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人物传记,皇帝有太祖努尔哈赤、太宗皇太极、顺治帝福临、康熙帝玄烨、雍正帝胤禛、乾隆帝弘历、嘉庆帝琰、道光帝旻宁共八人。亲王有礼亲王代善、睿亲王多尔衮共二人。民族英雄有郑成功一人。名臣有范文成、鳌拜、明珠、索额图、汤斌、李光地、鄂尔泰、傅恒、阿桂共九人。思想家有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颜元和李塨、戴震共六人。文学艺术家有蒲松龄、郑板桥、吴敬梓、曹雪芹共四人。学者有钱大昕、赵翼、章学诚、阮元共四人。科学家有王锡阐、梅文鼎、王清任、吴其浚共四人。水利学家有靳辅一人。军事统帅有图海、兆惠共二人。清官有于成龙、张伯行共二人。农民起义首领有李定国、王聪儿、李文成共三人。此外,有佞臣和珅一人,“贰臣”吴三桂一人。以上总计,传主共四十八人。 其科学传记,科学有数学、天文学、物理学、地理学、化学、生物学、医药学共七个学科。 《传记编》的特点是:第一,入传人物,均同对待。除颜元和李塨因师生、王聪儿和李文成因事同而合传外,按人立章,平等相待。第二,自然科学,专门设传。重视自然科学,为其设章树传,这是通史体例中的一个创举。第三,囿于篇幅,突出重点。在数以万计的清代历史人物中,仅选取四十八人,要中选精,精中拔萃。第四,力求详尽,充分阐述。在四十八位传主中,论述三万字者一人,二万字以上者七人,一万字以上者三十人,在通史体中个人传记能用这么多的字数论述,表明该编在全书中的突显地位。第五,文字简炼,语言晓畅。在用电脑写作日兴的时代,史作之文,日伤烦富。全书文字,诸位作者,拔浮华,采朴实。第六,以时为序,重新整合。在旧纪传体中,按本纪、诸王、后妃、世家、勋臣、儒林、忠义等分类入传,此书依照历史阶段,按人设章,分列传纪,以历史人物来反映该段历史时期的社会面貌。 《传记编》在学术方面,有新的突破。主要举例,以下四点。 第一,人物评价,不徇陈见。以对八位皇帝的评价为例。书中体例没有本纪,但八位皇帝都入列传,这就兼采本纪与纪传之长,而避“清室史即清朝史”之短。透过论述清太祖、太宗、世祖、圣祖、世宗、高宗等皇帝所建树的历史功绩,客观地评价诸帝的过错,进而探讨了少数民族上层人物作为统治集团的统治政策之形成、变化、发展及其影响,揭示封建王朝不可避免走向衰亡的必然性。于努尔哈赤,在肯定其丰功伟绩的同时,也指出他的过错及其危害:“努尔哈赤晚年犯的这些错误,严重地破坏了辽东生产。甚至出现‘人食人’的悲惨局面。”于皇太极,作者并没有用过多笔墨描绘其汗位之争,而是着重论述新汗针对前弊调整策略所采取的重大措施及其带来的社会进步。于福临,过去人们说他执政时间不长,英年早逝,无所建树;但作者肯定他亲政后锐意进取、力图治安、蠲减租赋、免除加派,惩贪除霸、迭诛婪臣,用兵南方、统一全国、亲蒙縻藏、册封达赖,驱走俄兵、保卫领土,为“康乾盛世”出现奠定基础,是有作为的守成兼创业的明君。于玄烨,作者肯定其“天资英武,雄才大略,成就了一代伟业,是亘古少见的英明君主”,“堪称是历代帝王的典范和楷模。”于胤禛,争论焦点是其夺位与死因,作者在掌握大量史料和学术信息的基础上,指出:“康熙朝的储位之争是统治者内部最高层次的权力争夺,凡参与者手脚都不会干净,都不那么高尚,所以雍正帝或他的弟兄允祯、允禵等人,即使康熙帝指定的继承人,谁上台都有谋夺的成分,都有可指责之处,但是过往较多的评论,赞扬允祯,贬责胤禛,同情允禵,这未必公允。”又指出:雍正帝是“中风死去”还是“中毒而死”,作者只引各家所说,不下结论,留待验证。其他诸帝之传,多有新见,略不赘述。 第二,民族人物,论述精当。清代中国史是中华各民族的历史,在全书中展现各少数民族,特别是展现作为主导民族--满族的历史贡献,是在情理与逻辑之中。这在《传记编》里得到充分的体现。在四十八位传主中,满族十九人(汉军旗人未计),占入传总人数的百分之四十。这是清代历史人物传记的一个特点,也是主编重视民族历史的一个表现。亲王入传的仅有代善和多尔衮二人。以多尔衮为例,作者提出自己的见解:多尔衮率领清军入关,移鼎中原,开国立制,奠定二百多年清朝各项政策基本格局。正确的蒙藏政策,有利于边疆版图的确定。其恶政(剃发、易服、圈地、捕逃、投充)又产生严重后果,加深和延长了清初社会的动乱和经济的凋敝。多尔衮在满族社会发展史和清初历史上做出了重大贡献,是清朝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但顺治八年清世祖将其追夺封典,毁墓掘尸,是很不公正的。另以鳌拜为例。在九位满族名臣传主中,鳌拜是争议较多的人物。传统看法是他既率守旧章,又专横跋扈;为着肯定康熙,便要否定鳌拜。历史是复杂的,不能套用“非此是彼”的简单公式。作者对鳌拜肯定其前半生是“身经百战的巴图鲁”、后半生是“有所作为的辅政大臣”的功绩;也批评其诸多弊政,但他“并非是极其危险的巨奸大憝”。最后做出鳌拜“功过参半”的公正论断。 第三,科学技术,位置凸显。我国传统的史学,虽《史记》有《扁鹊仓公列传》,但总体说来科学技术未占应得的一席之地。二十世纪科学技术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二十一世纪将是科学技术更加影响人类发展与命运的时代。站在时代高度,重新审视历史,科技历史与科技人物,理应在本书中得到充分反映。综览全书《传记编》,科学与文化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文化与科技的传记共二十四篇(其中含“博学鸿儒”名臣二篇),占传记总篇数的百分之四十四点四;而科学与技术所占比重尤大:科学与技术的传记共十二篇,占文化与科技总篇数的百分之五十。清代是中国科技发展史上一个非常特别的时期,是由古典科技向近代科技的转型期,也是西方科技传入和吸收的时期。以数学为例。作者论道:“这一时期,数学研究是相当活跃的,就数学家和有关专著的数量而言,超过了以往的任何时代。虽然当时中国数学的整体水平已落后了,与正在兴起和迅速发展的西方近代数学相比差距越来越大,但中国的数学家刻苦钻研和不懈努力,在发掘、整理、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数学,以及消化、吸收和深入研究引进西方数学等方面,仍然取得了不少重要的和具有独创性的成果,作出了令人瞩目的贡献,并且逐渐完成了由常量数学到变量数学和由初等数学到高等数学的演变。”其他各科,大体类似,都在从传统学科体系缓慢演化为近代学科体系。诸篇对该学科发展历史、引进西方科技、杰出科学家、学科成就、重要著作以及管理制度等方面,都做出精当的论述。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