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联邦德国核武装问题探析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联邦德国政府以声明的形式主动放弃了在本国制造核武器的权利。基于军事和政治上的原因,20世纪50年代后期到20世纪60年代中期,联邦德国政府在不违反声明的前提下为谋求核武装进行了努力,在谋求核武装的努力失败后,联邦德国政府及时吸取了教训,不再谋求核武装。分析联邦德国谋求核武装的背景、过程及失败的原因,有助于了解联邦德国在二战后外交和政治上的局限性。 一 1954年9月28日,在讨论联邦德国的重新武装和加入北约问题的伦敦九国会议上,阿登纳主动发表声明,放弃在本国制造核、生、化武器。表面上看,它是联邦德国单方面所做的巨大牺牲,实际上,阿登纳作出这一声明是不得已而为之。首先,作出这一声明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打消法国的疑虑。“如果西德不作这样的承诺,肯定会产生麻烦,特别是在巴黎方面”[1]658。法国一直担心,重新武装起来的联邦德国会对法国再度构成威胁,所以希望能给予联邦德国军备上的监督和限制,为此甚至不惜让伦敦会议陷入僵局。阿登纳作出这个声明,连他自己也承认,“是出于会谈进程的需要”[2]402。其次,北约在1952年里斯本会议上决定建立一支强大的常规力量以抵消苏联在常规力量上的优势,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阿登纳对军事战略的认识。“阿登纳所形成并确信的战略思想,仍旧依据这样一种想法,即加强北约的常规武装力量就有可能击退任何潜在的进攻,而无需诉诸核武器”[3]211。最后,阿登纳的声明还做了相当大的保留,为联邦德国谋求核武装留下了余地。这个声明强调不在本国制造和拥有核武器,但并不排除从别国获得或购买核武器,更不包括取得对别国核武器的支配权。 随着冷战对峙的加剧,以及美国在世界战略上进行的调整,联邦德国政府包括阿登纳本人逐渐认识到核武器对联邦德国在军事和政治上的重要性。 联邦德国所依靠的是美国提供的核保护伞,这让其在安全上处于一种两难的困境。一方面担心成为美苏冲突的核战场。1955年5月,欧洲盟军最高司令部在联邦德国、荷兰和北非举行了代号为“全权处理”的军事演习,在这次演习中,假设前苏联深入到联邦德国境内,北约动用核武器进行还击。在联邦德国造成了170万人“死亡”和350万人“受伤”,这还不包括放射性污染所造成的破坏[3]211-212。现代核战争极其可怕的一面呈现在联邦德国政府面前,任何规模的一场核战争,其后果对于联邦德国来说都是毁灭性的。另一方面又担心美国在关键时刻不敢动用核武器。1956年,美国在推行大规模报复战略中提出了“雷德福计划”,按照“雷德福计划”,为了集中力量发展核武器,美国应该削减常规武装部队80万人[4]296。“雷德福计划”于1956年7月13日一经纽约时报披露,立即引起了联邦德国政府的注意。阿登纳认为,雷德福计划对于联邦德国的危险在于,一旦联邦德国遭到来自东方的进攻,“如果实现雷德福计划,美国将会袖手旁观,因为干涉意味着一场原子战争”[5]226-227。在这种情况下,美国不会冒着本土被攻击的危险而动用核武器,如此一来,美国的核威慑效用将大打折扣。对于这种安全上的两难困境,联邦德国国防军总监豪辛格有很好的总结:“一旦发生冲突,这将立即引起一场核战争;一旦联邦共和国成为核战争的战场,报复性打击将变得无用;存在着‘小’的常规战争的危险,东方不用多少准备时间即可动用其远为优势的力量”[6]256。 英国法国建立和加强自己核威慑力量的政策,则让联邦德国政府担心这将使联邦德国在西方阵营内部处于一种不平等的地位。1956年的苏伊士运河战争中,美国同英国和法国拉开了距离,拒绝向英国和法国提供核声援。美国的这种态度让欧洲盟国对其在关键时刻动用核武器的决心感到怀疑。英国着手研制氢弹,法国也不甘落后,开始研制本国的第一枚原子弹。法国总理德姆维尔声称:“没有核武器的国家是卫星国。”[7]564这一观点虽然是为法国发展核武器的政策进行辩护,但让阿登纳政府担心,法国谋求核武器的动机是为了取得对联邦德国的优势地位。阿登纳政府外交政策的一个主要目标是在西方阵营内获得平等地位。在英国和法国两国大规模发展本国核武器的情况下,正如美国“多边核力量计划”的主要设计者罗伯特·鲍伊所说,联邦德国放弃生产核武器的声明,“从长远观点来看……很难说会约束德国不要求享有同联合王国和法国平等的核地位”[1]672。 美苏的核对峙使联邦德国在安全上处于两难境地,英国和法国追求核大国地位的举动,则让阿登纳政府担心联邦德国会在这一领域内失去发言权。1956年年底,在联邦德国政府内部,首次出现了联邦国防军应该在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内用核武器装备起来的主张[8]42。对于这一主张,阿登纳表示同意。在1957年4月5日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阿登纳声称,战术核武器只是继续发展的炮兵,“显然,我们不能在正常的装备方面放弃我们部队最新武器的发展工作”[5]343-344。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