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次,梁启超敏锐地看出当前学风存在方向性问题,中肯地加以批评,提出矫正的办法。指导当前的史学实践,使之朝着健康的方向前进,这是史学理论最重要的任务和最有意义的工作。梁氏在讲“最近中国史学的趋势”中严肃地批评学术界专爱做细小问题的考证的流弊,指出这并非治学的大道,趋难就易,想侥幸成名,是一种病态。他说:“最近几年来时髦的史学,一般所注重的是别择资料。这是刘知几以来的普通现象,入清而甚盛,至今仍不衰。发现前人的错误而去校正他,自然是很好的工作,但其流弊乃专在琐碎地方努力,专向可疑的史料注意,忘了还有许多许多的真史料不去整理。如清代乾嘉学者,对于有错字的书有许多人研究,对于无错字的书无人研究。《荀子》有错字,研究的有好几家,成绩也很好。《孟子》无错字,研究便很少。此可以说是走捷径,并非大道。”“近来史家反都喜欢往这条补残钩沉的路走,倒忘了还有更大的工作。”梁氏不怕招致别人不满,严肃地指出这种做法背离了正确的治史方向:“老是往这条捷径走,史学永无发展。我们不能够从千真万确的方向发展,去整理史事,自成一家之言,给我们自己和社会为人处事作资治的通鉴,反从小方面发展,去做第二步的事,真是可惜。”最后梁氏郑重地提出矫治的办法,就是要研究有价值的课题,重新写了有价值有份量的中国历史。(注:《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见《饮冰室合集》专集之九十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