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把日本因战败遗弃在中国东北的孤儿称为日本残留孤儿,或者称为日本遗孤,而在日本却称其为中国残留孤儿。可以说关于日本遗孤冠名的差异本身就说明了战后日本遗孤问题的复杂性。从其群体产生的历史渊源和文化背景分析,这些日本遗孤群体应该具有日本民族的血脉,是日本人种,的确是日本的残留孤儿。但是由于这些残留孤儿是在中国长大的,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其言谈举止无不体现中国文化的特点,他们回国后,对于日本社会来说,他们又是“中国人”。因而日本各界关于残留孤儿问题展开争论。尤其在20世纪80年代前半期,遗孤问题成为日本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在日本学术界逐步形成了由移民精神病学、心理学、法学、社会学和历史学者参与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但是在残留孤儿冠名问题上一直争论不休。 日本原厚生省于1953年制订了《“中共撤退孤儿”对策要纲》。1977年日中孤儿问题联合会出版特集《日中孤儿》。1981年日本政府开始决定寻找在中国东北的残留遗孤时,首次正式把这些被遗弃在中国东北的日本人称为“在中国的残留日本人”。原厚生省在文件中指出:“在战败非正常状态下,留在中国的当时年龄在13岁以下的人称为孤儿。” 如果从日本政府的称谓来看,残留孤儿是一个非常不严谨的概念。因为“残留”一词是缺乏主题性的模糊词汇,是本人自愿,还是父母认可?是被有意识的遗弃,还是迫不得已?日本政府用“残留”一词而不用“遗弃”一词的微妙差异就在于日本政府对侵华战争的认识问题。用“孤儿”一词对应残留孤儿群体就更令人费解了。“孤儿”的本意是指父母双亡的孩子。但是遗孤群体当中有许多人被遗弃时,是有父或母的。尤其是当这些遗孤回日本寻亲时,他们(她们)已经是有儿女的中年人了,甚至有些人都做了祖父母。所以对这个特殊群体冠名的问题引起日本各界的争论。 1982年日本《钻石》杂志刊发《马修·莫内的日记》,其中《孤儿报道的任意、随便与自私》一文指出“孤儿”的叫法是错误的,应该称为“弃子、送给中国人的孩子”或者“委托养育的孩子”。1983年日中两国政府在《照会》换文中,日文表示为“中国残留日本人孤儿”,中文表示为“孤儿”。中国政府的《公证书》中称为“日本血统的孤儿”、“战后遗留在中国的日本孤儿”。 《每日新闻》在1983年2月21日的社论中指出:中曾根首相曾经与山本慈昭(日中友好协会会长)协商,指出“中国残留孤儿”一词是比较贴切的称谓,外相安倍也同样赞成中曾根首相关于“残留邦人”、“同胞”的提案,强调政府在此问题上必须形成统一认识。这样“中国残留孤儿”开始被确认下来,但是这一称谓并不符合实际情况,也引起了一些居住在日本的中国人不满。他们致书日本媒体,抗议把这些人叫中国残留孤儿,因为中国作为主权国家,不能把“自己的孤儿”推给日本,这种称呼损害了中国人的情感。他们主张把这些人称为日本残留孤儿。随后,日本学者和民间志愿者以及残留孤儿本人也都表示出对此称谓的反感情绪。1983年3月1日《每日新闻》“投书栏”提到“残留二世”、“残留孤人”;《朝日新闻》在同年3月3日发表题为《不要叫“孤儿”》的文章。 1983年8月11日《神奈川新闻》报道:将名称改为“日裔中国人”或者“日本血统的中国人”,永久性归国仅限于特殊的场合,应该热衷于相互间的往来。同年9月 7日《朝日新闻》报道:神奈川孤儿联合会向神奈川县友好协会的提案发出抗议,认为“日裔中国人”的提法不适当,剥夺了日本人的资格,是人权侵害。9月30日,日本全国孤儿协会向神奈川县日中友好协会提出说明,认为“日裔中国人”不适当,“永久性归国仅限于特殊场合”的提法脱离问题的本质,是冷酷无情的态度。 1984年3月20日,日本律师联合会制定了《与中国残留邦人有关的人权侵害决议》,指出:“残留孤儿”的提法侵犯人权。 1984年3月23日《朝日新闻》专栏《中国的日裔人》明确指出:目前有在中国的户籍簿和诸民族当中追加“大和族”的呼声。对此,神奈川县日中友好协会向外务省、原厚生省提案,将名称改为“日裔中国人”。12月4日《每日新闻》呼吁必须找到替代“残留孤儿”的说法。 12月10日《朝日新闻》报道:“残留孤儿”是引人关注的词汇,晦暗的词汇,忽略其养父母的心情和培养其教养和人格的中国。 1985年2月19日《读卖新闻》发表短评《年轻女律师的证言》,指出:残留孤儿年近50岁,称其为“残留孤儿”是对其养父母的失礼。其实依然残存着这样的认识--只有日本人生身父母才是真正的父母。当初将这些人称为“满洲孤儿”、“中国归国孤儿”,最好应该称其为“归国日裔中国人”。自《读卖新闻》提出“归国日裔中国人”的称谓后,引起日本各界的争论。2月27日,《朝日新闻》发表《残留孤儿的称呼是中国孤儿的悲剧》的文章。4月1日,日本共同社杂志《共同》专栏《解说》报道:为什么会出现“中国残留孤儿”这样的影响非凡的称谓论争。在成年人当中也有不自然的“晦黯”声音,表明同意日本各界关于“残留孤儿的称呼有问题”的说法。 日本作家井出孙六在1985年4月1日《世界》杂志上发表了题为《残留孤儿的历史和现状--未完的旅程》的连载文章,尖锐地指出:不是“残留”,丢弃的主体是国家。既不符合“孤儿”的年龄,也失礼于养父母。……在这种不自然的惯称的背后存在着问题。词语本身就严厉地责问日本战后40年的历史。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