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英国与近代中国的不平等条约(2)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 李育民 参加讨论

第三阶段以《马关条约》为转折,不平等条约又有重要发展。这次英国虽非发难者,但却采取积极支持的态度,对扩大列强在华权益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日本在发动甲午战争之后,提出了极为苛刻的议和条件。英国从联日制俄的远东政策出发,以及为了从中渔利,压制清政府接受日本的条件。1895年2月,英驻华公使欧格讷以“极郑重”的态度警告李鸿章说:“在目前日本可能接受的基础上,立即进行和平谈判,是极为合宜而重要的”[①⑥]。对于日本的议和条款,除割让台湾“使得商界有些不安”之外,从整体看,英国是积极支持的。4月,英《泰唔士报》评论说:“许久以来就曾预料到的议和条件,现在又加上了其他的一些条件,这些条件具有显然意图博得欧洲的善意的性质”,条约的规定“对英国的利益可能会有所促进”[①⑦]。日本勒索的特权其实是英国早就梦寐以求的,“通商条款的规定倒有点像是英国商会的建议书”[①⑧]。英国政府拒绝了其他列强提出的合作干涉建议,它“并不认为日本的议和条款侵害了列强在华所享有贸易机会或其他权利。因此,它不认为列强的共同利益受到了任何威胁,也不认为它自己的利益受到日本的议和条款的威胁。就它自己来说,干涉是不必要的。”[①⑨]在某种意义上,日本通过甲午战争充当了英国的代言人。正是在英国和其他列强的支持下,日本才能有恃无恐地挟迫清政府在《马关条约》上签字。
    《马关条约》签订后,列强在华掀起瓜分狂潮。英国虽不赞成瓜分中国,但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却更为疯狂地投入了争夺,胁迫清政府订立了一批不平等约章。接着,通过镇压义和团运动,英国又与其他列强一道,强迫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使不平等条约的发展达到了高峰。随即,它又根据该约,率先与清政府于1902年订立了《续议通商行船条约》,进一步扩大了条约权利。
    由上可见,在列强用不平等条约压迫中国的历史中,英国是一个头号角色。正是在这个头号角色的带动下,列强们紧紧地将不平等条约的枷锁套在了中国头上。
    二、劫掠条约权益首屈一指
    从列强在华攫取的条约权益来看,英国所占份量亦是首屈一指,不仅大部分是它作俑,而且所有条约特权它均要染指,充分体现出这个殖民帝国的贪婪本色。
    英国最先勒索的条约权益,首先要提到的是割地与赔款。众所周知,通过《南京条约》,英国割占了我国领土香港,强索赔款二千一百万元。在《北京条约》和《天津条约》中,它又将这块割地延伸到九龙司,并又勒索一笔赔款。此例一开,效尤者接踵而至。在列强每次发动不义侵华战争之后,城下之盟中总少不了这一征服者的传统“权利”,趁火打劫者也不失时机地藉端捞上几票。割地面积越来越骇人听闻,赔款额也升到令人难以置信的天文数字。至于其他各种名目的赔款,更是举不胜举。
    被列为破坏中国主权完整的三大“魔鬼”,即领事裁判权、租界和协定关税,或首由英国攫取条约特权,或肇源于它的侵夺。从领事裁判权来看,早在鸦片战争之前的1833年,英国就试图通过国内立法,在华行使这一特权[②⑩]。由于中国坚持自己的司法主权,这一企图遭到挫败。十年以后,即《南京条约》签订的第二年,通过中英《五口通商章程》,英国攫取了领事裁判权。该约规定,如遇有交涉词讼,“英人如何科罪,由英国议定章程、法律发给管事官照办。”[②①]这是西方列强取得在华领事裁判权的第一个条约依据,随后经《望厦条约》更为清晰具体。到《烟台条约》,英国又将这一特权推进了一步。此前,中外混合民事案件由中外官员会同审判,该约规定了被告主义,此后这一原则便运用于中外混合民事案件。该约还确立了观审制度,规定“凡遇内地各省地方或通商口岸有关英人命盗案件,议由英国大臣派员前往该处观审。”[②②]也就是说,有关英人的刑事案件,英国领事也可干涉中国官员对本国被告的审判。另外,英国领事巴夏礼又伙同美国领事,在上海租界创立了会审制度,对该处的中国人实行某种程度的司法管辖。通过建立观审制度和会审制度,英国又扩大了领事裁判权。
    从租界来看,这是由通商口岸制度发展而来的。近代实行的通商口岸制度,是一种由中国片面承担国际义务,给予外人以种种特权的制度。这一制度是英国开创的,《南京条约》规定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口,这是列强在近代中国建立通商口岸制度之滥觞,其后这一特权不断获得扩展。由此发展而来的租界制度,也发韧于英国的侵夺。1843年订立的中英《五口通商附粘善后条款》,确定由中国地方官与英国领事会同商定英人租地建屋的区域,是租界得以建立的原始条约依据。1845年英国领事巴富尔与上海道宫慕久,即据此商定了《上海租地章程》。虽然根据该约,租界还不能脱离中国的行政管辖,但英国与美、法却非法将上海租界变成了事实上的“国中之国”。在清政府对此既成事实“施行之长期的默认”之后,日本在1896年与中国订立的《公立文凭》中,又为这一特权取得了正式的条约依据[②③]。
    从协定关税来看,英国对此蓄谋已久,早在1793年,英国使臣马戛尔尼即向康熙提出,“减轻对英货的课税”。鸦片战争爆发前夕,英国资产阶级向英政府提出,关税“应由中、英政府协议厘订”[②④],英国政府亦将此作为预拟的“对华条约草案”的内容之一。通过战后订立的《南京条约》,英国又攫取了这一特权。该约规定“均宜秉公议定则例”,即是侵夺中国的关税自主权,确立了由中英双方协议订立关税税率的基本原则。翌年,根据这一原则,中英双方订立了第一个海关税则,协定关税制度正式建立。这是一个片面的协定税则,中国只能履行该协定的义务,而不能享有相应的权利。在此基础上,随后《望厦条约》又规定改变税则须经美国“议允”[②⑤],西方列强完全剥夺了中国的关税自主权。
    控制中国海关行政,则是西方列强以英国为主谋窃夺的一项条约特权。1854年,借上海海关因小刀会起义陷入混乱之机,英国领事阿礼国提出要把它“置于三个有约国有效管辖下”[②⑥],“在谈判和以后的解决的过程中,英国领事居于领导的地位”[②⑦],与美、法两国领事合伙窃取了上海海关的行政权。1858年,中英《天津条约》附约《通商章程善后条约》,规定海关事务“各口划一办理”,“任凭总理大臣邀请英人帮办税务”,外人控制整个中国海关行政由此成了一项条约特权。同时,美、法也与清政府订立了同样的条约。翌年,清政府任命英人李泰国为总税务司,从此中国的海关行政便落入以英国为首的西方列强手中。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