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际人才竞争对新加坡发展基础的冲击 对奉行人才立国的新加坡来说,人才缺乏已经成了影响其经济发展的瓶颈。再加上由各方面原因导致的人才流失,更使人民行动党的执政基础和新加坡发展的基础遭到冲击。 “当新加坡遭遇到经济不景气时,人口外流的现象就有显著的增加。”[13] 亚洲金融危机以后,新加坡呈现出了大批优秀人才流失的态势:一部分公务员下海经商;一部分在政府和国立医院工作的医生到私人诊所谋职;一部分大学教师跳槽去电脑信息公司发展;一部分本国公司管理人员被国外跨国公司挖走;还有一部分留学海外的大学生、研究生,选择在欧美就业。同时,长期的中央集权造成了年轻一代对实质上的一党专政的冷淡、失望甚至反感,加剧了年轻一代向海外移民的趋势。大量的人才流失给新加坡的政治、经济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公务员素质下降将导致政府的执政水平下降;大批顶尖科研人才的流失,也限制了新加坡向知识经济转型的进程[14]。李光耀在接受人民行动党网站专访时对欧美国家对新加坡人才的吸引表示担忧,面对欧美各国提供的工作待遇和机会,出国念书的年轻人如果无法抗拒这样的诱惑,回来建设国家,我们将面临失败。“我们面对的最大问题,将会是美国、欧洲和世界其他地区所提供的吸引人的工作机会。我们的学生在那里求学,表现优异,就得到这些就业机会。如果他们在那里工作一段时间,待上两三年、五六年,吸取经验,再用建立起来的关系、知识来建设新加坡,不论对他们或者对我们来说,都是好的。要是他们忘了家庭、朋友和亲戚,以他们在新加坡所得到的训练和学识来服务另一个经济体,我认为我们将会落在人后。”[15] 吴作栋对新加坡的人才使用状况进行评估时曾指出,以国内人才来说,我想我们已经让他们发挥最大的潜能。看一下人才金字塔。在许多国家,它们的潜在人才金字塔,通常比实现人才金字塔高得多。新加坡的情况则是,实现人才金字塔和潜在人才金字塔大致一样高。这意味着我们已让每个人尽其所能的发挥。如果我们的人才库有限,我们能够做的也只能到此为止。实现的人才金字塔还是不能应付新加坡人的需求,也就是新加坡要在未来发展成为一个充满活力的新经济体的需求。 要解决人才短缺的问题,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国内人才,这一点新加坡已没有多少潜力可挖;同时还要避免人才外流。 吴作栋曾指出:吸引外国人才是政府的首要工作之一,要在未来的竞争中获得成功,把新加坡建设成最美好的家园,我们必须从世界各地挑选最杰出的人才,否则,我们的损失将是双倍的--他们对新加坡的贡献及新加坡面对的更强的竞争。全国职总也明确表态:“在公司不得不裁员时,我们必须让经理有权决定谁去谁留。经理的决定必须遵循一条重要原则:哪些工人能挽救公司?如果新加坡人较好,那么他们留下;如果外国人好一些,那么外国人留下。无论在经济好的时候还是经济糟糕的时候,我们都需要外国人才为我们的经济增添价值。这反过来又会为我们自己的人民创造更多的工作机会。”[16] 针对一些新加坡人担心外国人才的到来,会和他们竞争工作,吴作栋认为,这种的担心是不必要的。引进外国人才,是要帮助我们创造工作,以便将新加坡发展成为一个更美好的家园。外国人才到新加坡甚至不局限于在经济领域施展他们的才华,这些引进的人才甚至可以进军政坛。 令人民行动党头痛的事是:一方面新加坡人才缺乏,需引进外国优秀人才,但另一方面,外国人才的引进又会引发国内工人就业机会的减少和收入的下降,引起国内工人对政府的不满,进而影响到社会稳定。看起来,人民行动党在处理人才短缺和社会稳定这对矛盾时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人民行动党及其政府不仅面临着高科技人才和一般劳工的短缺,优秀政治人才的短缺对于奉行精英政治的人民行动党来说无疑是块难解的心头重压。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人民行动党招募新血的工作比以往更加困难,越来越多的年轻成功人士表示对从政毫无兴趣。主要原因有两条:一是年轻一代的新加坡人越来越珍惜自己的消闲时间与私生活。他们知道,一旦成为国会议员,为了与民打成一片,他们不得不参与各种选区活动,这意味着他们必须牺牲自己的消闲时间。二来新加坡一片繁荣安定,人们也少了出来从政的那股冲动。 【参考文献】 [1]傅来兴。 未来五年新加坡的经济会怎样[N]. 联合早报,2002-05-07. [2]蔡添成。 李资政:因环球环境已经改变新加坡恢复高增长率将不可能[N]. 联合早报,2000-11-12. [3]郝宏桂。 论新加坡现代化道路的形成与基本特征[J]. 学术论坛,2003,(3)。 [4]张蕴岭。 亚洲现代化透视[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324. [5]任一雄。 东亚模式中的威权政治:泰国个案研究[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155. [6]Clark D. Neher. Asian Style Democracy[J]. Asian Survey, 1994, ( 11) : 960. [7]郭继光。 浅析新加坡中产阶级[J]. 东南亚研究,2000,(3)。 [8]曹云华。 1991年大选:新加坡政治发展的一个里程碑[J]. 东南亚纵横,1992,(2)。 [9]迈克尔·利弗。 当代东南亚政治指南[J]. 南洋资料译丛,2002,(4)。 [10]鲁纯。 试论新新加坡政治模式[N]. 联合早报,2001-11-10. [11]亚力克斯·朱熹。 新加坡第一[M]. 台北:台湾金陵图书有限公司,1982. 573. [12]李路曲。 关于新加坡政党体制的几个问题[J].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4,(1)。 [13]林恒仁。 评一九九一年大选[M]. 新加坡:国际图书(新)有限公司,1991. 95-96. [14]徐肇宏。 新加坡吸引人才的策略及启示[J]. 城市金融论坛,2000,(10)。 [15]李资政。 趁早培养年轻人的国家归属感[N]. 联合早报,2001-08-15. [16]谌焕义。 试述新加坡的经济发展与人才政策[J]. 东南亚,2000,(1)。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