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世界史 > 世界古代中古史 >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后的德日矛盾试析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天津师大学报》 侯振彤 参加讨论

反法西斯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推动了人类历史的向前发展。四十年前被押上历史审判台的德意日法西斯集团,从它们开始建立反共轴心到相继倒台为止,只不过维持了九年时间。这个曾与全人类为敌的集团,在它们发动的战争中,尽管也曾气焰嚣张地宣扬过它们同盟的牢固性,然而在全世界反法西斯国家及人民的打击下,却不断地暴露出它们之间的重重矛盾,最终未能避免分崩离析以及彻底败亡的命运。在德意日三国关系中,德意关系,基本上是属于主宰与附庸之间的关系;而德日之间,则是平起平坐的关系。同德意矛盾相比,德日矛盾带有更为深刻的性质。本文仅就第二次大战前夕与战争进程中德日间的主要矛盾表现及其产生的根源,予以粗浅的探究。
    一、德日矛盾的一般表现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特点之一,是从局部战争开始,逐步发展为全面战争的。从1931年日本法西斯在中国东北点起局部战争的战火开始,经1937年“七七事变”演变为全面的中日战争;而欧洲于1939年9月1日爆发的德波战争,在英法等国参战后立即成为欧洲的全面大战;1941年6月22日开始的苏德战争以及同年12月7日开始的太平洋战争等等,则又把苏美等大国卷入了大战之中。在上述二次大战的进程中,德意日三国先是在1936年11月25日和1937年11月6日缔结《反共产国际协定》,形成三国反共轴心;继之又有1940年9月27日德意日三国同盟的建立。 在战争演进当中,信誓旦旦地缔结了“轴心”与“同盟”的德国和日本,曾把它们的矛盾极明显地呈现在世界各国面前。这些矛盾,按时间的先后顺序可列举如下:
    1.德国在一段时期内,拒不承认日本炮制的伪满洲国,不支持日本的侵华行动。
    从1931年9月至1938年2月,德国在长达六年半的时间里,没有承认日本制造的伪满洲国,对日本一再扩大的侵华战争表示了冷淡的态度。日本法西斯是在德国的纳粹党上台执政前的一年零四个月发动的“九一八”事变,当时的德国政府派出了海因里希·施内(后来的纳粹政府德国殖民协会会长)参加了以英国李顿勋爵为首的国联调查团,在国联内部同英法等国一起“谴责”了伪满洲国的非法。在1933年1月纳粹党上台执政后,德国并未明显地改变它的对中日战争的政策,而是继承了魏玛共和国政府的援蒋反共政策。德国自1928年以后,适应蒋介石政府反共的需要,向中国派遣了军事使节团。1934年8月23日,德国同中国政府缔结了德中贸易协定。1935年德国国防军实力人物纳粹党员瓦尔特·冯·莱西诺(历任国防军及陆军部秘书长、慕尼黑管区司令官,1940年升为元帅)访华,在他的努力下于1936年4月8日缔结了德中借款协定①。德国以一亿帝国马克的巨额贷款,帮助国民党政府建立军事工业;德国则通过向中国供应兵器、铸铁和炼钢设备,从中国换取它重整军备所急需的钨、锑等重要贵金属及其它原料。
    在这个时期,出于共同的反共需要,德日之间于1936年11月签订了《反共产国际协定》。日本在这个协定缔结后六个月就发动了全面的侵华战争。然而,就在这时,德日之间却发生了一场不小的磨擦。在“七七事变”爆发后十三天,7月20 日德国以外交部次官马肯森的名义向德国驻英美法苏中日意等十个驻外使馆发出通告,宣布德国对中日战争严守中立②。7月28日, 德国外务次官威塞卡在给德国驻日大使的电报中,指责日本的侵华行动违背了《反共产国际协定》的精神,以不能让苏联的顾问团取代德国帮助蒋介石政府为由,拒绝日本提出的停止对华出口武器和撤出军事顾问团的要求③。直到同年的11月5日,德国还曾以中立国的身份、进行了所谓的“陶德曼工作”(以德国驻华大使命名),企图在共同反共的名义下,拉拢蒋介石政府以承认伪满洲国和承认日军在华北及内蒙驻军为条件,同日本媾和。然而,在日军攻占南京之后,日本近卫内阁不满足于上述条件,停止了“和谈”,于1938年1月发表了“不以国民政府为对手”的声明, 从而使德国的“调停”以失败而结束④。与此同时德国已在国内完成了调整工作,需要同日本一道对付英法,这时才实行外交工作的转向,于1938年2月4日任命里宾特洛甫为外长;2月20日希特勒亲自出面在国会发表演说,公开承认了伪满洲国,并且在5月12 日从中国撤回了德国驻华军事顾问团,又于6月24日紧急召回德国驻华大使陶德曼。
    2.欧洲战争爆发前,谈判建立军事同盟的过程中,在以谁为敌的问题上争吵不休。
    本来,德日两国是曾经共同确定过以苏联为假想敌国的,1936年11月25日由当时德驻英大使里宾特洛甫和日驻德大使武者小路公共所签订的德日《反共产国际协定》,在“秘密附属协定”的第一条中规定:“缔约国一方在受到苏联挑衅性攻击或受到挑衅性攻击的威胁的情况下,其它缔约国不采取减轻苏联的负担的一切措施。”第二条中又规定:“缔约国在本协定继续存在期间,不经彼此同意,不得同苏联缔结与本协定精神相对立的一切政治条约。”⑤
    然而,从1938年初到1939年8 月止的一年零八个月的德日为建立军事同盟的谈判中,却为以苏联为目标还是以英法为目标的问题反复争吵,最后以谈判破裂而告终。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