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的大都市区化(metropolitanization),在世界范围内居领先地位并具有典型意义,它反映了20世纪世界城市发展过程中不同于传统城市化的新的规律性现象。对于这一颇具学理意义和现实意义的现象,笔者曾进行过初步考察并撰写了一系列论文。随着研究的深化和新资料的获取,笔者发现,在这一规律性现象之中,还有一个层面很值得我们重视,那就是大都市区空间发展出现趋同现象①。这种趋同现象不仅有助于说明大都市区化的普遍意义,而且也为我们修正传统的城市化理论和某些偏颇认识提供了有力的实证依据,值得深入探讨。 一、洛杉矶与芝加哥:两种城市发展模式殊途同归 笔者对大都市区空间结构发展趋同现象的关注,是由洛杉矶和芝加哥空间结构的最新变化所引发的。洛杉矶和芝加哥,人口规模在美国分别排名第二和第三位,两个城市发展道路和时空条件存在诸多差异,各自的代表性和重要性都很突出:芝加哥位于开发较早、并构成美国经济核心区的中西部,洛杉矶位于开发较晚、属于美国边缘地带的西部;芝加哥是工业时代的典型城市,洛杉矶是以服务业为主导的后工业时代的典型城市。以往学术界对它们的看法也是各执一端:洛杉矶人口密度低,“摊大饼”式的横向蔓延,是城市发展失控的典型;芝加哥是工业化时代的宠儿,其空间结构的突出特征是单核城市的高度集中性发展,中心商务区主导大都市区经济,人口相对密集,呈同心圆式向外扩展。但在20世纪中叶前后,这种情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由于特定历史和地理条件的影响,洛杉矶形成“先有镇、后有市”的城市化格局,中心城市先天发育不足,后来又因私人汽车和高速公路的迅速发展而形成庞大而分散的布局,成为世界上最具典型意义的低密度城市化区域。到1950年,洛杉矶作为美国第三大城市,在全国12个百万人口以上的大都市区中密度是最低的,每平方英里仅为4589人,不到纽约和费城人口密度的一半,其他11个大都市区平均人口密度为7075人,比洛杉矶高50%②。甚至很多处于地势开阔、土地资源较为丰富的西部城市如萨克拉门托、丹佛等城市的人口密度也比洛杉矶高。但在50年代以后,洛杉矶人口密度开始逐年上升,包括洛杉矶县和周边4个县在内的洛杉矶大都市区人口达1400万,其增长情况相当于每天新增500人,持续一个世纪③。最后洛杉矶竟一跃成为全国人口密度最高的城市化区域。到1990年,洛杉矶大都市区人口密度增长到每平方英里5800人,超过了高密度的典型城市迈阿密和纽约,也远远超过学术界公认的规划最好的城市波特兰④。每平方英里达到1万人口的地域面积,洛杉矶在美国排名第一。 芝加哥与洛杉矶的城市发展道路迥然有别。芝加哥是在19世纪后半期随着美国工业化的兴盛而进入鼎盛期的,工业化所造成的资本和人口的高度集中在芝加哥空间布局上打下了深深的印记。其集中程度类似于纽约,学术界把它们并称为单核中心典型城市。但是,在这样一个人口相对密集的城市里,近三四十年来,也出现了大规模横向扩展现象。仅1970到1990年的20年时间,城市化地区就增长了47%,而大都市区人口仅增长4%。所增加的近30万英亩城市用地,大部分位于芝加哥市中心向外30到65公里之间的大都市区边缘地带。奥海尔国际机场一度是大都市区的边缘,现在则变成区域人口和就业的中心⑤。中心城市人口的绝对数和相对数都在下降。1950年芝加哥市人口360万,占大都市区人口的70%,到2000年,市区人口降到290万,仅占大都市区人口的36%。而且,郊区人口密度也很低。1990年,芝加哥市每平方英里1.2万人,而近郊是4,300人,远郊仅为1,600人,远郊占大都市区地域面积的14%,却只有5%的大都市区人口。1950年前,向外扩展大部分是在通勤交通线附近,但近年来,已看不到明显边界。芝加哥“就业郊区化”的速度比“人口郊区化”速度还快。从1972到1995年,芝加哥市失去了35万个就业岗位,郊区县份却不断增长,其中,75%的高科技公司在芝加哥市区外的6个县里。结果,在芝加哥,密集的、单核的中心城市让位于多中心的、低密度的大都市区,其空间结构更像洛杉矶,而不是纽约。 相应地,美国学术界对洛杉矶和芝加哥的看法出现了180度的大转弯,洛杉矶从一个城市蔓延的反面例证变成学术界推崇的新宠,甚至出现以洛杉矶为未来城市发展样板的“洛杉矶学派”(LA School),自1925 年以来支配城市研究的以推崇集中性发展为特征的“芝加哥学派”(Chicago School)的影响却日益式微。 洛杉矶和芝加哥,尽管城市发展时间各有长短,尽管所在地域有诸多差异,却先后都走上分散化、多中心的道路,这种空间结构发展趋同现象的出现不是偶然的,而是反映了美国乃至世界大城市空间结构发展的总体趋势,是城市化达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现象。换句话说,洛杉矶的横向扩展并不是漫无边际,到一定时期会相对集中发展,但其郊区的优先发展却走在世界前列,其多中心格局在世界有先导性影响;而芝加哥在经历了集中型发展后,已不可避免地开始向外围地区扩展,更多地向洛杉矶的发展方向靠拢。这种现象,已得到学术界很多权威学者的关注和认可。洛杉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南加州大学格雷格·海斯认为,“分散化和郊区化已经成为当代城市发展的主要活力。”⑥《全球城市史》的作者乔尔·科特金也认为:洛杉矶向世界展示了一个新的城市发展模式--分散、多中心和大规模郊区化。对现代城市来说,不论是在美国、古老的欧洲,还是正在崛起的亚洲,洛杉矶都代表着都市的流行模式,它是现代城市应该效仿复制的原型⑦。以研究全球性城市而闻名的彼得·豪尔形象地概括说:“事实上,城市的紧凑型或兼并在20世纪90年代似乎遭到某种世界性的声讨”。根据他的研究,20世纪中叶以来,“分散化、首先是居住区、其次是就业区的分散,这种原来仅限于英国、美国及澳洲的现象,成为全球普遍现象,不仅在欧洲而且在全世界的大都市区……并导致多中心的大都市体系”⑧。英国城市化起步早,因而较早地进入郊区化阶段,大城市地域随之拓展,乃是势之必然;在20世纪后半期的欧洲大陆,尽管城市规划者偏爱中心城市,但也无法阻挡郊区化势头;在亚洲和南美洲,这种趋势也日益明朗。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大城市普遍向外围地区扩展,巴黎、东京、墨西哥城、圣保罗、布宜诺斯艾里斯、加尔各答、汉城(首尔)、雅加达、吉隆坡、曼谷、马尼拉、马德里和杜塞尔多夫等城市的迁出人口都超过了迁入人口,周边地区人口急剧膨胀,甚至上海近年来也出现了这个苗头⑨。到2000年,纽约、巴黎、伦敦和洛杉矶的人口密度几乎相差无几,这表明世界大城市空间结构的发展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出现了具有标志性意义的重大变化。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