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世界史 > 世界古代中古史 >

略论法西斯主义就是战争(3)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湖北大学学报(哲社版 肖汉森 参加讨论

外交是内政的延续。希特勒的对内政策是为发动战争作准备的。而他的对外政策,也完全是为发动战争创造有利的国际条件。希特勒不择手段,软硬兼施。既唱和平调,借以麻痹世界舆论;也行暴力术,以此恫吓自己的竞争对手。战前希特勒政府的对外政策和外交活动具有以下一些特点:第一,力图摆脱凡尔赛条约对德国的束缚,要求平等权利。希特勒不止一次地狂叫要“取消和约”,德国在军备上同其他国家有平等的权利。第二,巧于乔装,采用形形色色、光怪陆离的虚伪口号,把自己的凶恶面目和侵略本质加以掩饰。1933年6月,戈培尔对法国舆论发表虚伪的声明,说什么“法国舆论对我们的目标不应该担心,从来没有哪一个政府比我们更加爱好和平”(16)。侵略元凶竟然成了独一无二的和平天使。不过仅隔七年之后,法西斯的卍旗,则在巴黎上空拂飘着。第三,反对苏联、反对共产主义的凶险意图,贯穿在希特勒政府对外政策和外交活动的各个方面。希特勒对苏联之仇视已是刻骨铭心。据他的译员保尔·施密特回忆:希特勒当谈到布尔什维主义时,咬牙切齿,甚至连鼻孔也会颤动起来,恨不得一口吃掉苏联;有时边说边作手势,举起右手,握紧拳头,似乎有把苏联一拳打倒之势(17)。1935年3月16日希特勒宣布实行普通义务兵役制、建立拥有50万的常备军之后,厚颜无耻地声明“这样做纯属一种防御性措施;法国毋需担心,我们主要的敌人是苏俄和布尔什维主义”(18)。第四,无视国际法基本准则,干涉他国内政,培植法西斯势力,进行间谍活动,建立从内部破坏对手的“第五纵队”。在和平时期,希特勒在许多国家都寻找了代理人、建立别动队,甚至在某些国家建立亲纳粹的傀儡政府。
    希特勒政府广泛开展外交活动取得的重大胜利,是1935年6月18日同英国缔结的海军协定。根据协定德国获得了按英国舰队总吨位35%的比例建造军舰、按45%的比例建造潜水艇的权利。“整个说来,1935年是希特勒的对外政策胜利的一年。3月的英德会谈,5月戈林和赖伐尔会谈和6月的海军协定,这些都很成功。 对大多数德国人来说,最重要的是德国在军事上获得了平等地位”(19)。
    德意因争夺地中海和东南欧的势力范围而存在着尖锐矛盾,但由于法西斯的共同利益,在侵略埃塞俄比亚和武装干涉西班牙的过程中,两国结成了侵略集团。1936年10月25日纳粹德国同意大利签订一项议定书,就对欧洲政策采取一致路线达成了协议,于是形成了所谓“柏林--罗马轴心”。与此同时,纳粹德国同日本进行密切的勾结,1936年11月25日签订一项所谓“反共产国际协定”。这是一个矛头指向苏联和全世界民主力量的侵略性条约。1937年11月6日意大利加入“反共协定”,结果形成了反对美英法利益的“柏林--罗马--东京三角形”军事同盟。这是纳粹德国外交的重大胜利,希特勒倚靠这个侵略的军事同盟,最后发动了全面战争。
    历史已经证明,希特勒就是在执行上述政策的基础上,逐步走上了战争的道路。那么为什么这种政策不可避免地造成战争呢?列宁指出:“战争是政策的另一种手段的继续。”(20)战前六年内希特勒推行的政策的实质,就是“不断地进行经济竞争来统治全世界,扼杀弱小民族,保证银行资本获得三倍至十倍的利润,把全世界囊括到自己的势力范围以内”(21)。而希特勒进行战争也是“为了争夺世界霸权即为了压迫弱小民族,为了重新瓜分世界,瓜分殖民地,划分势力范围等”(22)。战前的政策为战争作准备,而战争就是为实现战前政策所要求达到的目的,不过这是“那一政策通过暴力手段的继续”(23)。而且,这些政策是由垄断资产阶级的政治代表推行的,完全代表垄断资产阶级的利益,保证垄断资产阶级获得最大限度的利润。因此,这种政策不可避免地造成侵略战争的发生,是完全合乎现代垄断资本主义客观发展规律的现象。
    特殊的社会历史环境促使纳粹德国更具侵略性
    希特勒通过一种‘后门’,被任命为国家总理,建立起法西斯专政,并疯狂地推行,扩张和战争政策。这与纳粹德国当时所处的特殊的社会历史环境紧密相联,而这种环境,促使德国更具疯狂的侵略性。
    纳粹德国所处的社会历史环境有哪些特殊性呢?
    第一,对于所处的战败国地位,德国垄断资产阶级极端不满,蠢蠢欲动,潜心复仇。德帝国主义发动第一次世界大战,目的是企图夺取世界霸权。但是,战争结果未如愿以偿,遭到了彻底失败。战争结束后,德帝国主义接受战胜国列强提出的奴役性的凡尔赛和约,不仅必须承担发动战争的全部罪责,而且沦为被人蹂躏和宰割的战败国。昔日气势凶猛,张牙舞爪的德帝国主义,一旦处于战败国地位,当然极端不满,蠢蠢欲动,潜心复仇,图谋发动一次新的侵略战争来解决“德国问题”。被战争破坏的无数家园还未恢复,千百万劳动者遭受的战争创伤还未医治之时,德国垄断资产阶级就开始了重新组织军事团体和半军事性组织,暗中恢复和发展军事工业,制造军用武器。德国垄断资产阶级同国际财政资本紧密勾结,把德国的许多军事工业企业暗设在德国的邻国和经济上依附德国的国家里,或者用设立分公司的办法隐蔽德国的军事工业企业。素称军火大王的克虏伯康采恩在德国境内的各工厂实行了非军事化,但是在国外,它通过欧洲钢业卡特尔却继续进行军事生产,雇佣16万工人,把专利权和秘密的制造程序交给中立国家所设立的公司或与其有密切经济联系的公司。如在荷兰,它设立西德留斯公司,从事收集自德国运来的军火。在协约国的支持下,德国的军火工厂几乎全部迁到国外,如弗克飞机制造厂整个迁到荷兰,并在瑞士设立有道尼埃分厂。蔡司公司在荷兰设立一个分厂,挂着尼狄斯科的招牌,继续制造和销售军用光学用品。德国垄断资产阶级保存和复活军事工业,目的是为了准备军事基地,为发动战争准备条件。阿利弗尔德·克虏伯承认:“他保存和筹办企业是为了新的世界战争”(24)。希特勒打着复仇主义旗号,大肆推行法西斯主义运动;夺取政权后,又继续打着复仇主义旗号,把广大人民群众引上战争的道路。同时,利用保存下来的军事工业潜能,加速军事工业生产,发展战争经济,为进行侵略战争作准备。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