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世界史 > 世界古代中古史 >

古代埃及人的来世观念与王陵内外部构造的关系(4)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学术研究》 金寿福 参加讨论

新王国末期,在埃及上层中掀起了一次声势浩大的“宗教感伤”运动。在这场运动中社会地位高、经济上富裕的人争相选择“属于”自己的神灵。他们把自己比做孤立无援的弱者或穷人,祈求各自的保护神倾听他们的呼声,或者拯救他们出苦海或者为他们提供保护。有一个身居高位的官吏在自传里通过叫萨穆特的人之口向他所选择的保护神表白忠诚:“我决定把我所有的财产都赠给女神,因为我看到了她的权力和神秘莫测的威望;她促使我忘记了死亡的恐惧。我曾经是她的城市里的弱者和穷人,我是她的城市里的朝拜者。我之所以积攒财富,是为了叫她富有,以便她作为回报在我死以后给我生命的气息,我的儿孙不应得到其中的一分一毫。我因你的强大而欣喜,我不必在任何人面前感到害怕,因为我有了保护神。既然穆特是我的保护神,任何神也对我奈何不得。”[1](P879)
    这种宗教感伤潮流的根源是埃及人在埃肯那顿宗教改革以后对神灵产生的极为复杂的感情。埃肯那顿禁止人们信仰和崇拜阿顿以外的任何神祗,对广大的善男信女来说阿玛那时期无疑是一段恐怖的黑暗年代。宗教改革失败以后,埃及人对原来被禁止的神灵有一种失而复得的感觉,惊喜之余用祝福、祈祷、赞歌及雕塑等形式表达他们对重新回到埃及的众神的感激和依赖之情,同时又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加害怕再一次失去他们所信仰的神。此外,埃及人在埃肯那顿宗教改革时期刻骨铭心地体会到了死亡的可怕,因为埃肯那顿所推崇的新的宗教中只有对阿顿神赋予万事万物以生命的特性的赞颂,但是闭口不谈人死后的命运。一个宗教如果不能对来世问题提出令人满意的解释,那么它就无法真正赢得信徒。
    第二十王朝的国王们也在文字或者画面上以弱者的身份出现在神的面前,这些国王还在墓里面刻写《死人书》的片断。他们向众神表白他们在世时曾经尽职尽力,行善积德,所以祈求众神让他们顺利到达来世。这对埃肯那顿宗教改革以前的国王来说是绝对不能想象的事情。另外,从第十九王朝末期开始,国王们还在卡纳克阿蒙神庙的前厅修建一个小房子,以便祭司们能够在阿蒙神庙里为死去的国王祈求阿蒙神的保护。[12](P111-123) 从新王国末期官吏们的墓来看,原来摆放死者雕像的地方被神的雕像占据,可以说整个坟墓的功能发生了变化。随着墓里的中心位置用来供奉神像,坟墓转换成为神庙,死者希望如同在世时一样身处神的旁边,以便时时向神祈祷,从而得到神的保佑。底比斯第194号墓的墓主甚至声称, 哈托女神曾经显现在他的梦里,女神不仅向他许诺了她的恩宠,而且还具体向他授意如何建造坟墓。[13](P230-249) 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个时期的埃及人无论是活着还是死了以后都设法靠近他们所崇拜或崇拜过的神。基于这种强烈的宗教愿望,把陵墓干脆建在神庙里面似乎完全合乎逻辑。新王国末期埃及人常说“我在神的手掌里”,这句话一方面表达了人在神面前的渺小和软弱无能,另一方面强调该人受神的保护,处于最安全的地方。
    综上所述,古代埃及国王的陵墓从最初的“马斯塔巴”,经历金字塔形状和山洞形式,发展到神庙里的墓室,其地点从邻近王宫,然后远离人烟,最后移到神庙里面。这种变化过程反映了法老统治时期不同阶段所盛行的来世观念,我们可以从中看到古代埃及人特别是王室成员为了死后到达来世而进行的宗教思索和实际尝试。
    【参考文献】
    [1] R. Stadelmann. Die egyptischen Pyramiden vom Ziegelbau zum Weltwunder[M]. Mainz 1985.
    [2] W. B. Emery. Archaic Egypt[M]. Hammond 1961.
    [3] J. Brinks.“Mastab”[J]. in: Lexikon der Aegyptologie, vol. 3. Wiesbaden 1978.
    [4] E. Staehelin. Studien zum Sedfest [M]. Genf 1974.
    [5] R. Stadelmann. Die grossen Pyramiden von Giza[M]. Graz 1990.
    [6] E. Hornung. Das Buch von den Pforten des Jenseits[M]. Genf 1979.
    [7] M. Page-Gasser. Aegypten-Augenblick der Ewigkeit[M]. Mainz 2001.
    [8] D. Arnold. Graeber des Alten und Mittleren Reiches in El-Tarif [M]. Mainz 1976.
    [9] E. Hornung. Das Buch der Anbetung des Re im Westen[M]. Genf 1975.
    [10] Eirk Hornung.“Struktur und Entwicklung der Graeber im Tal der Koenige”[J]. in: Zeitschrift fuer aegyptische Sprache und Alltertumskunde, vol. 105. Leipzig 1978.
    [11] O. Kaiser. Texte aus der Umwelt des Alttestaments, vol. 2. Gueteslohr 1991.
    [12] R. Stadelmann.“Das Grab im Tempelhof”[J]. in: Mitteilungen des Deutschen Archaeologischen Instituts, vol. 27. Mainz 1971.
    [13] Friedrik Kampp. Die the banische Nekropole [M]. Mainz 1996.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