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1月初,日本驻德武官大岛浩为向里宾特洛甫祝贺新年,二人在柏林近郊的壮宁堡别墅会谈。即将就任德国外长的里宾特洛甫向大岛浩试探说:“难道没有能够通过条约或其他方式使德国同日本密切地结合在一起的方法吗?”这是一个加深德日关系的明确信号,大岛浩立即把这件事报告给了日本参谋本部⑥。以此为开端,德日之间开始了建立军事同盟问题的接触。1938年7月初, 大岛向里宾特洛甫转达了日本参谋本部的意见:主张以苏联为对象国,通过以强化“反共产国际协定”的方式,建立新的同盟。里宾特洛甫不赞成日方的这种把对象国仅限于苏联的做法,提出了对象国必须包括英法的反建议。德国的意见,由当时停留在柏林的日本笠原幸雄少将专程回国报告,于8月5日回到东京。接到笠原报告之后,8月26日日本五相会议通过了外务省起草的《强化日德意防共协定方案》。根据这个方案的精神,8月29日由陆军次官发给大岛浩的电报中明确指出:“一、 《序言》(指五相会议通过的日方方案的前言部分--笔者)主要是说明本协定为现存防协定的延长,其宗旨在于明确以苏联为目标。作为第一方案,在用语上注意不造成把英美等国做为正面之敌的印象。二、正文中第三条所规定的武力援助的义务,不是立即的与无条件的;并且,在有使我方违反意愿卷入纯然的欧洲问题的危险时,在进入兵力援助之前以进行协商为原则。”⑦以后,德国外长里宾特洛甫于1938年10月27日访问罗马,向意大利提出了一份关于德意日三国同盟的德方方案,同时把这一方案非正式地交给了大岛浩。德国方案和日本方案不同的地方在于:“第三条,缔约国之一成为一国或多数的第三国无端挑衅的攻击对象时,其他缔约国有给予助力和援助的义务。”“第四条,……缔约国在共同进行战争的情况下,有共同缔结休战及媾和条约的义务。”⑧ 根据德国向意大利提交的方案,日本政府于1938年11月11日再度召开五相会议,决定了日本的第二次“修正方案”。11月24日日本外相有田向新任驻德大使大岛浩通报说:“本协定以对苏联为主。英法等国只有在参加苏联方面的情况下才成为本协定的对象,并非只以英法为对象。当然,法国在赤化的情况下则应成为对象。”⑨ 1939年1月5日日本更换内阁。抓住这个时机,1月6日德国向日本和意大利同时提交了三国同盟的正式方案。德国的方案仍然贯彻了以英法为对象国的精神。1939年1月19日日本新内阁举行德日谈判以来的第三次五相会议, 再次确定对德谈判的基本方针为:“(1)关于对象国:固然以苏联为对象, 可是根据情况也可以以第三国为对象。(2)关于武力援助:在以苏联为对象的情况下,进行援助;在以第三国为对象的情况下,援助与否及援助程度完全根据情况而定。(3 )条约有效期为五年。(4)向第三国说明:是以共产国际为对象。(5)作为秘密谅解事项商定:甲、兵力援助,在苏联单独地或同第三国协同地攻击缔约国之一的情况下进行。乙、向第三国说明,本协定作为防共协定的延长,是以防卫共产主义的破坏工作为目标。(6)根据上述方针,制订训令,从外务省、陆军部及海军部各派一名特使,将政府意向向当地大使进行充分的说明。”⑩于是,由外务省的伊藤述史公使、陆军的辰已荣一大佐、海军的阿部胜雄少将组成派遣使团,在1939年2月到达德国和意大利,向大岛浩及白鸟敏夫进行了传达。之后,尽管驻德意的这二位日本大使于3月4日向日本外务省发电提出他们的不同看法,仍然未能改变日本当局的决定。于是,亲德意的这二位大使,则采取了单独行动。1939年4月2日,白鸟敏夫会见意大利外相,当齐亚诺提出“万一爆发欧洲战争,日本是否决心站在德意一边参战”时,白鸟回答说:“在德意同英法发生战争的情况下,我考虑日本根据这个条约,站在德意方面参战是不成问题的。”4月3日,大岛浩会见德国外长时,里宾特洛甫提问:“在第三国向缔约国攻击的场合,其他缔约国负有参战的义务,是这样理解吗?”大岛回答说:“兵力援助的范围,当然是根据情况的不同而异;然而,关于参战的义务则如您所见。”大岛和白鸟的解释被日本政府知道以后,立即被指斥为越权行为。 1939年5月3日及17日,德国再次由外交部条约局长加乌斯向日方提出了二次新方案。日本在连续举行多次五相会议进行辩论之后,5月20日有田外相向大岛训令说:“日本是否在不包括苏联在内的欧洲战争爆发的情况下进入战争状态,必须根据当时的情况自主地加以决定。”(11)日本方面的迟疑态度,使得急于发动欧洲战争的德国,在5月22日单独同意大利签订了所谓的“钢铁同盟”条约。 而德日之间的谈判,却仍然处在停滞不前的状态之中。 在1939年4月20日的为希特勒祝寿的宴会上,里宾特洛甫就曾向日方暗示,在同日本不能缔约的情况下,德国将同苏联缔约(12)。德苏之间经过一段时期的互相接触之后,1939年8月23日里宾特洛甫到莫斯科同莫洛托夫签订了《德苏互不侵犯条约》。在德国行动的冲击下,日本的平沼政府在8月25日召开五相会议, 决定停止关于德意日三国同盟的谈判,以正式文件抗议德国违反了《反共产国际协定》的秘密附属协定。8月28日,平沼内阁在声明“欧洲的世界发生了复杂怪奇的新形势”之后,宣布了总辞职。 3.经过一年的观望,缔结三国同盟后,在彼此关系上仍然是尔虞我诈,互设沟壑。 1939年8月30日上台的日本阿部信行内阁,打着“确立自主外交”的旗号, 声明不介入欧洲战争。1940年1月16日执政的米内光政内阁, 在建立初期也对德国同英法的战争持观望态度。然而,在德国于同年4月进攻了挪威和丹麦,5月10日以后又席卷了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以后,日本政府被德国的“辉煌战果”所刺激,一面摆出了积极南进的姿态,一面向德国重新提出合作的意愿。6月14 日德军进驻巴黎以后,日本有田外相指令到达罗马的访意使节团团长佐藤尚武专程前往柏林。7月8日进行了“佐藤--里宾特洛甫”会谈,佐藤说明:“像德国在欧洲产生新秩序那样,日本正努力在东亚和南太平洋树立新秩序。”里宾特洛甫则提出了“在新世界的基础上,在东亚有日本,在亚洲有苏联,在欧洲有德国和意大利,将分别具有决定权”的四个经济集团的设想,来引诱日本(13)。1940年7月22日,日本建立第二届近卫文麿内阁。新内阁建立前夕,近卫召集他的即将入阁成为陆相、海相、外相的东条英机、吉田善吾和松冈洋右举行了荻外庄会谈。在《荻外庄会谈备忘录》中的“对世界的政策”条下,记有“为适应世界形势的骤变,并为迅速建设东亚新秩序,图谋实现日德意轴心的加强,进行东西互相策应,执行诸般的重要政策。”(14)于是,在7月27日日本政府和大本营联席会议通过的《伴随世界形势的推移之时局处理纲要》中,正式决定把“迅速加强同德意的政治团结”(15)作为近卫内阁的外交方针。这样,在日本的要求下,德日双方迅速达成协议。1940年9月27日德意日《三国同盟条约》在柏林正式签订。 条约缔结后,在1940年9月至12月的三个月时间里, 德日双方都表示要同苏联和好,申明条约不是针对苏联的。《三国同盟条约》第三条规定:三国中的一国“受到目前不在欧洲战争或中日冲突中的一国攻击时,应以一切政治、经济和军事手段相援助”。无疑这是针对美国和苏联的。然而,第五条又规定:“上述各项条款丝毫不影响三缔约国同苏俄间的现存政治地位。”(16)似乎又把苏联排除于敌国之外。同时,在东京参加缔约谈判的德方代表斯塔玛致日本外相松冈洋右信函之一中指出:“关于日本和苏联的关系,德国尽力增进友好的谅解,并在任何时候都将为上述目的的实现执周旋之劳。”(17)在条约签字的前一天,德国驻苏代理大使库特·冯·迪佩尔斯凯尔希向苏联外长莫洛托夫发出的通告文件中,也向苏联解释:这个条约不是针对苏联,而是针对美国的。(18)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