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巴尔干化”渗透着欧洲列强的利益,反映了欧洲大国对巴尔干事务的干预,它是欧洲大国围绕如何瓜分奥斯曼帝国在巴尔干的领地而展开角逐的产物。“巴尔干化”并不是由于巴尔干人好斗善战的精神素质所致,而是由于数世纪以来外族不断入侵并用火与剑干涉巴尔干各民族的生活的结果。④ 1683年,奥斯曼帝国围困维也纳是奥斯曼帝国对欧洲大国构成的最后一次重要威胁。1699年《卡尔洛维茨和约》的签署使哈布斯堡王朝(与俄国、波兰结盟)控制了匈牙利(包括克罗地亚),俄国获得了乌克兰的一部分。此后,奥斯曼帝国处于守势。从18世纪开始,盛极一时的奥斯曼帝国开始衰落,成为了“欧洲病夫”。如何瓜分奥斯曼帝国的属地与领土即所谓的“东方问题”成为了列强关注的焦点。“东方问题”主要是如何在领土不明、数量不定的新国家中重新划分土耳其在欧洲的版图。⑤ 1774年现代东方问题正式出现。是年,俄国击败了奥斯曼帝国,签署了《库楚克-凯纳吉条约》。该条约以三种方式改变了巴尔干的格局:俄国获得了黑海海岸的使用权,这使得俄国首次能够接近土耳其的心脏地带,包括巴尔干;俄国商船有权进入黑海、博斯普鲁斯和达达尼尔海峡,商人有权在奥斯曼帝国从事贸易;俄国可以在土耳其国内任命领事代表;俄国成为奥斯曼帝国东正教基督徒的保护者,并在瓦拉几亚和摩尔达维亚享有特权。19世纪围绕东方问题的角逐进入了白热化阶段,巴尔干成为了大国寻求其利益、扩展其影响的舞台。 19世纪,欧洲列强俄国、英国、法国、奥匈帝国、意大利和德国对于摇摇欲坠的奥斯曼帝国虎视眈眈,它们使用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手段以求在奥斯曼的巴尔干获得最大的利益。 以俄国为例。俄国的巴尔干政策的目的是控制当地的附庸国,使之成为实现俄国利益的卒子。俄罗斯对于巴尔干东正教基督徒的政策一方面是出于同情与怜悯,另一方面是出于自身的私利。俄国作为一个东正教和斯拉夫国家,对于巴尔干东正教基督徒和斯拉夫人的境遇表示同情,但是俄国决不会使之妨碍俄国的利益。塞尔维亚革命期间俄国的表现便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俄国以塞尔维亚利益保护人自居,支持塞尔维亚革命。1807年,塞尔维亚人占领贝尔格莱德,土耳其苏丹同意给予塞尔维亚完全的自治。俄国出于自身利益考虑,不愿看到塞尔维亚战争结束,于是说服塞尔维亚人拒绝了土耳其的要求。同时,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与拿破仑媾和。塞尔维亚不得不孤军作战,1808年贝尔格莱德失守。1809年,俄国恢复对奥斯曼帝国的战争。但1812年当拿破仑入侵俄国时,俄国再次抛弃了塞尔维亚。此时塞尔维亚人提议苏丹给予塞尔维亚自治权,但遭到苏丹的拒绝。当自治的或独立的基督教国家出现后,俄国的政策是在该地区寻找可靠的附庸国:当塞尔维亚处在奥地利影响之下时,俄国就转而支持保加利亚。俄国与非斯拉夫国家(如罗马尼亚)的关系并不密切,没有泛斯拉夫的联系,俄国对其的政策就是支配,吞并其领土,如俄国1878年对比萨拉比亚的吞并。俄国巴尔干政策的第二个目的是保持和扩大从黑海到地中海的航海权,因为海权日益成为大国扩展其影响的手段。俄国政策的第三个目的是直接占领伊斯坦布尔和达达尼尔海峡。对俄国扩张的最大的制约形成于克里米亚战争期间。1856年签署的《巴黎条约》使俄国失去了许多已获得的权益。所有的军舰都被禁止进入黑海,黑海对所有国家的商船开放。所有的大国成为了巴尔干基督教国家如塞尔维亚和罗马尼亚的保证国。俄国失去了以前享有的特权。 1815-1878年间,英国是俄国在巴尔干争夺影响力的主要对手。英国的利益决定了英国时而反对奥斯曼帝国,时而支持奥斯曼统治。19世纪20年代,英国对希腊革命进行干预以反对土耳其,这一方面是因为英国支持希腊独立运动,另一方面也是为了遏制俄国的影响。1853年,英国代表土耳其与俄国交战,以遏制俄国的扩张。而到了1877-1878年,当俄国入侵并击败土耳其时,英国却袖手旁观。其中首要的原因在于,英国在巴尔干的利益取决于在东地中海的利益。作为19世纪初西欧最早工业化的国家,英国的经济利益在其外交政策中起着很大的作用,这不同于简单的地缘政治利益。英国需要保证通往印度航路的通畅。这条航路要经过土耳其控制的区域,例如苏伊士运河。当土耳其国力已非常虚弱,不构成威胁之时,英国就转而反对影响其利益扩张的法国、俄国和德国。其次,英国在巴尔干也有人道主义利益。英国当时有最发达的代议制政府,当土耳其的暴政导致暴行、暴动和镇压时,其内阁面临很大的压力。英国的战略利益与人道主义利益在奥斯曼统治下的巴尔干总是相互冲突。1876年英国政治家威廉·格兰德斯顿撰写了一本小册子《保加利亚的恐怖和东方问题》,谴责土耳其人在镇压巴尔干叛乱中进行的大屠杀。此后英国内阁在表面上就不能完全支持苏丹。继而,英国采取了保护其通往印度的海路的政策,1878年占领了塞浦路斯,1883年占领了埃及和苏伊士运河。此后对巴尔干大陆干预的需要就下降了。第三,英国在巴尔干有着重要的商业利益。英国投资者在该地区投资于铁路和国家债券,以赚取利润。 拿破仑战争期间,法国是奥斯曼帝国的主要威胁。1815年拿破仑战败后,法国失去了军事和政治影响力。因此,其外交政策的主要目标是韬光养晦,以合作的方式参与国际事务。由于政治影响力的衰微,19世纪的法国更为关注其在巴尔干的经济利益。早在17世纪法国就获得了在土耳其的贸易权。法国最繁忙的港口马赛主要依赖于与奥斯曼统治的东地中海的贸易。19世纪20年代,法国加入了英国和俄国的行列,代表希腊起义者进行干预。法国的干预是出于以下考虑:对于希腊独立事业的同情;保护其商业利益;阻止俄国和英国共同统治该地区;恢复法国在国际舞台中的地位。拿破仑三世统治时期,法国实行了支持民族主义的政策,这意味着支持像罗马尼亚这样的反对土耳其的起义国家。法国对于罗马尼亚有着特殊的情感。许多罗马尼亚政治家与法国有着教育与文化上的渊源。罗马尼亚的语言起源使罗马尼亚成为斯拉夫海洋中拉丁文化的前哨。法国投资者在巴尔干政策中也发挥了作用。经历了1875-1878年东方危机的奥斯曼帝国财政上濒于破产,法国债券持有者是延期支付的最大的受害者。法国不仅没有恢复其政治影响力,而且其经济利益也受到了损害,法国成为了巴尔干大国博弈的输家。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