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 ①彭树智:《一八五七年至一八五九年印度反英大起义略论》,《北京大学学报》一九五七年第四期。 ②恩格斯:《攻占勒克瑙的详情》。《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2卷,第501页。 ③恩格斯:《印度军队》。《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2卷,第553页。 ④我国对“西帕依”译法不一致。按原文来自波斯文,意为“士兵”。 英国和法国殖民主义者入侵印度后,雇用印度人当兵,借用波斯文音称这些士兵为“西帕依”,以与欧洲兵(古拉)相区别。本文采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译本的音译“西帕依”。 ⑤见《一八五七年起义》文集,第283页;又见《一八五七年至一八五九年印度人民起义颂歌》,第45、49至77页。其中的叙事诗《宫瓦尔》长达三百五十二行。 ⑥恩格斯:《印度的起义》。《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2卷,612页。 ⑦参看侯姆斯:《印度兵变史》第539页;马列松:《印度兵变史》第541、544页。 ⑧恩格斯:《勒克瑙的解救》。《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2卷,第405页。 ⑨马列松:《一八五七年印度兵变》第397页。 ⑩萨兰德拉·那斯·森:《一八五七年》第371页。 (11)(12)威廉·罗塞尔:《一八五七年至一八五九年我在印度的日记》第276页。 (13)恩格斯:《印度的军队》。《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2卷,第555页。 (14)恩格斯:《印度起义》。《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2卷,第524页。 (15)参看辛哈、班纳吉:《印度史》第19章,第2、3节。 (16)见萨瓦卡尔:《一八五七年印度的独立战争》,第537、438页以及378至379页之间的插画《唐提亚·托庇在卡尔皮战场上》。 (17)梅塔:《一八五七年大起义》第52页。 (18)(19)恩格斯:《印度的起义》。《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2卷,第611、612页。 (20)详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2卷,第469、557页。 (2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第242、324页。 (2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2卷,第125至126页。 (23)凯思林·高夫把英国殖民统治时期的印度农民起义分为六个类型,其中第三类型就是“社会盗匪”这一类型。在这一节中他详细分析了“塔格”集团的活动。见《印度农民起义》,载澳大利亚出版的《亚洲学报》一九七六年秋季(七至九月)号。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