塘子沟文化人类生活环境试探(2)
二、塘子沟文化动物群 塘子沟文化区出土动物化石相当丰富。发掘规模最大的塘子沟遗址仅125平方米,勘探性试掘的大岩房遗址仅约4平方米,5遗址总计发掘面积只有150多平方米,出土“陆海空”动物化石标本包括骨角牙在近2900件,动物个体数估计达400以上,还有骨骸块片化石数百公斤。此外,此区范围还发现时代相同相近的化石地点七处,出土了种类、数量可观的一批哺乳动物化石。因此,尽管由于遗址堆积的人为因素(如狩猎对象都只是有限的部分种类、有些猎物骨骸被谟置遗址之外)、埋藏中化学过程分解和侵蚀破坏、考古发掘的局限性等等,化石种类不可能包括当时动物的全部,但已可比较真实全面地反映当时生态环境的基本面貌。 按考古工作程度和动物分类范畴,上述动物化石分属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大规模正式发掘的塘子沟遗址化石,各探方文化层中均分布密集而杂乱,化石表面多覆盖有灰华层,呈黄褐、灰白和黑色,大量骨骼有烧烤痕迹,出土无脊椎动物螺2种、蚌2种、蜗牛1种共220件,鱼1种3件,鸟3种64件;哺乳纲计5目(灵长目、啮齿目、食肉目、奇蹄目、偶蹄目)13科25属29种1966件②,个体数>250(详见下表)。第二部分是小面积抢救清理和深掘的4遗址出土化石,出土现象、化石颜色与塘子沟近似,不同者为老虎洞、万仞岗大量化石与其它文化遗物、灰烬和石灰华胶结为坚硬板块,老虎洞、龙王塘化石石化程度高于其它遗址;出土17种动物中有食肉目的狼、奇蹄目的巨貘、偶蹄目的麝等种类为塘子沟所未发现。第三部分是在生产中、基建中、流水冲刷中出土后,调查采集了标本的化石点,它们是:蒲缥坝西北侧塘子沟西南山脚,在地表下2.4米深处掘出的7.5平方米范围有厚20厘米的化石层,收集了6种动物化石;保山坝西北侧卧佛寺溶洞深约200米处发现野猪野牛等门齿、臼齿、骨骼化石,嵌存于钙质胶结的钟乳石、粘土物质内;保山坝东北侧水寨发现巨貘牙化石;保山坝东侧水井坡溶洞内掘出东方剑齿象化石;保山坝东侧大青山出土一批野牛骨牙化石;施甸坝中西侧土官村田坝小沟下和保山、施甸两坝之间的小官市发现亚洲象化石;七个地点发现的8种动物中有长鼻目的东方剑齿象、亚洲象、奇蹄目的中国犀牛等种类为5遗址所未见。综合5遗址7地点出土动物化石计4纲44种约2900件。哺乳动物均属我国南方常见的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 塘子沟文化区哺乳动物化石统计 三、动物群和古地理反映的人类生活环境 塘子沟文化动物群的明显特征是:动物种类繁多,分布广泛密集;按动物地理学区分,是典型的南方型属种组合群体、东洋界种类③西南亚区动物群,其中的大熊猫、剑齿象、巨貘、犀、圣氏水牛、水鹿、毛冠鹿、鼯、鼠等等是东洋界动物群的主要成员和典型代表;动物化石中虽夹寻有个别古北界属种如棕熊,但东洋界动物群的标准分子占大多数,其余如豹、虎、狼、青羊等是适应性强、分布全国各地的“广布种”,这种东洋界属种占极大优势的动物群表明当时处于热带亚热带气候;从动物生态学观点看,山区森林类动物占绝大多数,灌丛和草地类次之,难于捕猎的水栖半水栖和鸟类动物为数亦不少;以动物考古学原理分析,人类主要的狩猪对象是陆地动物中的水鹿、毛冠鹿、小麂、赤麂、牛和圣氏水牛,捕猎较少的是猎、犀、熊、豪猪、黑鼠、鱼、螺、蚌和鸟类,其它均为偶然猎获种类,偶然猎获动物包括了当地大部绝灭、绝迹种。塘子沟文化区动物群中有6个绝灭、绝迹种:巨貘和东方剑齿象已在世界绝灭,爪哇犀和中国犀牛已在中国绝迹,爪蛙犀仅见于南亚、东南亚和非洲热带草原地区,大熊猫和圣氏水牛已在云南绝迹,这些绝灭绝迹种是探索当时环境、气候的标识器。 在塘子沟文化区出土的44种化石动物中,有32种即占73%的种类栖居活动于高、中、低山地或丘陵及多岩地带的森林中。其中一些专栖密林深处,如棕熊、黑熊、赤麂、豪猪、象,有的多在常绿阔叶林中如短尾猴和野牛,有的栖息于多藤木和附生植物的热带雨林如大鼯鼠,有的群栖于高大的乔木林枝之上如短尾猴,多数种类则兼栖针、阔叶混交林,而鸟类则多以温暖湿润生机勃发的丛密树林为生息繁衍的天堂;这些动物中的不少种类如野猪、野牛、豺、狼、象和猴类是成群或集大群活动的;有些动物如虎、象、野牛活动范围很广,它们被普遍发现于各盆地周围表明数量不少(以当时最难猎获的虎为例,5遗址中有4遗址出土,未见虎化石的老虎洞亦因虎栖得名,姚关南侧大象山1987年还发现距今千年左右的完整的虎亚化石④)。以上说明,当时连接于各遗址的森林区域面积辽阔,广袤千里起伏连绵的怒山林区四境延布;虽然紧接各遗址的都是中低山峦,但森林都连接至不远处的高山密林;密布群山的树木既有针叶林、阔叶林、高大乔木林,更多针阔叶混交林,并多藤本和附生植物。 在塘子沟文化区出土的44种化石动物中,有15种栖居活动于灌丛草地(含兼栖森林和灌丛草地的11种)。其中有些喜居丘陵、山坡、山麓和低谷草丛草地,如小麂、赤麂、豪猪、中华竹鼠;有地兼栖高草地和山坡灌丛,如水鹿、毛冠鹿、青羊、野猪、猪獾、麝;有的常栖灌木丛如大灵猫;有的喜在稀树草地或林缘草地如野牛。这些动物证明,当时在群山之间和山峦与湖河之间交错存在相当面积的一些丘陵、缓坡和谷地,生长着丰茂的灌木丛草,为灌丛草地类动物提供了较广阔的生活天地。 44种动物中有9种的生活与竹林密切有关。大熊猫生活于高山原始竹林中,主食竹叶竹笋竹茎;竹鼠喜居山坡竹林,喜食竹子地下茎(可致大片竹林枯萎死亡);毛冠鹿、野牛、象、鼯鼠、猕猴都兼栖竹林或竹阔混交林;短尾猴、豪猪虽常栖阔叶树或在山坡草地掘洞而居,但都常到竹林食竹笋。此区多竹,文献和地方志也屡有记载。塘子沟文化区现今仍有较多的竹蓬和小片竹林。当时的竹林不仅交错分布于针阔叶林区内,同时还生长在高、中、低山草地乃至谷地水边。 44种动物中有水环境动物20种。全水栖动物有鱼、蚌、螺5种,它们是终生生活在江河湖泊池溪水中或底部的水族。半水栖动物如水獭,常活动于湖泊、河流、溪水中或沼泽近处,在水边堤坡树根下、石隙内或灌丛杂草内掘洞而居,擅长游泳和潜水,主食鱼类亦食水鸟、蛙、蟹。其它喜水近水动物有虎、犀、棕熊、黑熊、大熊猫、猕猴、象、野猪、水牛、猪獾、黑鼠、小灵猫、蜗牛,前6类善游泳或能泅渡。这些动物证明当时此区有广阔的水域,水源充沛,各盆地古湖宽深,四山林间沟谷、溪水、河流交错汇聚,山麓下、草坡前、湖泊边沿沼泽发育;岩带、溶洞、岩厦的形成与地下水有关,大量泉水活动形成石灰华,喀斯特和石灰华的发育也表明区境水源充沛。 塘子沟文化动物群处于十分繁盛的发展时期,一般说来,气候温暖期即是生物繁盛期,而该动物群中热带亚热带种类所占比例又很高,故塘子沟文化动物群生存期应是此区气候最暖期。剑齿象、亚洲象、爪哇犀、中国犀、牛、圣氏水牛、巨貘、叶猴、大鼯鼠、大熊猫、大灵猫、小灵猫、花面狸、中华竹鼠、短尾猴、巨松鼠、水鹿、毛冠鹿、麝等等都是喜暖(有些还特别畏寒)的动物,前10种是代表性的南方热带种类,象、犀等是适应性差而对环境敏感的低海拔热带动物,象的生活区要求最冷月份的气温必须在10℃以上,剑齿象虽已绝灭,但适应性与之接近的印度象现栖于海拔1000米左右的热带区域,大熊猫活动于海拔1000米左右的山区,毛冠鹿栖于海拔1000米--4000米之间的山区,而在地质史上,由于第四纪印度板块对欧亚板块挤压逐渐加剧,喜马拉雅山(包括怒山在内的横断山区属于喜马拉雅褶皱带)的隆升幅度越来越大,仅全新世(距今1万年)以来就上升了500米左右⑤(一说1200-1500⑥),有关气候地层学资料也表明,我国由更新世未期进入全新世至距今7500年左右,气候转至最为温暖湿润的时期⑦,塘子沟文化处于这一气候期,因此,依据动物活动规律和地质史、气象史资料推测,塘子沟文化所在各盆地当时的海拔高度约在1000米左右,气温接近现今西双版纳,亦即现今象类分布的最北界。塘子沟文化区(期)这样的气候条件,对于居住洞穴、岩阴之下或极简陋草木棚屋的旧石器时代晚期人类生活无疑颇为有利,人们毋需以太多精力与寒冷斗争而可用更多精力解决食物问题,利于生存繁衍。个别喜栖寒凉环境的北方种类夹杂于该动物群,是因为塘子沟文化区处于怒山北寒带与南热带的生物过渡区,区域附近虽多为海拔800米以下的热带河谷和1800米以下的亚热带中山区,但也有终年积雪的高山如保山坝北的道人山,总体上仍属“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立体气候环境。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