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其他人的贡献 在推进中国史学史学科产生的过程中,还有一些著名史学家也做出了贡献,突出的有 朱希祖、李大钊、何炳松、柳诒徵等人。 在梁启超提出“史学史的做法”前六七年,即1919-1920年间,朱希祖在北京大学史 学系开设了“中国史学概论”一课,并编写了讲义。(注:该讲义由重庆独立出版社194 3年出版,改名为《中国史学通论》,附录论文两篇:《太史公解》和《汉十二世著纪 考》。)内容包括《中国史学之起源》、《中国史学之派别》、《历史哲学》三篇。以 后在其他大学讲授此讲义时,删除了《历史哲学》部分。从其内容看,该讲义带有中国 史学史的性质。关于中国史学的起源,他认为历史之法,必为治历明时者所创。关于史 的本义,许慎说:“史,记事者也。从又,持中。中,正也。”以后江永、吴大澂、章太炎等又各有解释。朱氏认为所谓“记事者”,就是后世之书记官,而不 是历史官。著作历史,在东汉以前,没有历史官专职,至曹魏太和中,始置著作郎,隶 中书。晋元康初,改隶秘书,专掌史任。南朝梁、陈时,又设置史学士,自此,才出现 专职的历史官。他以德国人郎伯雷希脱(Lamprecht今译为兰普勒希特)的理论为指导, 说中国史学的发展是“诗最先,纪传次之,谱系又次之,年代记最后”[13](p21)。关 于中国史学的派别,他认为有记述主义和推理主义。记述主义史学在中国有长足发展, 而推理主义自汉以后,渐次衰微。也就是说,中国史学,在历史编纂学方面发达,而在 历史哲学方面发展不足。他把中国史书体裁分为六类,说六类之史,皆由简单而趋于复 杂,又由混合而趋于分析。他还提出要重视现当代史的写作。要之,朱氏的《中国史学 通论》,从史官、史书体裁的变化两个方面阐述了史学的成立和发展,勾勒出了中国史 学产生和发展的概貌,虽然还很简略,却有筚路蓝缕之功。 朱希祖是北京大学1918年成立史学系后的首届系主任,在任期间,自觉推进史学的“ 科学化”,注重将西方的社会学理论引入史学研究。罗香林说:“北京大学史学系,首 以科学方法为治史阶梯,谓历史为社会科学之一,欲治史学,必先通政治、经济、法律 、社会诸学;而于史实考证,则首重原始资料与实物证据。”[14]朱希祖的《中国史学 通论》是为推进中国史学的“科学化”而开设的,对认识中国史学的过去,建设新史学 具有重要的意义。他运用德国史学家兰普勒希特的理论,开启了以新的观点和方法研究 中国史学的先河,对后人产生了影响。 1926年,柳诒徵也撰写一本《史学概论》,内分七章,分别是《史学之范围》、《古 史》、《正史》、《近世史》、《编年纪事分类之史》、《地理》、《史学书》,共约 一万二千五百字。虽是商务印书馆函授社国文科讲义,其内容大都是关于中国史学史的 论述。他在这年还发表《中国史学之双轨》,对中国史书的渊源流变进行了分析和归类 ,说:“吾观近制,冥符古谊,剖析本末,标曰双轨。一则类举件系,原于《世本》; 一则以时属事,本之《春秋》。视刘氏所陈,六家二体,尤为简要,贯通古今焉。夫史 域虽广,类例无多,较其大凡,不越二辙。”[15]柳氏在20年代的史坛上具有一定的影 响,如后人所评论的:“盖当五四运动前后,北方大学之主史学讲座者,若北大之朱希 祖、钱玄同,清华之梁任公、王静安、陈寅恪,皆一时之选;而先生(指柳诒徵)讲学南 雍,隐然与之鼎足而三。”[16](p27)所以,他此时关于史学史的有关论述,也是不应 忽视的,也是史学变革时期总结传统史学的组成部分,尽管观点有些守旧。 继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后,李大钊又发表了《物质变动与道德变动》、《由经 济上解释中国近代思想变动的原因》。这是李大钊运用唯物史观研究历史的初步成果, 显示出唯物史观对科学地解释历史的巨大作用。1920年,李大钊在北京大学史学系开设 了“史学思想史”(注:这门课属于北京大学史学系规定的必修课“欧美史学原理”的 内容。据傅振伦回忆说,李大钊之后,陈翰笙又接替讲类似的课程。(傅振伦:《学习 的回忆》,载《中国当代社会科学家》第五辑,书目文献出版社1983年7月))。该课程 讲义有以下内容:一、史观。二、“今”与“古”。三、鲍丹的历史思想。四、鲁雷的 历史思想。五、孟德斯鸠的历史思想。六、韦克及其历史思想。七、孔道西的历史思想 。八、桑西门的历史思想。九、马克思的历史哲学与理恺尔的历史哲学。十、唯物史观 在现代史学上的价值。十一、唯物史观在现代社会学上的价值。从这些内容可以看出, 李大钊论述的主要是近世欧洲的史学思想史,其核心的问题就是唯物史观是如何产生和 发展起来的,进而论述它对于历史研究、史学发展的重要意义。他指出,历史观本身也 有它的历史,而且其历史有一定的方向。“大体言之,由神权的历史观进而为社会的历 史观,由退落的或循环的历史观进而为进步的历史观。神权的、精神的、个人的历史观 ,多带退落的或循环的历史观的倾向;而人生的、物质的、社会的历史观,则多带进步 的历史观的倾向。神权的、个人的、退落的或循环的历史观可称为旧史观,而人生的、 物质的、社会的、进步的历史观则可称为新史观。”[5](p70)李大钊以七个专题,论述 了八个西方学者的历史思想,涉及到三十多位西方史家。八位学者对唯物史观和科学历 史学的形成皆有贡献,李大钊努力挖掘他们的进步思想,肯定他们的功绩,给予他们一 定的地位。李大钊的“史学思想史”虽非中国史学史,但它研究的是史学的灵魂--历 史观、历史思想的历史,所以,在“中国史学史”的早期开展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对以 后的中国史学史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讲义和演说的基础上,李大钊于1924年5月 应商务印书馆之约,出版了《史学要论》。这部著作虽然篇幅不大,但在20世纪中国史 学史上却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是第一部以唯物史观为指导,探讨历史学基本理论的光辉 之作。 李大钊的这些史学活动和理论建树,表明在20年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家已加入了改 造中国旧史学的行列,将世纪之初的史学革命继续向更高层次推进。“史学思想史”则 是马克思主义史学在新史学学科建设上的重要反映。从这个意义上,完全可以说,李大 钊也是揭开20世纪中国史学史研究序幕的人之一。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