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延安时期知识分子群体与马克思主义史学中国化探析(4)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王海军 参加讨论

3.采取民族形式和通俗化语言,实现马克思主义史学大众化
    马克思主义史学的中国化与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大众化是密切相连的,延安知识分子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史学中国化过程中,采用民族形式和通俗化语言、以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发挥史学的现实功能。他们编写了数十本历史教材及普及读物,较有代表性的有许立群的《中国史话》、叶蠖生的《初级中学中国历史课本》、尹启民的《中国历史讲座》、韩启农的《中国近代史讲话》、曹伯韩的《中国现代史常识》、贺敬之的《中国历史》等。许立群编撰《中国史话》以“帮助广大群众初步学习中国的历史,进而掌握这一斗争武器”为目的,因此“本书内容和文字都力避艰深枯燥,尽量求其通俗化和趣味化”。[15](P3)辛安亭编写历史教材也力求清浅,少用专业术语。范文澜在史学通俗化与大众化方面也进行过尝试,“通史简编的总编辑人范文澜同志,曾花费了很大的力气,把所引用的比较难深一点的材料都翻译成通行的白话文,以减少读者在文字上所遇到的困难,而增加读者的兴趣”。[11]
    延安时期戏剧这种大众传媒方式也是马克思主义史学传播的重要途径,它融“历史”和“戏剧”为一体,注重历史在现实社会的有机延伸,充分发挥历史现实教育的价值功能。延安史学者通过改编历史剧的形式,以大众化形式传播马克思主义史学知识。1944年,由杨绍萱、齐燕铭根据《水浒》改编的历史剧《逼上梁山》搬上舞台,这类历史剧还有如《三打祝家庄》、《串龙珠》、《岳飞》、《梁红玉》等。这些历史剧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传播追求民族独立和民主自由的文化理念,起到了良好的宣传和教育作用。
    4.充分发挥历史学的教育和借鉴功能
    通过历史教育汲取民族精神的力量,是延安时期历史教育界担负的时代重任。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史学者,“强调历史教育的功用,企图以祖国光荣史迹来增强民族自信心,来鼓励抗战精神”,[4]在民族危机的情势下,许多高扬“为学问而学问”的史学家转换了治史方法,提出史学为抗战建国服务的口号,自觉把历史研究纳入到为革命为救亡的宗旨中,这与他们当时投奔延安的动因基于救亡图存的济世情怀是一脉相承的。
    学习和研究历史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重要环节。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从历史和革命实际中抽象概括出来的结论,只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才能真正起到推动中国革命的作用。延安时期进行的干部历史教育既是为了充分发挥历史教育和借鉴功能,也是马克思主义史学中国化的需要。范文澜、吕振羽、何干之等人通过讲演、授课、历史讲座、论著等多种形式对干部进行历史教育,对马克思主义史学的通俗化和大众化作出很大贡献。
    四、马克思主义史学中国化功效评析
    延安时期是马克思主义史学发展史上的一个关键时期,延安史学对马克思主义史学体系的形成作出了应有贡献。延安史学工作者对马克思主义史学中国化的成就涉及对经典著作的翻译介绍、历史科学理论的中国化、中国历史及各种学术史的整理、通俗化宣传等方面,极大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显示出建构研究中国历史体系的规模和力量。他们对史学理论的阐述和中国历史的研究呈现出科学性、革命性与学术性交融的特点,对后来史学界的基本观念、研究路径、学科体系和理论体系等都有积极影响。该时期完成的一批重要史学著作,不仅观点进步,风格新颖,而且有学术深度,令整个学术界瞩目。如当时范文澜在延安编写的《中国通史简编》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史学的第一部通史著作,对马克思主义中国通史体系的发展与完善做出重要贡献,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史学在中国开始建立起自己的科学体系。
    延安时期的马克思主义史家群体后来逐渐成为我国史学界的主流,对中国特色历史学科的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1949年7月成立的中国新史学研究会成员就有范文澜、尹达、吴玉章、金灿然、叶蠖生、杨绍萱等人,1951年7月,正式成立中国史学会,郭沫若任主席,吴玉章、范文澜任副主席。1955年6月成立的中国科学院四个学部中,哲学社会科学部的学部委员主体是来自延安的史学工作者,如陈伯达、胡乔木、周扬、艾思奇、胡绳、范文澜、尹达、张如心等。
    延安时期在马克思主义史学中国化过程中,也有一些时代局限性,例如,对研究对象的选择、历史人物的评价及历史规律的概括等方面将其意识形态化,表现出浓厚的政治特性,忽视了史学发展的规律,后来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发展也因此都能从延安史学找到直接或间接的渊源。当前,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发展处在新机遇期,需要我们广大史学研究者以创新精神去推动史学的现代化建设。
    原文参考文献:
    [1]延安自然科学院史编委会。延安自然科学院史料[M].北京: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6.
    [2]胡乔木回忆毛泽东[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3]何干之文集,第2卷[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4.
    [4]叶蠖生。抗战以来的历史学[J].中国文化,1941,第3卷,第2、3期合刊。
    [5]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6]金灿然。中国历史学的简单回顾和展望[N].解放日报,1941-11-20(3)。
    [7]吕振羽。中国政治思想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5.
    [8]叶蠖生。对于学习中国历史的几点意见[J].解放,1941,第133期。
    [9]张书学。现代中国史学思潮研究[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
    [10]罗梅君。政治与科学之间的历史编纂[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1997.
    [11]金灿然。中国通史简编是怎样写成的[N].解放日报,1941-12-13(3)。
    [12]陆愚德。史学方法论大纲[M].延安:独立出版社,1945.
    [13]吕振羽。中国社会史诸问题[M].北京:三联书店,1961.
    [14]范文澜。原始公社到中央集权的封建制度的成立[J].中国文化,1940,第2卷,第3期。
    [15]许立群。中国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2.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