们前说,二里头文化是少康复国后的产物,此前还有禹、启、太康、仲康和夏后相,那可能要到中原龙山文化的末期了。这里顺便一提:说夏代不过是个传说,这是不能成立的;但禹是不是一个传说人物,这倒是可以研究的。说禹是一个传说人物,并不是说禹实无其人,而是说按古代部落、氏族与其首领通名之例,夏启之前的历代首领均可称禹。我们现在所说夏禹,可能是夏后氏之末代禹,其前还应有称禹者。这样,夏代始于何年,就不好说了。也许471年之说是据此而言的。 那样,夏之始年就是2100B.C,或略微超出。总之,夏之始年为公元前 21世纪,这是不成问题的。在甲骨文中,我们还没有发现夏字,有人以土方当之。不过,古文字中有禹字,字像以手执蛇状,这与有姒氏是相当的。由此可以说明,夏代是确实存在的。因为,禹已被古文字证实了。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