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正当的历史观”:论李济的考古学研究与民族主义(5)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考古》 查晓英 参加讨论

四、结论
    李济曾经回忆说,蕴藏在傅斯年“内心最深密处为他最关切的学术问题,实在中国民族文化的原始阶段及其形成的主动力量”(47)。通观李济一生的考古学研究,这一说法也是夫子自道。但同时,“正当的历史观”是李济的一贯主张。其早期研究较重视突出“中国”的独特性,可能受到他对人类学的欧洲中心主义的批判的影响,而后人对其整体意见便相对忽略了。李济提倡以全人类为背景的历史观,一方面批评西方学者的偏见,重视发掘中国文化的特点与起源线索,另一方面也批评中国学者的狭隘,相当关注在东亚及更广大的地理区域内文化之交流与异同,二者并行不悖。这一主张,很难说是民族主义的(48)。
    李济的考古学研究从重点追寻中国早期文化的本土因素,转向强调多元线索,大致时间是在20世纪30年代日本侵华日益加剧之后。但政治变局为何会对李济的学术研究产生一种反向的影响,目前还无确切证据可寻。九·一八事变后,傅斯年主持撰写《东北史纲》,李济担任了翻译一职。1933年中国民权保障同盟成立,李济在北平分会的组建过程中可能表现积极,当选为副主席。但不久便因故与胡适一起退出了这一组织(49)。政治局面影响了李济的学术表达的类似情形还曾出现在20世纪50年代。他在1953年出版的文章中写道,“治中国古代史的学者,同研究中国现代政治的学者一样,大概都已感觉到,中国人应该多多注意北方”,“忽略了历史的北方,我们的民族及文化的原始,仍沉没在‘漆黑一团’的混沌境界”(50)。
    附记:本项研究得到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08XZS011)、四川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项目(SKJC201002)资助。
    注释
    ①张光直:《考古学和中国历史学》,见《中国考古学论文集》,三联书店,1999年。
    ②张光直:《二十世纪后半期的中国考古学》,见《考古学专题六讲》,三联书店,2010年。
    ③芮逸夫:《李济先生在考古学人类学上之贡献》,见《李济传记资料汇编》,台北天一出版社,1979年。
    ④李济:Some Anthropological Problems of China,见《李济文集》第5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
    ⑤李济:《李济的一些观点》中1977年9月费慰梅专访李济所作的记录的最后部分,见《李济文集》第5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
    ⑥最具代表性的是Bruce G.Trigger的《考古学思想史》初版和第2版,分别由徐坚、陈淳翻译,岳麓书社2008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⑦王汎森:《一个新学术观点的形成--从王国维的〈殷周制度论〉到傅斯年的〈夷夏东西说〉》,见《中国近代思想与学术的系谱》,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
    ⑧李光谟:《从一份自撰简历说起》,见《从清华园到史语所--李济治学生涯琐记》第14页,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
    ⑨李济:《我在美国的大学生活》,见《李济文集》第5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
    ⑩李济:《中国的若干人类学问题》,见《李济文集》第1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
    (11)同④。
    (12)李济:《考古学》,见《李济文集》第1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
    (13)李济:《西阴村史前的遗存》,见《李济文集》第2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
    (14)同(13)。
    (15)李济:《中国最近发现之新史料》,见《李济文集》第1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但应注意此文为“记录稿”,文后附白称,“讲毕李先生即离粤,故不及请正”,不能确定记录者是否有偏重或者漏记。
    (16)李济:《从人类学看文化》,见《李济文集》第1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关于李济所用方法的详细内容,笔者将另文探讨。
    (17)同⑦。
    (18)同(15)。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