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世界史 > 世界古代中古史 >

20世纪后半期美国大都市区空间结构趋同现象及其理论意义(5)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世界历史》 王旭 参加讨论

注释:
    ① 该文是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美国大都市区管理模式研究”(04BSS00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② 《波特兰人口密度远低于洛杉矶,蔓延程度与菲尼克斯相当》(Portland:Far Less Dense than Los Angeles,Sprawling like Phoenix),《人口统计》(Demographia),http://www.demographia.com/db-porla.htm,2005年12月1日。
    ③ D.W.米勒:《新城市研究:洛杉矶学者用他们的区域及理念挑战“芝加哥学派”》(D.W.Miller,“The NewUrbanStudies: Los AngelesScholars UseTheir Region and Their Ideasto End the Dominance of the‘Chicago School’”),《高等教育年鉴》(Chronicle of Higher Education)2000年8月18日,http:www.chronicle.com/colloquy,2006年2月3日。
    ④《波特兰人口密度远低于洛杉矶,蔓延程度与菲尼克斯相当》。
    ⑤ 大城市研究院芝加哥专题研究组:《芝加哥大都市区的分散化》(ChicagoCase Study Working Group of the Great Cities Institute,“Metropolitan Decentralization in Chicago”),2001年7月,http://www.uic.edu/cuppa/gci/publications/working%20paper%20series/pdf/Sprawl.pdf,2005年12月1日。
    ⑥ 《以洛杉矶为原型:南加州大学研究人员挑战“芝加哥学派”理论》(“Los Angeles as Prototype: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 Researchers Challenge‘Chicago School’of Urban Theory”),《艾斯克里比高等教育新闻》(Ascribe Higher Education News Service),2001年8月14日,http: //www.highbeam.com/doc/1G1:79806945/Los+Angeles+as+Prototype~C~+University+of+Southern+C.html?refid=ency_topnm
    ⑦ 乔尔·科特金:《全球城市史》(Joel Kotkin,The City:A Global History),纽约2005年版,第1页。
    ⑧ 彼得·霍尔:《巨型城市、世界城市与全球城市》(Peter Hall,“Megacities,World Cities and Global Cities”),《档案》(Archive),1997年2月,http://www.megacities.nl/lecture_1/lecture.html,2006年1月12日。
    ⑨ 联合国经济与社会事务署:《世界城市化前景:2003年修订版》(United Nations Department of Economic and Social Affairs /Population Division,World Urbanization Prospects:The 2003 Revision),表14,15,16,http://www.un.org/esa/population/publications/wup2003/ WUP2003Report.pdf,2006年2月15日。
    ⑩ 爱德华·L.格莱泽:《分散化就业与美国城市的转变》(Edward L.Glaeser,“Decentralized Employment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American City”),2000年10月19日,http://papers.nber.org/papers/w8117.pdf,2005年12月4日。
    (11) 布赖恩·T.唐斯编:《城市与郊区:地方政治与公共政策文献精选》(Bryan T.Downs,ed.,Cities and Suburbs, Selected Readings on the Local Politics and Public Policy),纽约1971年版,第37页。
    (12) 菲利普·兰登:《更好的居留之地:美国郊区的重塑》(Philip Langdon,A Better Place to Live,Reshaping the American Suburb),波士顿1994年版,第172-174页。
    (13) 布鲁斯·凯茨:《精明增长:美国大都市的未来?》(Bruce Katz,“ Smart Growth:The Future of the American Metropolis?”),http://sticerd.lse.ac.uk/case/publications/papers.asp.2005年6月14日。另据格莱泽的统计,1996年,全国就业分布的平均点距离城市中心8英里,居住分布的平均点距离城市中心9英里,仅有不到16%劳动力在距离市中心3英里之内就业。见爱德华·L.格莱泽:《分散化就业与美国城市的转变》。
    (14) 美国人口统计总署:《大都市区与小都市区及主干城市》(U.S. Census Bureau,“Metropolitan and Micropolitan Statistical Areas and Principal Cities”),2005年12月,http://www.census.gov/population/estimates/metro_general/List2.txt.2006年3月12日。
    (15) 亚利克斯·阿纳斯、理查德·阿诺特、肯尼思·斯莫尔:《城市空间结构》(Alex Anas,Richard Arnott, and Kenneth A. Small, “Urban Spatial Structure”),1998年5月,http: //ideas.repec.org/a/aea/jeclit/v36y1998i3p1426-1464.html,2005年5月12日。
    (16) 布鲁斯·凯茨:《美国大都市:倘若分离,必然蔓延》(Bruce Katz,“American Metropolis:Divided We Sprawl”),2004年9月29日,http://www.brookings.edu/metro/speeches/20040929_nthp.htm,2005年3月15日。
    (17) 美国人口统计总署:《2000及2001年人口统计补充调查》(U.S.Census Bureau,Census 2000 Supplementary Survey and 2001 Supplementary Survey),http://www.census.gov/Press-Release/www/2003/SS01_CA.pdf.2002年2月12日。
    (18) 《国际城市化区域分析与资料》(“International Urbanized Area Analysis and Data Product”),《人口统计》(Demographia),2000年7月29日,http://www.demographia.com/db-intlua-us.htm.2006年3月24日。
    (19) 乔尔·科特金:《全球城市史》,第113页。
    (20) 对此笔者曾有专文论及, 参见王旭:《当代美国大都市区城乡发展失衡及其影响》,《世界历史》2005年第1期。
    (21) 戴维·莫伯格:《如何治愈我们的城市:迈伦·奥菲尔德对于郊区蔓延的激进解决方案--社会正义》(David Moberg,“How to Heal Our Cities:Myron Orfield Has a Radical Solution to Suburban Sprawl-Social Justice”),2002年6月,http://www.sierraclub.org/sierra/200005/healingsprawl.asp,2006年4月28日。
    (22) 美国管理与预算总署:《大都市统计区和小都市统计区界定标准》(Office of Management and Budget,“Standards for Defining Metropolitan and Micropolitan Statistical Areas”),《联邦记录》(Federal Register)2000年12月27日,http://www.whitehouse. gov/omb/fedreg/metroareas122700. pdf.2005年3月12日。
    (23) 美国管理与预算总署:《最新统计区域界定及其应用》(Office of Management and Budget, “UpdateofStatistical Area Definitions and Guidance on Their Uses”),2005年12月5日,《OMB简报》(OMB Bulletin)第6期第1号,2005年12月,http://www.whitehouse.gov/omb/bulletins/fy2006/b06-01.pdf,2006年4月26日。
    (24) 琼·戈特曼:《大都市连绵带:美国东北部沿海地带城市化》(Jean Gottmann,Megalopolis:The Urbanized Northeastern Seaboard ofthe United States),纽约1961年版,第5页。
    (25) 埃姆里斯·琼斯:《大都市:世界大城市》(Emrys Jones,Metropolis:The World's Great Cities),纽约1990年版,第136页。
    (26) 罗伯特·兰、道恩·迪哈维尔:《大都市以外:美国新的巨型城市地理考查》(Robert Lang and Dawn Dhavale,“Beyond Megalopolis: Exploring America's New‘Megapolitan’Geography”),2005年7月,http: //www.mi. vt.edu/uploads/MegaCensusReport.pdf,2006年4月15日
    (27) 我国有的学者曾提出建立大都市区概念的主张。如1986年,周一星首次提出了建立一套能与国际接轨的包括都市区在内的中国城市地域概念的设想。2000年,周一星又在借鉴西方国家大都市区概念的基础上,正式提出了中国都市区的界定方案。参见周一星:《城市地理学》,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胡序威、周一星、顾朝林等:《中国沿海城镇密集地区空间集聚与扩散研究》,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28) 亚利克斯·阿纳斯、理查德·阿诺特、肯尼思·斯莫尔:《城市空间结构》。另据温德尔·考克斯的研究,洛杉矶中心区的人口密度已高于芝加哥和悉尼,相当于波特兰的2倍。温德尔·考克斯:《可持续性与悉尼:良好愿望与现实的分离》(Wendall Cox,“Sustainability and Sydney:Separating Reality from Wishful Thinking”),2001年3月15日,《人口统计》(Demographia ), http://www.demographia.com/db-sydneytext.htm.2006年1月23日。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