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1951~1954年西太平洋集体防务体系演变过程的历史考察
西太平洋集体防务体系是冷战时期美国全球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美国在远东地区出于遏制共产主义的扩张、适应远东地区战后形势发展需要以及维护远东地区国际政治力量平衡的考虑而建立的防务体系。该体系的建立不同于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它不是通过一份条约的方式,而是在1951~1954年间美国通过与盟友签订一系列多边条约或双边条约建立起来的。迄今为止,国内学术界对美国在远东建立的集体防务体系还没有一个统一的称呼,同时对该体系的防御对象及范围也存在着分歧。本文拟对1951~1954年美国建立西太平洋集体防务体系的过程浅陈陋见。 一、“环岛防务链”的提出与建立 在雅尔塔会议上,美国为了减少美军在日本本土作战的损失,以允许苏联在远东获得千岛群岛、库页岛南部及附近一切岛屿,保证苏联在中国的旅顺、大连的特权等为条件获得了苏联在德国投降两个月或三个月后参加同盟国对日作战的允诺;苏联也正是通过《雅尔塔协定》得到了将势力向远东地区合法渗透的契机。这实际上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美国与苏联在远东地区的冲突埋下了伏笔。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随着共同的敌人被消灭,美国、英国与苏联在战时形成的较为和谐的同盟国合作关系迅速被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共产主义阵营的对峙所取代。在经过了战后初期双方之间的猜疑、不信任之后,从1947年开始,美国和苏联开始了在欧洲的冷战。尽管如此,在远东地区建立美国的防线以防止苏联在远东地区的渗透也在美国决策者的考虑之中。最早提出在远东地区建立防线的是乔治·凯南。1948年3月,凯南提出建立一条环岛防御线。凯南的建议通过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递交给了当时盟军驻日本占领军的最高司令官麦克阿瑟。麦克阿瑟很快便划定了这条环岛防御线的防御范围。艾奇逊在回忆录中提到麦克阿瑟于1949年3月1日在东京接见记者时曾对西太平洋防务体系发表的看法:“太平洋被认为是敌人可能进犯的通路。如今太平洋已成为盎格鲁-萨克逊的内湖,我们的防线贯穿了亚洲海岸边缘的一连串海岛。这条防线从菲律宾开始,延伸到包括它的主要堡垒冲绳岛在内的琉球群岛。然后折向日本,经阿留申群岛直到阿拉斯加。”[1] (p233)麦克阿瑟划定的防御范围尚未包括朝鲜半岛,因为在美国对外政策制定者的眼里朝鲜半岛并不位于需要特别保卫的区域。还在1947年11月16日,美国国务院政策设计委员会就指出:“朝鲜领土对于我们的战略并不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我们的主要任务是不要太丢面子地从朝鲜脱身出来。”[2] (p98) 之后发生的几个重大事件成为促使美国决策者进一步考虑美国在远东地区战略的催化剂。第一个催化剂是中国局势在1949年的急剧变化,中国的政治局势朝着美国决策者不愿意看到的方向发展。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际,美国就设想扶持国民党蒋介石政权,使之成为在远东地区一支重要的平衡力量。尽管如此,美国决策者也明白,他们选择蒋介石实在是不得已而为之,杜鲁门就承认美国在中国选择了一匹“劣马”。1949年杜鲁门在给阿瑟·范登堡的一封信中提到:“远东的局势一向古里古怪,它老像一场赛马中的情景--我们挑了一匹劣马。……事情已经弄清楚,国民党中国政府是试图治理一个国家的迄今为止最腐败无能的政府之一。”[3] (p170)果不其然,腐败的国民党政权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仅仅维持了对中国大陆几年的统治就于1949年撤退到了台湾,而信奉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中国共产党建立了政权。红色中国的建立对战后远东政治格局所产生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最重要的一点是它打破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远东地区资本主义力量与共产主义力量之间的平衡格局。从地缘政治的角度看,红色中国的建立把东北亚的北朝鲜和东南亚由越盟领导的越南民主共和国等共产主义力量连成了一片,共产主义的力量得到了加强,苏联可以利用这种地缘优势向远东地区扩张它的影响。于是,远东地区的政治天平开始向有利于苏联扩张的方向倾斜。 第二个催化剂是1949年9月美国发现苏联试爆了原子弹。美国国内此时正值“苏联威胁论”甚嚣尘上,美国军方当时认为苏联会以北方四岛为基地,穿过太平洋北部,袭击美国本土。苏联试爆原子弹在美国引起了轩然大波。在美国人看来,它打破了美国的核垄断地位,美国因此加深了对苏联在远东扩张势力的担忧。美国政府很快便作出了反应。在得知苏联试爆原子弹的两个星期后,杜鲁门总统发表了“深思熟虑”的声明,主张对原子能进行真正有效的强制性的国际管制[3] (p174);国会很快通过了对北约十亿美元的军事援助;美国开始研制超级武器--氢弹;重新彻底审查美国的对外政策和战略计划。 1949年12月23日,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制定了第48/1号文件以确定和评估美国对亚洲的立场。在该文件中,美国表示出对苏联在远东地区扩张的担忧,认为“日本战败后,以前约束俄罗斯人在中国和太平洋影响的力量不复存在,苏联得以加强其在亚洲的战略地位,苏联强权目标在亚洲的基础不仅包括苏联的远东地区,而且还有中国长城以北地区、北朝鲜、萨哈林岛(库页岛)和千岛群岛。……日本是在远东发动战争的主要因素,如果日本也加入苏联的阵营,苏联在亚洲的力量将改变世界的均势,这对美国十分不利。假如印度和巴基斯坦也变成共产主义国家,美国及其友邦将失去在亚洲大陆的立脚之地”。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认为,从军事角度来说,美国必须在亚洲保持一种“最低限度的地位”,即在亚洲沿海岛屿连线上维持美国目前的军事地位,在战时阻止共产党国家占领这条线。“这条防御线应包括日本、琉球群岛和菲律宾。”[4] (p141~142) 1949年12月30日,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制定了第48/2号文件。在这份文件中,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开始考虑“改变美国对日本、琉球群岛、菲律宾的政策”,“对亚洲建立某种形式的集体安全组织的想法和方式进行评估”[4] (p144~146),正式把日本纳入在远东遏制共产主义的防御体系,把日本作为美国亚洲防御战略的重要一环。在1950年1月12日的演讲中,艾奇逊谈及西太平洋集体防务的问题。他说:“这条环形防务线从阿留申群岛到日本,然后到琉球群岛,再从琉球群岛到菲律宾群岛。”[5] (p2317~2318)这是美国政府对建立西太平洋集体防务体系的首次官方表态。在这一表态中,美国政府划定的防御范围仍把朝鲜半岛排除在外。 1950年4月14日,美国制定了新的国家安全战略,即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第68号文件。在这份绝密文件中,美国的决策者们继续对苏联实力的增加以及有可能向远东地区进行渗透表示担忧:“苏联正在发展军事能力,支持它统治世界的计划。苏联实际上拥有的武装部队,已经远远超过保卫本国领土的需要量。……这种超过需要的力量,现在加上原子弹,为苏联提供了在和平时期使用的巨大的强制力量”[2] (p283);“共产党在中国的成功,加上南亚、东南亚其余地区的政治经济形势,为苏联进一步入侵这个麻烦地区提供了跳板”[2] (p295)。为此,美国的有效措施是“更迅速地建立自由世界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力量,从而增强信心”,其中包括“加强苏联以外国家的亲美倾向;帮助那些能够并愿意对美国安全做出重要贡献的国家,增强其政治和经济稳定,提高其军事能力”。在远东地区,美国认为应该使日本“对美国的安全作出贡献”[2] (p327~328)。 但是,1950年6月25日爆发的朝鲜战争使美苏之间的冷战在远东地区演变为一场热战,美国在远东地区的安全战略被迅速提上美国决策者的议事日程。美国开始将远东地区的安全战略进行通盘考虑。美国害怕苏联以朝鲜半岛为跳板向太平洋地区扩张,于是把重新武装日本作为其远东安全战略的重要一环。国务院顾问杜勒斯在1951年1月1日对全国发表广播演说时指出:“我们在太平洋所面临的问题是非常艰巨的,它不仅是清理对日战争的旧帐问题,也是建立一个坚强堡垒以对抗共产党来自东方的侵略威胁问题。”[6] (p4) 1951年5月17日,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制定了“美国在亚洲的目标政策和行动方针”。在这一文件中,国家安全委员会指出苏联正在通过中国共产党的力量对美国构成威胁,美国的长远目标之一是“消除苏联在亚洲的主要力量和影响,或将其减少到这样的程度,即苏联不能从该地区威胁美国及其友邦的安全,或威胁亚洲国家的和平、独立与稳定”。当前目标之一是“保障沿海防线的安全:日本-琉球群岛-菲律宾-澳大利亚-新西兰。阻止任何与苏联结盟或受苏联控制的中国政权占领福摩萨(台湾),迅速加强福摩萨的防御能力。采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手段制止共产党在南亚和东南亚发动进攻。”[4] (p150~151)为此,美国加速了与日本缔结和约的进程。在经过与盟友的反复协商之后,美国在1951年9月不顾苏联和中国等国的反对,同英国、法国等国一起在旧金山与日本签订了《旧金山对日和约》。在就该和约所作的演讲中,杜鲁门谈到了重新武装日本与保持太平洋和平的问题:“即或建立的日本防卫军,将与该地区其他国家的防军相结合,日本的安全势必将不仅仅依赖于日本军队,但将依赖与其他国家相互关联的安全协定,日本贡献本身不将构成进攻威胁,但日本军队连同其它国家的军队,将能提供共同安全,以对付包括日本在内太平洋各国的独立所受的威胁。”[7] (p32)当时的政治观察家们认为杜鲁门的演讲词“显示了美国外交政策已较前更接近于太平洋自由国家的地区防御公约。”[7] (p32) 与此同时,美国也考虑在远东地区与“自由世界”的成员包括日本、菲律宾、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缔结双边和多边军事协定,试图以条约的方式来建立美国在西太平洋地区遏制以苏联为首的共产主义力量扩张的防线。 1951年8月30日,美国与菲律宾签署了《美菲共同防御条约》。这是一份纯军事性条约,它的目标极其明确,就是为了防止受到共同敌人的攻击。该条约还规定了共同的防御范围和防御手段等。美国与菲律宾的共同防御条约明白无误地向世人宣布了美国军队在西太平洋地区的主要任务是防止敌对势力的进攻,有效保护美国的国家安全利益。 1951年9月1日,美国与新西兰和澳大利亚在旧金山签订了《美澳新安全条约》。缔约国在条约的开篇就谈及“希望加强太平洋地区的和平结构”,“注意到美国已有在菲律宾驻扎军队的协定,并在琉球驻有军队和负有行政责任,而且在对日和约生效后也要在日本境内及周围驻扎军队以协助保持日本地区的和平与安全”,“愿意公开并正式宣布它们的团结意识,使任何潜在的侵略者都不会发生以为它们之中任何一国在太平洋区域孤立无援的错觉,并愿意在太平洋地区更广泛的区域安全体系发展以前,进一步配合他们的建立集体防务以保持和平与安全的努力”。条约的第四条规定:“每一缔约国都认为在太平洋地区对任何一缔约国的武装攻击都将危及它自己的和平与安全,并宣布它将按照它的宪法程序采取行动,去应付共同的危险。”[8] (p326~328)《美澳新安全条约》是在《美菲共同防御条约》基础上的进一步扩展,它使美国建立的西太平洋防务体系无论在成员组成上,还是在防御范围上都有所扩大。此外,该条约还使美国的西太平洋防务体系建设与美国的整个太平洋防务及美国的本土防御融为一体。 1951年9月8日美国又与日本签署了《美日安全条约》。《美日安全条约》在美国构筑西太平洋防务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首先,它使美国获得了在日本长期驻军、长期使用在日本的军事基地的权利。条约第二条规定:“在第一条所述之权利被行使期间,未经美利坚合众国事先同意,日本不得将任何基地给予第三国,亦不得将基地上或与基地有关之任何权利、权力或权限,或陆、空、海军驻防、演习或过境之权利给予任何第三国。”[8] (p394)其次,条约为美国有效遏制苏联太平洋舰队向南太平洋海域伸展力量提供了保证。 至此,美国环岛防务链正式建立。经过两年多的时间,其防务范围也从原来的阿留申群岛-日本-琉球群岛-菲律宾群岛一线,拓展到阿留申群岛-日本-琉球群岛-菲律宾群岛-澳大利亚-新西兰一线。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