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肃顺新论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学术月刊》 杨华山 参加讨论

剧烈变动的近代社会,涌现出了众多的风云人物。他们是我们今天研究的重要对象之一。但是,我们对于在晚清历史上曾经起过重大作用的肃顺的研究却很不够,仅有少数几篇论述辛酉政变的文章简单涉及到他,专题研究几乎没有。本文认为,肃顺是晚清罕见的满族政治改革家,在他被重用的短短几年时间内,掀起了一场不大不小的政治改革运动,对此后的晚清历史产生了重大影响。而他拒绝《瑷珲条约》的谈判同样引人注目。
    一、肃顺其人
    肃顺,爱新觉罗氏,满洲镶蓝旗人,字豫庭,郑亲王端华之异母亲。肃顺“状貌魁梧”,“记忆力强”。但少年肃顺是一个“恒以事诈人酒食”,故人莫敢近的无赖,并对其无赖不以为然,还说“因亡所赖,斯亡赖耳”。但其“同学郎中墨裕”慧眼识才,不仅常常予以资助,而且为其营求,肃顺于是得以闲散宗室为刑部郎。肃顺原以为墨裕为其举官之言为“戏己”而“掉臂去”,当果真为官时,肃顺特宴谢墨裕,并说:“无子,蔑有今日。苟不改行者,殆类拘彘。”从其以后的言行看,肃顺此话并非戏言,而且肃顺的才华终于显露出来而被重视。为刑部郎时,即因“勤敏遂冠其曹”(注:《近代名人小传·肃顺传》,中国书店1988年影印版,第74、75、75页。)。肃顺的少年无赖经历,也并非全无益处。他“习知京师五城诸坊利弊”(注:章士钊:《热河密札疏证补》,《文史》第二辑。),“悉宵人诪张状”(注:《近代名人小传·肃顺传》,中国书店1988年影印版,第74、75、75页。),不能说与其无赖经历无关。因而“治狱频破奸,步军统领额恒倭调令司谳,且荐其才”(注:《近代名人小传·肃顺传》,中国书店1988年影印版,第74、75、75页。)。肃顺由此逐步擢升。
    但是,在道咸两朝,肃顺地位的差异是很大的。在道光朝中,作为宗室的肃顺的地位并不高。咸丰即位以后,“以捐助军需,下部优叙”(注:《清史列传》卷四七。)。因为敢于任事,渐被重用。先后任过副都统、护军统领、侍郎(工部、礼部、户部)、都察院左都御史。咸丰七年(1857年),任过都统、兵部尚书、理藩院尚书,并赐紫禁城骑马,可见其升抉擢之速。咸丰八年,调礼部尚书管理理藩院事务,又调户部尚书。咸丰十年,随逃热河,以户部尚书协办大学士署领侍卫内大臣,行在事一以委之。
    1861年8月,咸丰帝病死于热河,遗诏肃顺等八人为“赞襄政务王大臣”,辅佐年仅六岁的皇子载淳继位。权欲熏心的载淳生母叶赫那拉氏与不甘心倍受冷遇的恭亲王奕勾结起来,发动辛酉政变,“顾命”主角肃顺被斩决,“赞襄”组织彻底瓦解。
    肃顺只是一个普通宗室,即非郡王,更非亲王,以一个“无赖”而能得咸丰如此依重,这里虽有肃顺个人的幸运,也是当时的形势促成的。
    道光帝在决定是皇四子(即咸丰帝奕{K3H902.jpg})还是皇六子(即奕继位的问题上,长久没能决断,后来奕{K3H902.jpg}用其老师杜受田之谋取得了决定性的优势地位。(注:据载:“道光之季,宣宗衰病,一日召二皇子入对,将藉以决定储位,二皇子各请命于其师,卓(秉恬)教恭王,以上如有所垂询,当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杜(受田)则谓咸丰曰:阿哥条陈时政,知识万不敌六爷,惟有一策,皇上若自言老病,将不久于此位,阿哥惟伏地流涕,以表孺慕之诚而已。如其言,帝大悦,谓皇四子(即咸丰)仁孝,储位遂定”(《清朝野史大观》卷一)。另,《清史稿》杜受田传有关于打猎的类似情况的记载,也是由于杜的授计,使咸丰以机巧博得道光帝赞其所语为“真帝者之言”,“立储遂密定”。)但是,道光决定奕{K3H902.jpg}继位时,又封奕为恭亲王,并将两件谕旨同置于“缄名金匣”内,这种前所未有之举正体现了道光的折衷心理。咸丰继位以后,任奕为领班军机,开清朝亲王入主军机之例。这时咸丰与奕关系尚好,但时间久了,难免有权力之争。在是否对奕生母封太后的问题上两人的矛盾明朗化。太后出殡次日,即“令(奕)出军机,入上书房。”(注:王闿运:《祺祥纪事》。)读书省过,奕完全失势。于是受道光顾命赞襄政务的郑亲王端华、怡亲王载垣受到了重视,郑王又引荐其弟肃顺。从这一方面来说,肃顺的官运亨通是封建朝廷内部的矛盾斗争促成的。
    就当时的社会情况来说,咸丰刚继位时,一方面是太平天国运动如火如荼,所向披靡,两年多的时间就从广西打到南京,并正式建立了起义政权,与北京的清政府遥相对峙。另一方面,则是清军将帅腐朽庸碌,军队士兵不堪一击,使太平天国的星星之火成为燎原之势。北方的捻军也活跃起来,太平天国的北伐军直指北京。而不久,英法联军发动的第二次鸦片战争又爆发了,“内忧外患”,使整个满清帝国处在前所未有的震荡之中。
    从咸丰帝个人来说,他并非像人们所惯常认为的那样是一个只知追求享乐的无能之君,虽说咸丰没有什么特殊的治国雄才大略,但他仍在尽力图治,以稳固自己的专制统治。他对当时的形势并非没有清醒的认识,尤其是他对自己绞尽脑汁才谋得的封建专制政权的最高宝座,是不会淡漠处之的。摆在他面前的,是如何解除“内忧外患”,恢复封建秩序。
    以肃顺而言,他机智聪敏,才识过人,果断坚决,敢作敢为,主张严刑峻法。他的才能性格和激烈的建议十分投合咸丰帝当时的心态而大受赏识,被一再破格擢用。咸丰帝初次召见肃顺时,肃顺就请“严禁令,重法纪,锄奸宄。皆当上意,遂获心简”,后来“入赞密勿,所言蔑不见听”(注:《近代名人小传·肃顺传》,第75页。)。
    因此,肃顺成为感丰晚期左右政局的核心人物并非完全是历史的偶然。在肃顺的主持下,清政府开始了一系列严厉的整肃举措。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