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生态主义理念的扩张对德国政坛的影响 众所周知,早在1968年,意大利著名经济学家贝切伊等一批科学家和政治家就在罗马成立国际性学术团体“罗马俱乐部”,旨在通过研究威胁人类生存的环境问题,唤醒人类的生态意识。1972年,该组织发表名为《增长的极限》的著名报告,第一次以系统的科学论证向世人敲响了环境警钟。同年,联合国在斯德哥尔摩召开第一届人类环境会议,通过《环境宣言》,呼吁为维护和改善生态环境而共同努力。而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一系列大的生态灾难事件的发生,进一步加剧了人们对生态环境的关注。1976年意大利的塞维索发生化学污染事故、1984年印度博帕尔邦杀虫剂工厂毒气泄漏造成数万人伤亡的事件、1986年,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造成重大伤亡等等,都是人类生存面临威胁的具体体现,从而大大强化了人们的环境意识,使生态主义理念在西方发达国家迅速扩散开来。各种群众性的生态和环境保护组织在西欧和北美地区纷纷建立。联邦德国则是生态主义理念扩张最迅速、影响最大、政治冲击力最强的国家,联邦德国政坛也因此迅速“绿化”。 联邦德国政坛“绿化”的最明显标志是,以生态主义理念为基本指导思想的德国绿党发展成为德国政坛一支重要的新兴政治力量,成为当今欧洲乃至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绿党。绿党是倡导生态保护、和平、社会平等和女权主义等新“价值观”的诸项运动的汇合,其中生态环境保护是其最核心的主张。早在20世纪70年代初期,德国就出现了“公民创议环境保护联盟协会”等群众性生态环保组织,成员达30万。起初,他们以请愿、游行等方式反对核能使用,要求政府采取措施保护环境。到70年代后期,随着运动的深入,人们逐渐认识到,抗议和游行等方式无法促使政府推行环保政策,必须转向议会政治道路,对政府决策产生更大的影响。出于以上考虑,在联邦德国多数州出现了以参加议会选举为目标的绿色政治组织。1978年,汉堡、巴伐利亚等州的绿色团体首次参加了州级选举。1979年,德国各生态组织联合成立“绿色政治协会”,参加首次欧洲议会选举,虽然没有获得议席,但获得3.2%的选票。1980年1月,各绿色团体的代表聚集卡尔斯鲁厄,正式成立德国绿党。为了加大对政府政策的影响力度,德国绿党实行两手策略,在进行基层群众性运动的同时,争取进入议会,在立法领域提出问题并影响政府的政策。(14)绿党虽然在当年的联邦选举中仅获得1.5%的选票,在州一级的选举中却连续获得突破。在巴登一符滕堡、柏林、下萨克森、黑森和汉堡等州,绿党开始进入州议会。德国政坛上刮起了一股“绿色”旋风。 1983年联邦德国举行的大选中,绿党以5.6%的选票和27个议席突破议会门槛,进入联邦议会,在一夜之间改变了1953年以来由基民盟/基社盟组成的联盟党和社会民主党两党占支配地位、自由民主党在两者之间起平衡作用的“两党半”政治格局,联邦议会由原来的3党垄断变成了4党分享。此后,随着环境问题的突出化,支持绿党的选民人数不断增长,原先以追求自由主义市场经济为目标的德国自由民主党逐渐淡出,绿党取代其地位,上升成为德国第三大政党势力。在基民盟/基社盟和社民党力量不相上下的情况下,绿党实际上成了执牛耳的“多数派”政党。(15)正因为如此,日后出任德国总理的施罗德早在1984年时就曾表示,社会民主党必须“选择绿党作为执政伙伴”,甚至原先把绿党视为民主与经济繁荣的威胁的基民盟也准备与它进行合作。(16)1998年社会民主党在大选中获胜后,施罗德兑现诺言,与绿党结成“红绿联盟”,组成第一届“红绿”联合政府。2002年大选中,“红绿联盟”再次获胜。绿党成为执政党之一,从而有机会将自己的生态主义理念转变成一种国家政策。 德国政坛“绿化”的另一个标志是,20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环境和经济关系问题成为德国经济和社会政策的一个中心议题,生态环境成为德国民众普遍关注的焦点之一,环境政策开始成为德国各政党进行政治角逐的中心话题。(17)一方面,德国各政党感受到了有关社会舆论的压力,另一方面,他们亲眼目睹了绿党在生态环境大旗下取得的成功,因而纷纷汲取绿党的相关主张,将积极的环境政策作为其竞选时的重要允诺,以争取选民。 德国社会民主党从20世纪80年代起在有关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问题上曾出现意见分歧:以施密特为代表的一派认为,经济增长优先于环境保护,社会民主党要与绿党划清界线;以拉方丹为代表的另一派则认为,要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结合起来,认为生活应注重质量而非数量。斗争的结果是,后一派最终占了上风。1986年通过的德国社会民主党新纲领草案明确反映了后一派的观点:“我们共同把人理解为自然界的、个人的和社会的存在。他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只能在自然界中并且同自然界一起生存。”(18)可见,德国社会民主党在有关人与自然关系的看法上已经与绿党趋于一致。这是德国社会民主党与绿党日后成为政治盟友的基石。有学者甚至认为,20世纪80年代以来,社会民主党等德国左派政治力量的新思维和主张等“全都是从绿党及其周围发端而来的”。(19) 至于基民盟/基社盟为代表的右翼党派,虽然在环境政策方面不如绿党和社会民主党等左派政党的态度积极,但也开始强调经济发展要从“量增长”转向“质增长”,要实行新的“生态社会市场经济”,在未来的经济发展和转换进程中,以生态平衡为导向,使环境保护和经济增长协调一致。(20)该党在阐述其环境和能源政策时强调指出,“保护自然生存基础和捍卫创造”是其政策的核心,“自然和环境保持协调的经济和社会福利的可持续发展”是自己的理想。(21) 德国政坛“绿化”的最具体体现是,生态主义理念对德国政府制定政策的影响力度明显加强,环境保护等问题成为德国政府施政考虑的最重要内容之一,德国政府成为世界各国政府中环境保护的先锋。它不仅在保持空气的清洁等方面成为欧洲的先行者,而且成为欧盟内部推动环境保护政策的“发动机”。(22) 早在1971年,德国政府就已经开始实行有关环境保护规划,相继出台了反航空噪音、DDT以及空气污染等一系列的环保法规。1977年开始,德国政府开始在有关产品上使用环保标志“蓝色环境天使”,以强化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1974年,为了保障环保政策的贯彻执行,德国政府设立了环保局,专门负责环境保护工作;1986年,出于对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的直接反应,同时也是为了更有效地推动环境保护政策,德国政府进一步成立了“联邦环境、自然保护和核反应部”(BMU,简称联邦环境部),并制订严格的法律规章,保障相关政策的实施。此后,德国政府出台的环境保护法规更加细化和具体,内容涉及垃圾处理到废品回收等各个方面。1991年,德国开始实施《商品包装条例》,据此,生产者和经营者都有义务回收使用过的包装,以便重新利用。1994年,德国政府通过《循环经济与废料法》(Kreislaufwirtschafts-und Abfallgesetz,缩写为KrW-/AbfG),根据这一法律,原先的清除废料将被废品的回收利用所取代,从而使消费和生产成为一种循环经济。(23)1994年6月30日,德国议会专门通过了《基本法》的新条款:国家本着对后代负责的态度,在宪法规定的范围内,通过制定法律并根据充分实施的法律法规,来保护自然的生存基础。(24)环境保护由此成为德国的基本国策。此外,为了落实相关环保政策,德国政府及生产企业在环境保护方面的支出费用大大增加。1975年,德国在环境保护方面的开支为232亿马克,1985年为300亿马克,1995年则达到了457.6亿马克。(25)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