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西洋史学史为借鉴,从事中国史学史之建设,这是何炳松研治中国史学史的特色。 何氏曾留学美国数年(1913-1916),对西方史学有深入的研究。1924年,他翻译的《新 史学》的出版,标志着20世纪初通过日本介绍西方史学理论的终结。1925年,他与郭斌 佳开始合作翻译美国绍特韦尔(James Thomso Shotwell)著的《西洋史学史》(An Intro duction to the History of History)。何炳松在《译者序》中这样写道:“译者窃不 自量,尝思致力于中国史学史之编辑,以期于吾国之新史学界少有贡献。唯觉兹事体大 ,断非独力所能奏功,且此种研究为吾国学术上之创举,尤非先事介绍西洋新史学之名 著不足以资借镜。译者近来有编译《西洋史学丛书》之计划,其故盖即于此。译者抱此 宏愿大业以数载于兹,终以谋生未遑无从下手。”[14]这段话反映了何氏的心愿,那就 是想编辑一部中国史学史,并把这一工作视为对新史学的贡献。翻译《西洋史学史》, 是为做这一工作提供资鉴。在他计划编译的《西洋史学丛书》里,还有一部书是英国史 学家古奇(Gooch)著的《十九世纪之史学与史家》(History and Historians in the Ni neteenth Century)。该书也是由郭斌佳协助翻译,并完成过半,自谓“不期年当可脱 稿”。对这两本书,何氏寄予深意,说:“吾人得此二书,则译者计划中之西洋史学丛 书可谓规模粗具矣。岂非平生一大快事哉?”[1]上述两部西方史学史著作,一部详于西 方上古及中古史学史,另一部则是近世的西方史学史,二者合起来具有贯通的价值。可 见,何氏编译这套丛书,意在“中国史学史”的建立。何氏本意虽是为撰写中国史学史 提供参照,但客观上却为中国的西方史学史研究打下了基础。以后随着学科建设的发展 ,它的意义越来越明显。 何炳松1925年就有撰著中国史学史的志愿,说明他的中国史学史的专史意识是比较早 的。1926年下半年,他在上海大厦大学讲授“史学通论”课程。1928年冬,他应上海中 国公学史学会的邀请,就中国史学的演化作了讲演,并开始研究宋、元学术思想,为写 一部中国史学史作准备。他在《浙东学派溯源·自序》中写到:“著者所以要研究这一 段中国学术史,本有他的动机。当民国十七年时,他很想立志去述一部《中国史学史》 ,当时他想研究中国史学史北宋以前的一段是比较简单而容易,南宋以来的一段却就茫 然无头绪了,因此他就先去研究南宋末年浙东诸家的学说,同时并亦研究程朱陆三家的 学说。”[18](p8)三十年代,商务印书馆《中国文化史丛书》的出版计划中,列有何炳 松著《中国史学史》,并刊出出版预告,但始终未见此书出版。这些事实说明,何炳松 对“中国史学史”的建设有一种自觉的意识并付诸了行动。他对刘知几《史通》和章学 诚的《文史通义》都有研究,先后撰有《读章学诚<文史通义>札记》、《<史通>评论》 、《章学诚史学管窥》、《增补章实斋年谱序》等论文。刘知几、章学诚是我国传统史 学前后两个时期史学理论总结的代表。“吾国先哲精研史学者,以刘知几、章学诚二氏 为最著。”[19](p2)何氏对二氏史学著作的研究,是他从事史学史研究的重要表现。何 炳松对中国史学史的重视,反映出西洋史学对中国史学史产生的影响。 综上所论,中国史学史作为一门学科在20世纪20年代末经过一些著名史学家的倡导和 努力,引起了史学界的重视,基本树立起来。30年代,中国史学史专著虽未出现,但有 一个现象值得注意,即大量的史学通论著作的出版,而这些著作,大都包含史学史的内 容。另外,在一些学术史类的著作中,史学史的内容也占有一定的篇幅。这一时期还发 表了一定数量的中国史学史研究论文。在教学上,一些著名教授在大学里开设此课并印 发了讲义。40年代,发表有关论文更多,达220多篇,从先秦史学到民国时期的史学, 均有研究文章问世。40年代初,先后出版了魏应麒、王玉璋、金毓黻的“中国史学史” 。此外,还有几部著作,如傅振伦的《中国史学概要》、蒋祖怡的《史学纂要》、方壮 猷的《中国史学概要》、顾颉刚的《当代中国史学》、周谷城的《中国史学之进化》等 ,虽未标明“中国史学史”,但从其内容看,也属于中国史学史的范畴。中国史学史的 教学在这一时期有了更大范围的开展。教育部把金毓黻著的《中国史学史》定为大学用 书。至此,中国史学史学科初步形成。史学史作为一个学科的产生,是历史学发展到一 定阶段的产物,也是人类社会活动的自觉性达到新的高度的表现。 原文参考文献: [1]丁文江,赵丰田。梁启超年谱长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 [2]梁启超。饮冰室合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9. [3]章太炎。章太炎全集(三)[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 [4]俞旦初。爱国主义与中国近代史学[C].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 [5]李大钊。李大钊史学论集[C].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4. [6]胡适。胡适文存(二)[C].合肥:黄山书社,1996. [7]白寿彝。中国史学史(一)[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 [8]何炳松。何炳松文集(第二卷)[C].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9]何炳松。何炳松论文集[C].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