颛顼帝做的另一件关系重大的事情是改定官制。郯子在历述少皞氏以鸟名官之 后,续云:“自颛顼以来,不能纪远,乃纪于近,为民师而命以民事,则不能故也。” 在少皞氏以前,各项公共职务虽分别有人主管而无官名,在民间因各项职务的性质而自定名称,如司民事者曰司徒,司军事者曰司马之类,颛顼即以民间之通称为官 名,使名称与职务保持一致。郯子思想保守,故以否定态度述其事。 经颛顼整顿后,天子之地位大为提高,对社会经济文化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从黄帝 以来,本为西方与东方两大文化系统,内部各自发展,外部则互相接触融合,逐渐形成 为统一的中原地区文化系统。颛顼正处在这个有利的时期,功效更为显著,所以后人以 黄帝与之相比。《国语·鲁语》上载展禽之言:“夫圣王之制祀也,法施于民则祀之… …黄帝能成命百物,以明民共财,颛顼能修之。”颛顼受祀的级别和黄帝相同,其威望 之高,可以想见。 《汉书·地理志》记东郡濮阳县,“古帝丘,颛顼虚”。濮阳在今河南北部临近冀、 鲁二省之地,太皞居河南东部之陈(淮阳),少皞氏居今山东省偏西之曲 阜,三帝居处皆在中原地区之内而稍偏东,时为中原文化之主要发展地区。颛顼之成功 ,既得力于所处之地理位置,同时更促进了中原地区文化系统之发展。 四、五帝后期的重要人物与历史作用 --帝喾、虞幕、祝融、梼杌 颛顼以后,流传下来的名号较多,而可知之事不多。重要者一部分发生在中原文化系 统内部,一部分则发生在周边的部族中,呈现了中国古代文化区域的扩大。今分述有关 人物及其作用如下。 帝喾,其族系不明确,战国西汉时以高辛氏名号与之相配成一人,近人已知其不可取 ,而以《山海经》中之帝俊及甲骨文中之殷人高祖夋当之,亦无从论定,但显然要在 颛顼之后。《国语·鲁语》上记展禽之言,“帝喾能序三辰以固民”,是其在历法方面 颇有成就。历法之修定,关系各国的共同利益,故能受到各国的崇祀。《国语·周语》 下记伶州鸠之言:“昔武王伐殷,岁在鹑火,月在天驷,日在析木之津,辰在斗柄,星 在天鼋,星与日辰之位皆在北维,颛顼之所建也,帝喾受之。”这说明帝喾时完成的历 法,是在经过多年的努力打好的基础上完成的,又可见历法在五帝时之特受重视,并已 取得重大的成就。 《国语·郑语》记史伯之言:“夫成天地之大功者,其子孙未尝不章,虞、夏、商、 周是也。虞幕,能听协风以成乐物生者也。”说到虞幕是对人民很有贡献的人,其后世 应有所发展。《国语·鲁语》上记展禽之言:“幕,能帅颛顼者也,有虞氏报焉。”《 左传》昭公八年晋史赵说:“自幕至于瞽瞍无违命,舜重之以明德。”这两段话说明虞 幕为颛顼之后,舜的祖先,他的事迹后人很少称道。从展禽的话来看,他和他的某些子 孙也曾做共主,所以得到本族后人的报祭,而舜能得到尧的重用与禅让,其根基应是从 幕起逐渐树立的。 祝融在五帝时期为较晚者,而声势颇为煊赫。《左传》昭公二十九年晋史官蔡墨说: “有五行之官,是为五官,在列受氏姓,封为上公,祀为贵神。……火正曰祝融。”又 说:“颛顼氏有子曰犁,为祝融。”《国语·郑语》史伯云:“黎为高辛氏火正,以淳 耀敦大,天明地德,光照四海,故命之曰‘祝融’,其功大矣。”从这几条资料来看, 其本名为犁或黎,为颛顼氏之族,曾为高辛氏之火正,因有优异表现,被尊奉为火神, 其后乃以火神之号为部族之号。《左传》昭公十七年:“郑,祝融之虚也”,是祝融原 居中原之地,后来向南发展,入于蛮濮地区。由于挟有较高的中原文化,成为当地众部 族的首领,本为火神的祝融,进而为应受到更崇敬的明神。春秋时期,周内史过言:“ 夏之兴也,融降于崇山。”[9](《周语》上)虽是神话,但足以说明祝融之深受尊重。 《左传》昭公十八年五月,宋、卫、陈、郑四国大火,有强风助之,鲁国梓慎说:“是 谓融风,火之始也。”融风,《说文》及杜注都说是东北风,未能释明“融”字之义, 实为“祝融”之简称,如内史过即仅举一“融”字,称为融风,言其有助于火势。又, 《左传》僖公二十六年记,夔子不祀祝融,楚即指为罪状而灭之。都足以说明祝融的影 响之深远。 《左传》文公十八年记史克之言:“颛顼氏有不才子,不可教训,不知话言,告之则 顽,舍之则嚣,傲很明德,以乱天常,天下之民谓梼杌。”并称:“世济其凶,增其恶名,以至于尧,尧不能去。”就此言察之,梼杌实为桀骜不驯之徒,非道德败坏之类,但已不见容于当时社会,与其他三族之浑沌、穷奇、饕餮共称为四凶,舜为尧主政时,流放四凶于边远地区,“投诸四裔,以御螭魅”。其实,流放是一次有计划的移民,梼杌被迁移到戎族居住区。又,昭公九年,周大夫詹桓伯辞于晋云:“先王居梼杌于四裔以御螭魅,故允姓之奸居于瓜州。伯父惠公归自秦而诱以来,使逼我诸姬,入我郊甸,则戎焉取之?”说明梼杌被流放到瓜州以后,已与当地居民相融合,带去了较高的中原文化,对于当地居民自有提高的作用,结果与祝融同样被尊奉为明神。周内史过言:“商之兴也,梼杌次于丕山。”这个神话含有一定的实际意义。边区部族保存历史知识之法,为梼杌所传授,后由戎人传于楚人,因此楚国的史书称为“梼杌”[10](《离娄》下),成为古代文化发展的一个生动的实例。 五帝后期流传下来的名号很多,事迹则无法详知,其中有可能曾为帝者,如帝鸿氏, 其名号中已有帝字;屈原《离骚》首句称,“帝高阳之苗裔兮”,是高阳氏曾为帝,后 其族有随祝融南迁者;《国语·郑语》史伯称,“黎为高辛氏火正”,隐示高辛氏曾有 帝号。按,《左传》襄公九年晋士弱云:“陶唐氏之火正阏伯居居商丘,祀大火。”昭 公元年郑子产言:“高辛氏有二子,伯曰阏伯……迁阏伯于商丘,主辰。”辰即大火, 其子既为陶唐氏火正,则高辛氏之称帝者应在尧之前。子产又云:“昔金天氏有裔子曰 昧,为玄冥师,生允格、台骀。台骀能业其官,宣汾洮,障大泽,以处大原。帝用嘉之 ,封诸汾川,沈、姒、蓐、黄实守其祀。”金天氏似亦曾称帝者,时间或更为较前,资 料贫乏,无从作确切的推断。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