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引领潮流 培育人才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史学月刊》 王和 参加讨论

《历史研究》杂志于1954年创刊,1966年因“文革”爆发而停刊中辍,1974年复刊后延续至今。它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具影响和权威性的史学刊物,其在中国历史学乃至中国社会中所具有的地位和作用,或如笔者在《〈历史研究〉五十年论文选·理论与方法卷》“序言”中所说:“不但是中国历史学在那一历史时期所经历程的缩影,反映着中国史学半个世纪以来走过的发展道路;同时也是那段逝去岁月的总体时代掠影,体现着国家和民族跳动的脉搏。”①
    《历史研究》之所以具有今天的地位和影响,是几代学人和编辑不懈努力辛勤工作的结果,凝聚着他们共同付出的汗水和心血。为保留这些前辈学人和编辑们的珍贵经历和风采,笔者与《历史研究》编辑部的全体同仁于2006至2008年间,通过对这些前辈学人和老编辑们的采访,根据他们口述的亲身经历和回忆的往事,以及他们的感受和体验,结集成《〈历史研究〉与中国史学--关于〈历史研究〉的口述史》②。这本书在未来的出版将使读者通过当事者的回忆,了解那些隐藏在刊出文本背后的内容和历史。这些回忆或许平淡而普通,缺乏文学作品的惊心动魄和跌宕起伏,但由亲历其事者娓娓道来,却具有其应当具有的甚至独一无二的历史价值。这种历史价值也许主要并不在于它们的内容是否一定是完全真实的,而是在于它们源自当事人的亲口讲述,反映和体现着时代的特色和历史亲历者们的认知与视角。
    本文所展示的,即是书中述及的一个侧面。
    
    先讲引领学术潮流问题。请看田居俭先生的口述回忆:
    我在《历史研究》工作18年,现在回忆起来,比较愉快的是,我干了两件事,一个就是为社会史的复兴摇旗呐喊,奔走呼号,这是我从心里想干的。根据当时的情况,怎么冲破政治、经济、文化三大块研究格局,让历史研究更生动活泼,就想到社会史研究。
    中国史学有社会史的传统,也有过兴旺的时期,后来中断了。到这个时候,特别是1978年三中全会后,拨乱反正,从全国来说,工作的重点转移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史学研究也应该由大批判,拨乱反正,转移到学术研究上。学术研究从哪儿来繁荣,经过思考,想到了社会史。
    咱们开会是1986年。在那之前,是1985年还是1984年,冯尔康首先在《百科知识》上发表文章,提出开展社会史研究,他最早提出这个问题。看了他的文章。我和他是不谋而合,引起共鸣。有一个愿望:《历史研究》应该把这个旗帜举起来,为复兴社会史做贡献。
    我们去天津南开大学大概是1986年9、10月份,我记得穿秋装。在这之前,我和冯尔康碰面时就和他说过此事:他这个倡议很好,希望继续写文章在《历史研究》发表。他说,光我一个人写文章不行,这个事情需要整个历史学界来做。我说,那好,我们合作,比如是不是可以先开一个小型讨论会,就社会史研究的一些原则性问题大家议论议论。那时候刘泽华是系主任,冯是明清史教研室主任。他说,这个事情,我得回去和刘泽华商量。他回去和刘泽华一商量,刘泽华也很高兴:咱们两家作为发起单位,搞个研讨会。
    但那个时候都没钱,不像现在,一个单位出5000元就不得了了。刘泽华说,咱把天津人民出版社拉上,一家凑点儿,开个小会。结果咱们、南开大学历史系、还有天津人民出版社,三家开了第一次会。
    第一次会以当时对这方面有研究、有兴趣的几个单位为主,山西大学乔志强和他的弟子,南京大学蔡少卿和他的弟子。再加上南开大学。那次开会也就30人左右,人不是太多。
    转眼就到了1987年。第一期《历史研究》发了个会议述评,宋德金写的。我写了评论《把历史的内容还给历史》(王和:您这篇评论一直为人所称道),这句话是恩格斯的话,我非常欣赏,也正符合我们要做的事情。社会史研究本来是历史的内容,过去由于一些“左”的影响,我们认为社会史内容是琐碎的,甚至是庸俗的,进不了历史研究的大雅之堂。现在我们要“把历史的内容还给历史”,这句话太好了!我就想起了恩格斯这句话,就用这个做标题。
    发了一篇评论,一个会议述评,还有三篇论文:冯尔康一篇(《开展社会史研究》),陆震一篇(《关于社会史研究的学科对象诸问题》),南开大学历史系中国社会史研究室一篇(《中国社会史研究综述》)。1987年第1期《历史研究》出来以后,《人民日报》理论版用大半版的篇幅转载了,先是评论,后边是综述摘要。以后《新华文摘》也转载了。这一下引起史学界的共鸣,大家都觉得拨乱反正以后,历史研究应该是开创新局面,但是以什么为切入点,从哪儿作为突破口,大家这是想到一块儿了。“插起招兵旗,就有吃粮人。”《历史研究》把这个旗号一打,就有响应者。以后咱们作为发起单位,每两年一次研讨会,会后我们发一篇综述,社会史研究就搞起来了。我觉得《历史研究》在这方面是功不可没的。
    南开会议以后,沈阳开一次,沈阳以后是四川,再以后我就离开了。
    后来就成了气候了,成立了学会,就把这个事情推起来了。当年那些年轻人现在都成气候了,有几个都是副校长了,像山西大学的行龙。安徽师大的王世华现在也是副校长了,他从搞社会史开始,主持他那个徽学;还有第一次参加会议的宁可的研究生汪征鲁,现在是福建师大的副校长。我们搞社会史研究,不仅推出了研究成果,也推出了人才。他们主政以后,对这个研究是很重视的,就能开展起来。前年我在武汉开青年史学会,碰见福建师大的年轻人,是汪征鲁的研究生,他说:我们校长很重视社会史研究。从当年第一次开会的三十多人,现在雪球越滚越大。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